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北京国子监街以北,有一条长632米、宽6米的胡同,明朝时称武德卫营胡同,到了大清,由于讹称,这条胡同便开始叫作五道营胡同.甭管叫武德卫营胡同,还是叫五道营胡同,一个"营"字,却足以判断这条胡同,是旧时军队驻扎的地方.从其西接安定门的地理位置看,也证明五道营胡同,是镇守护卫京城的一处兵营要地.  相似文献   

2.
《社区》2007,(1)
在北京的25个古都风貌保护区中,东城区东四头条至九条这绵延数里的九条胡同尽在其中,再连接上十条至十四条这五条胡同,就是蔚为大观的“十四条”的大军。它不但是东城的骄傲,更是古老京城的珍品。“东四十四条”──依旧风流的“东贵西富”“胡同”是京城街区建筑的特征,除此之  相似文献   

3.
李明德 《北京纪事》2009,(10):88-89
在京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内方家胡同里,路北有个明代古刹白衣庵.至今留存,此奄是京城最大的尼庙,经常有一些佛事活动。  相似文献   

4.
绿色的家园     
吴惟 《北京纪事》2011,(10):92-93
我从胡同归来, 捡回绿色一片。 愿与大家共赏, 京城美好家园。 胡同——世世代代北京人的家园。如今,随着旧城改造,迈向国际大都市步伐的加快,北京在“变脸”,古老的胡同已从几干条缩减到600多条了。因为拆迁,许许多多北京原住民已从内城胡同搬到了郊区的小区楼房。  相似文献   

5.
最后的花市     
元明清这三个朝代,留给解放初期北京的胡同至少有6000多条(包括以街巷相称的)。它们如同低眉顺眼、身着灰色布衣的百姓,匍匐在金碧辉煌的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的皇宫周围。在崇文门外,京城的东南隅,有一大片保存非常完整的胡同,那是京城最大的手工业区之一--花市地区。关于花市形成的确切年代至今尚无定论,但许多人认为花市至少形成于乾隆年间。花市的鼎盛时期公认在民国时期,衰落在日占时期,消亡在解放以来。当年的花市是京城最热闹的地区之一,除了隆福寺与东安市  相似文献   

6.
吕静  乃迪 《社区》2005,(18):50-53
享誉中外的什刹海坐落在京城的中心,紧傍在北京中轴线的西侧。在以银锭桥分界的前海北沿、后海前沿、柳荫街与前海西街之内的地区里,有18条蜿蜒曲折的胡同。那一条条幽深的胡同,像是一面面映着历史的镜子。  相似文献   

7.
清晨,第一缕晨光爬上枝头,灵动的鸟语首先打破胡同的寂静,继而接力似的传遍整个京城。玩儿鸟作为一种休闲活动,在京城古已有之。曾经有人这样形容百年前的养鸟盛况:“下自顽童贫士,上至缙绅富户,无不手架一鸟,倘徉街市,可谓举国若狂。”小小一只鸟,怎会让人如此疯狂?胡同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不但住着社会各个阶层的百姓,也包容了北京最真实的文化。知道我想了解养鸟的学问,住在宝铲胡同的张大爷热情地接待了我。张大爷的鸟龄已有十余年,在行里虽不算老人儿,但这鸟经念得可是够专业。经他介绍,我才真正感到北京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养一只小鸟,却有如此多的知识与讲究。  相似文献   

8.
在老北京人中有一首顺口溜:东单西四鼓楼前,王府井前门大栅栏,还有那小小门框胡同一线天。这首顺口溜的前两句说的都是京城内赫赫有名的繁华之处和商业区,后一句却道出了一条小小的门框胡同,而它为什么能和那些大地方相提并论呢?究其原因在于:门框胡同虽小,但它却汇聚了老北京的传统小吃,形成了北京特色小吃一条街,因此闻名遐迩,老北京人说起它来都会口水直流。 门框胡同位于前门外的大栅栏地区。它的南口就在大栅栏  相似文献   

9.
《社区》2007,(3)
刘大响眼瞅着奔40岁了,在京城的这条胡同里也生活了快40年了。作为土生土长的原著民,刘大响的一切都与这片老社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从来没有动过要搬走的念头,一是因为他没能力买房,二是他也舍不得这块地方。自从他在这条胡同里开了家小餐馆后,他的生计问题更是和这条胡同分不开了,所以刘大响更是想在这里踏踏实实地过日子。  相似文献   

10.
刘蔚 《北京纪事》2016,(5):101-105
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北京的胡同乍一看都是灰墙灰瓦,一个模样。其实不然,只要你肯下点功夫,串上几条胡同,就会发现,每条胡同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  相似文献   

11.
《北京纪事》在1997年连续三期刊登了王伟新先生写的"京城胡同抢拍记"系列--"三进椿树林"三上过街楼"三过状元府"。胡同、四合院是古都北京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承载了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一些看似很平常的胡同和四合院没准就是某位名人曾经的居所,光椿树林地区就聚集着许多京剧名角的故居--尚小云故居在椿树二条、余叔岩故居在椿树小头条、荀慧生故居在离椿树胡同不远的山西街……7年的时间过去了,上面提到的三个地方,现如今还有没有那些名人的遗迹或受社会关注的古迹了呢?2004年春天,我带着这些问题重新走访了这三个地方。  相似文献   

12.
察院胡同位于北京复兴门内大街以南,闹市口中街(原名半截碑胡同)以东。虽然大街上车水马龙,但胡同里却总是十分安静,是个交通便利、闹中求静的好地界儿。44号院坐落于胡同中部,高高的改良西洋门和极具江南水乡风格的马头墙是其显著标志。院内居住的有干部、工人、教师、警察……是个典型的大杂院,在鼎盛时期,院内曾住有60多人。可现如今,随着城市拆迁改造,这个院落已经永远地从京城消失了。每当我路过这里,望着原址正在建起的大厦,心中总会漾起记忆的涟漪。住在南屋靠西的秦姨,是人民医院的护士长,也是我特别敬重的人,她多会儿都是落落大方,…  相似文献   

13.
方正 《北京纪事》2010,(11):106-107
京城土生土长的树种1958年,我上小学五年级,家住水利电力部宿舍,那是位于东城区南池子冰窖胡同的由许多四合院组成的昔日王府公卿大院。大院最后的院落有好几株长势甚盛的枣树。那茵茵的绿意、脆甜的大枣,给我这个刚从东北来京城的孩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盂谦 《社区》2014,(3):1-1
有人说京城冬日里的胡同最有“京味”。10多年前的冬天,笔者曾到访过北京一家新成立的社区居委会--在胡同里的几问平房中。冬天平房里一般是生炉子取暖的,居委会办公室中间是一个蜂窝煤炉子.几张办公桌摆在周边靠墙;炉火很旺,但因为屋子密封性不好——纸糊的顶棚有几处破洞,  相似文献   

15.
方正 《社区》2011,(2):49-50
京城土生土长的树种 1958年。我上小学五年级,家住水利电力部宿舍,那是位于东城区南池子冰窖胡同的由许多四合院组成的昔日王府公卿大院。大院最后的院落有好几株长势甚盛的枣树。那茵茵的绿意、脆甜的大枣,给我这个刚从东北来京城的孩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王瀛 《北京纪事》2010,(7):71-73
北京2月,立春将至,暖冬阳光灿烂。笔者和几位京城大玩家前往老胡同,拜访一位有名的胡同养鸟人。其实我们是奔着那位享有“聊仙儿”之称的巧嘴“鸟讲师”去的。据说,这只大鹩哥能说会道,语言能力超过了三岁娃娃的水平。 花鸟鱼虫是老北京最喜欢养的玩意儿,养鸟更为突出。老北京人对于养鸟的喜好由来已久,唐诗云:“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说起养鸟,家住北京东城区老胡同里的战大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道不尽的乐趣,讲不完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梁家老宅原来的门牌号是小铜井胡同1号.由于总政歌舞团占用了原宅西边的一大部分,后来的院门是朝东开的,门牌已改为"西海西沿2号".大门北侧遗有一个朴实无华的门墩,关于它还有一段小小的故事:有一位名叫岩本公夫的日本人是研究京城门墩的专家,他曾撰文写道:"……从1996年7月9日起,以西海西沿2号的箱子形无雕饰门墩为开端,我开始了对门墩进行调查的北京胡同巡游.  相似文献   

18.
李明德 《北京纪事》2010,(4):106-107
在东城灯市口大街路北,有一条不算长的老胡同。京城久居的老人们称这里为佟府夹道。这里路北原有一座三间一启开的高大的府门和院落,原是清康熙皇帝内亲佟国纲、佟国维兄弟俩的住所。历经二百余年,为何佟府如此有名气,又受百姓们的重视呢?这与此宅院的沧桑变化大有关系。  相似文献   

19.
《明史》中记载,城南有条泄洪用的河,叫三里河,最近听人说修成了景区.7月7日小暑,京城一改多日阴雨连绵,太阳当空暑气蒸腾,我带上相机骑车到了位于前门东街长巷头条的景区入口.我记忆中这一片原来都是胡同平房,现在一看:小桥流水人家……  相似文献   

20.
砖塔胡同是北京胡同历史记载中唯一的孤例胡同是北京的特色,也是北京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北京,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每每提起“胡同”一词的起源,必引元人李好古的《张生煮海》杂剧第一折。剧中侍女云“: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这短短的戏文,足以证明在当年的元大都城里,就已有了砖塔胡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元大都,有五十个坊,所谓“大衍之数”,而且每个坊都有名称。此外,还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胡同”。在文献的记载中,只出现29条胡同,而且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其余的胡同则难以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