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历代研究唐诗的学者们,在评论七言绝句中的优秀作品时,王之涣的《凉州词》是属于“压卷之作”的。但是,这首名作在历史上曾被人妄改过——将诗题换成《出塞》,将第一句改为“黄沙直上白云间”,这无疑是“点金成铁”,有悖于诗人的原意。究其根源有三:其一是对“凉州”的地理沿革未弄清楚,特别是对唐诗中“凉州”的特定含义未弄清楚;其二,对“玉门关”及“孤城”在唐边塞诗中的特定含义未弄明白;其三,对唐代七言绝句的特殊要求——“风调”不理解。史铁良同志《也谈王之涣的“凉州词”》(《文学评论》1980.6.)和李飞平同志的《是“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  相似文献   

2.
“胡城”考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这是唐末诗人杜荀鹤写的题为《再经胡城县》的一首诗,诗句通俗,其意并不难解,但诗题中之“胡城”是否就在今安徽阜阳附近,是值得探索一下的。一胡城其地,近年出版的《唐诗选注》、《历代诗歌选》、《唐宋诗选讲》、《唐诗一百首》等等都注为:故城(或旧址、旧城)在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之胡城旧址,为西周胡国所在地,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中的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地图上,其地均作胡。秦在其地置汝阴县。《汉书·地理志》:“女(即:汝)阴,故胡国。都尉治。莽曰汝坟。”《后汉书·郡国志》:“汝阴本胡国。”梁刘昭注补《后汉书》,注作“杜预曰县西北有胡城。”这大概是注家注胡城在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的根据吧!  相似文献   

3.
李白《蜀道难》诗“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之“峨嵋”,注家皆云:“四川省峨眉县西南峨嵋山”(为论述方便,本文称之为“南峨嵋”)。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的《李白诗选》、林庚、冯沅君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喻守真先生《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948年版)、金性尧先生《唐诗三百首新注》、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新选唐诗三百首》注均从“南峨媚”说  相似文献   

4.
盛唐边塞诗人王之涣,在游历甘肃时写下了一首名作《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的名篇。但是,多年来对这首名作在理解和注释上有分歧。这些分歧主要表现在对诗中的“孤城”、“杨柳”  相似文献   

5.
《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威王纳谏》一文说的“旦日,客从外来”之“旦日”,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北京大学编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以及《全日制十年制学校语文课本》均注释为“明日”。我认为此注似不妥。据《甲骨卜辞:“戊旦湄,至昏不雨。”(《邺初》33.3)旦与昏相对成文。《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旦与暮相对成文。旦是日出,昏、暮是日入。《说文解字》说:“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是则旦乃日出地上也,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人王之焕(一说朱斌)的《凉州词》是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的格调是雄伟昂扬的,并非如注家解说是苍凉哀怨的。前二句描写祖国边疆黄河、长城、祁连山的雄伟壮阔,抒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放胸怀。后二句用双关语描写边关两军对峙,互不侵犯的相对和平气氛,赞扬士卒严阵以待、固守边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豪迈精神。一反其他注家的说法,我们认为吹出怨声的羌笛是指当时玉门关外的敌对民族,高适和此诗的首句“胡人吹笛戍楼间”可证此说。因为这不再是唐初称臣于颉利可汗的时代了,因为“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矽(王之焕),因为“当今外国惧,不敢觅和亲”(王维),因为有万里黄河、万里长城和万仞祁连作天然屏障,因为有雄姿健儿戍守在这些天险及其终点玉门关上。关外那边的怨声由它去怨吧。这无防关内人民春风送暖的和平生活。  相似文献   

7.
董上德 《学术研究》2000,(2):115-117
刘逸生先生在 6 0年代初就以《唐诗小札》享誉学界和民间。这本具有开创意义的唐诗普及读本 ,以其深入浅出的语言、流畅优美的文笔、细致独到的分析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犹记得 ,笔者在 70年代初那“书荒”的年代 ,偶然从别人手里借得一册《唐诗小札》 ,书页已经变黄了 ,但拿起来就不忍释手 ;那时曾翻阅过一部名为《唐代诗歌》的专著 ,可是由于学历有限 ,不大能读懂。而刘先生的“小札” ,是真能让人读进去的。可以说 ,笔者接触唐诗 ,就是从“小札”开始的。继《唐诗小札》之后 ,刘先生于 80年代初出版了《宋词小札》。那时 ,笔者上了大学…  相似文献   

8.
韦应物的七律《寄李儋元锡》为历代选本必选之诗,但是对李儋、元锡是何许人,是一人?抑或是二人?迄今没有人搞清楚。兹举三例,均是注解《寄李儋元锡》的。(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唐诗选上》的注解说:“李儋,字元锡。”(二)、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年版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的  相似文献   

9.
《中文信息》2008,(5):63-67
薄荷片推荐:一提起玉门关.就会令人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我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玉门关.是丝绸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自西汉张骞“凿空”,出使西域以来,通过玉门关这座海关.  相似文献   

10.
德国交响乐团于1998年在北京演奏《大地之歌》,系“根据中国的唐诗创作’。六个乐章的唐诗,还有二、三乐章的唐诗没有破译。现对第二乐章进行破解,并对第三乐章作了若干探索。  相似文献   

11.
<正> 荀子身处大变动的春秋战国时代,他对事物的“变”作了多方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超前人的思想,可以说是对前人思想的总结、继承和发展。“变”为天地之道在荀子之前,先秦思想家也承认事物的变化和运动,并作了不少论述。但这些变化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缺陷。其一,属于循环论的变化观。《易经》所说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卦》九三爻辞),《老子·二章》说的“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孟子·公孙丑下》说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邹衍说的“五德终始”(参见《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12.
“踏歌”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我国文学全面发展的时代。其中尤以诗为大国。唐诗艺术之精姑不论,仅其内容之浩翰,足令人叹为观止。这也为后人洞悉唐代社会风貌提供了取之无竭的源泉。诗歌是艺术,它与音乐、舞蹈、戏曲从一诞生起就结合在一起。因此,要研究唐代的戏曲,也就不能不特别地留意唐诗了。 本文仅就李白《赠汪伦》中之“踏歌”,略申其与歌舞、戏曲之缘,以就正于方家。 《赠汪伦》写于天宝十四年乙未(755)。时李白五十五岁,诗曰: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晓畅明白,故历来注本诠释其意者甚少。关于“踏歌”,清王琦《李太白全集》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3.
洪仁玕《戒浮文巧言谕》,扬州师院中文系编的《洪仁玕选集》(中华书局1978年出版)和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的《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等一些新版的资料书都这么录道:“推其原故,盖由文墨之士,或少年气盛,喜骋雄谈;或新进恃才,欲夸学富。甚至舞文弄墨,一语也而抑扬其词,则低昂遂判;一事也而参差其说,则曲直难分。”其中“低昂遂判”,商衍鎏《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纪略》(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却作“低昂远判”。我们认为:该作“远判”。查《戒浮文巧言谕》收在《钦定军次实录》卷内最后一篇,原刻本是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1861年)新刻的,1957年在江苏常熟发现,今藏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原刻本也作“低昂远判”。其实,  相似文献   

14.
查屏球 《学术界》2012,(9):36-49,285
据日本国会图书馆藏万里集九《晓风集》抄卷,参照内阁文库本《三体幻云抄》,可辑得严予安“和《三体唐诗》绝句”一百六十一首,比照相关文献可考知严子安可能是南宋遗民诗人,其身份近似汪元量.他以和唐诗的方式表达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这些诗在传世文献中多已散佚,长期不为人知.从新辑出的诗作看,流行于日本江户时代的各类“三体唐诗”抄卷的文献价值值得关注.自宋以来就有“和唐”之事,但和写整部唐诗选本是《三体唐诗》一书流传之后的事.这既证明《三体唐诗》一书影响甚大,也反映出“和唐”“拟唐”在元已成一时风气.这是当时习诗者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解诗方式与抒情方式.这一风气推动了以选本为中心的唐诗经典系列的形成,强化了人们关于唐诗的经典意识.  相似文献   

15.
唐诗有云:“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为我国先秦时代最伟大之诗人,其《离骚》一篇,更为历来脍炙人口之作,古来即与《诗经》并称为“诗骚”,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之地位。然而“离骚”一词意为何解?今试结合历来学者之论,以评析话说,进而析论此名之含义。自西汉淮南王刘安叙《离骚传》以还①,学者已有论及“离骚”一词之义者,而于训解上则颇有歧义。其大旨之归趣,仍可加以协调。及至宋人治学,好出新义,其中即有学者项安世与王应鲜提出了“离骚”亦即“骚离”之说,其义颇为新鲜。项安世《项氏家说》卷八称事篇…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民族坚毅精神的象征,民族丰富文化的孕育者,奔腾澎湃,一泻千里,千回百转,蜿蜒东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相似文献   

17.
“崪”,一作“崒”,《说文》收。“嶀”、“(山虖)”,《说文》无。《广韵》等收“嶀”,而“(山虖)”不见于古今字书。《说文》:“崒,危高也。从山,卒声。徐铉注“醉绥切。”段注以为大徐反切误,当从《广韵》作“慈恤切”。段注又云:“《释山》曰:崒者,厜(?)。厜(?)亦作嵯峨。按《小雅·十月之交》笺曰:崒者,崔嵬。是郑所据《尔雅》‘厜(?)’作‘崔嵬’也。惟土山戴石,故易崩  相似文献   

18.
古诗话河源     
<正> 翻开中国诗歌的史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之类脍炙人口的佳句是很多的。可是,真正描写黄河源头的诗却为数不多,有些也还不是平常能见得到的。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其时“河源”这个名词已经常出现在诗句中。如“箫声去日远,万里望河源”(徐坚《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河水日东注,河源乃西极”(崔融《拟古》);“乡关万里无因见,西戍河源早晚休”(张仲素《塞下曲》);“河源怒触风如刀,  相似文献   

19.
王维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异客”一词,时下流行的唐诗选本及王诗专集均未为之作注释义。本文从该词出现的具体语境出发,运用语素义与词义构成具有共变性的词汇学理论,对该词的含义作了全面的分析与扼要的概括。此外;还从语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对该词在“九月”一诗中的独有价值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20.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起句,诸家均作“城阙辅三秦”,唯《文苑英华》录此诗时注,“(王勃)集作俯西”。清人蒋清翊《王子安集注》于此句诗后注明“杨本作俯”(指杨炯编纂作序的《王勃集》),可见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