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年以前,著名中国近代经济史专家汪敬虞先生曾经提出一个颇有意义的命题,即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构成“贯穿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①我个人以为,从经济结构上具体体现“发展与不发展”的一个突出的历史现象,乃是中国早期民族资本分化与粘连并存,亦分化亦粘连的格局.所谓分化,指中国民族资本按照世界资本主义的一般规律,随近代经济成长而分化为不同的经济利益集团,它与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程度成正比;所谓粘连,既指近代民族资本经济同先前封建农业宗法经济的历史瓜葛,亦指新兴民族资本自身分化程度低下,商业支配产业,以至不能适应近代化大生产的需要.本文试图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分化与粘连并存、发展与不发展并存的宏观态势作一尝试性的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近代女子教育与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女子教育与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女性李兰萍中国在走向近代文明过程中,产生了女子教育,为妇女争取自身的解放提供了机遇,并奠定了辛亥革命时期妇女参政运动的基础。而知识女性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一系列活动,也折射出近代女子教育的一些特点。(一)教育的目的是立人。...  相似文献   

3.
吕伟俊  聂家华 《东岳论丛》2008,29(3):127-132
近代山东城市社会下层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它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社会结构剧烈分化和重组的结果。近代山东城市社会下层主要由四个群体组成,他们收入微薄、生活艰难、处境悲惨,是一个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后的“千年变局”是近代知识精英政治认同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近代知识精英的政治认同危机由政策层面始,逐步深化到体制层面、制度层面和价值层面。为调适认同危机心理,近代知识精英经历了介绍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在原有制度框架内仿行和全面移植西方政治制度的政治探求过程。近代知识精英的政治认同危机及其政治探求对中国近代政治发展有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后的“千年变局”是近代知识精英政治认同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近代知识精英的政治认同危机由政策层面始,逐步深化到体制层面、制度层面和价值层面。为调适认同危机心理,近代知识精英经历了介绍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在原有制度框架内仿行和全面移植西方政治制度的政治探求过程。近代知识精英的政治认同危机及其政治探求对中同近代政治发展有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分析法见长的。十五世纪下半叶以来,分析的方法一直居于统治地位,特别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创立的微积分,使科学的分析方法如虎添翼,并在近代物理学中,获得了惊人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近代科学的发展就是分析方法的胜利。 毫无疑问,时至今日科学分化的过程还在向前发展,不断加强。这种分化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式:首先是一系列新学科从既有学科中脱颖而出,自立门户;然后是现有学科继续分  相似文献   

7.
以勒庞等人著作的中译为标志,西方群众心理学在辛亥和"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并广为接受,逐渐进入近代国人的"知识仓库",成为其社会政治探究与实践的重要思想资源。近代中国的群众论述,深受群众心理学和唯物史观两大对立传统的影响,前者将群众视为理性缺失、道德沦丧的暴民或乌合之众,后者认为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由此,群众论述逐渐呈现出二元分化的格局,代表消极群众观的"群众心理"与代表积极群众观的"群众运动"既相互对抗又彼此交融,对近代中国政治变迁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代士绅阶层的分化与基层政权的蜕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和文化变迁,传统的士绅阶层发生了剧烈的分化,并由此形成士绅阶层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历史性变动。士绅阶层的分化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社会根基,并且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起了“中介作用”。由于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低度发展和城乡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作为传统农村社会“精英”阶层的士绅们大批流向了城市,从而使农村基层政权落入“劣绅”之手,造成清末民初乡村政权的严重蜕化。农村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和激化,造成了基层社会的无序和骚乱,并由此形成中国革命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意识”萌发和推动下,东亚近代社会开始全面转型,教育作为近代意识启蒙和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东亚各民族的觉醒与社会进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实现近代化的过程中,旧式教育资源不足以为近代型教育提供更多养料或范本,在一系列近代教育的创办及实施的过程中,留日归国的一大批知识女性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极为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张怀存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2期撰文认为,天是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具有上帝、自然、命运、本体(理、气、心)等涵义。当近代西方科学与哲学知识传入中国后,才给天范畴的发展演变注入了新的因素。近代哲人对“天”作了新的诠释,赋予天不同的时代精神,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完成了天范畴从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凸现了传统哲学向近代哲学转型的一般特点:1、融合性。近代哲学天范畴是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近代思想相互结合的产物,是由西方的新知识新观点重新解释传统思想,而不是机械  相似文献   

11.
一、现代性与现代性的知识范式1 840年以后 ,随着西方对中国的贸易入侵的加快和军事入侵的加深 ,近代中国的知识图像和思想视角在剧烈的历史动荡中 ,开始经历一次不断破碎和整合的过程。所谓“破碎”是指中国本土的传统知识的瓦解 ;而所谓“整合”则意味着近代中国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吸纳与调试。然而 ,正如政治经济层面一样 ,近代中国的思想转型也是一个遭遇茫然和无奈选择的过程。与具体的器物、制度层面的转向相比 ,虽然思想层面的转向由于知识精英的存在而显得更为自觉、敏捷乃至超前 ,但不能否认 ,近代中国的思想转型是在强大的文化…  相似文献   

12.
典籍分类与晚清知识系统之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图书分类法,始于古希腊时代,基本上是按照图书性质进行分类的.对此,近代目录学家王云五说:"外国图书按性质的分类,可说是发源于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主张把学问分为历史、哲学、文学三大类."①近代以后,随着知识分化及分工发达,学术分类更加细密,逐渐形成了西方近代意义上的图书分类.与希腊时代的学术分类相比,西方近代图书分类"其原则大概相同,不过分类的细目和方法各有不同罢了".这种图书分类法,与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和学术分类有很大差别.中国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虽似按"性质"的分类法,但细加研究,多少还是倾向于"形式的分类法",而不是近代意义上的以学科为分类标准的分类法.  相似文献   

13.
李世鹏 《人文杂志》2022,(1):117-129
随着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月亮逐渐从传统的神秘存在转换为天文学意义上的“月球”。在近代中国,对于月球的探寻从来没有停息过。自1920年代始,在华英文报刊开始对美国等国家研究火箭进行报道,现代的火箭旅月知识逐渐传入中国。此后的二十多年,中文报刊上关于乘坐火箭旅月的讨论越来越多,人们对于火箭探月的过程、困难等都有了新的认知。近代中国人虽然只是探月知识的接受者、火箭实验的旁观者,但相关知识的获取与认同,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却是不容忽视的历程,具有无法割断的历史延续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小辉 《学术界》2007,50(6):228-232
梳理相关文献,笔者发现既往研究过于偏重士绅政治角色,轻忽了其知识阶层的本质.因此,将传统士绅与现代知识分子联系起来考察,动态的分析知识阶层在近代的这一转型过程,或可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值得研究的问题大致如下知识阶层是如何超越、游离传统"士绅"的乡土性,走向现代意义的都市知识分子的;以及此一过程中,知识阶层生产机制的转换、知识体系的刷新与转化、其所处社会结构位置的变迁、新知识共同体的形成、新身份与集体意识的孕育等.  相似文献   

15.
人文学科:从中心走向边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学科向何处去?人文学者安身立命之地何在?这些问题成了所有关心人文学科者关注的热点。我以为,这些问题放到人文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下,也许能看得比较清楚。从古代到现代,人类知识经历了一个由综合到分化的过程(后来另一意义上的综合也是以分化为前提的)。在古代,自然科学包含在哲学之中,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如中国的墨子、葛洪、方以智、戴震,西方的亚里士多德、达·芬奇、笛卡儿、莱布尼茨、康德。到近代,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去,哲学、神学、法学、史学、文学成为与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相对立的经验学科。19世…  相似文献   

16.
不变的主题:认识你自己--对西方传统知识论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惯于主客二分的西方知识论传统,自柏拉图以降,绵延数千年,与这一历史进程相伴随,以寻求绝对客观性为旨归的近代科学逐渐取得了它相对独立的地位,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科学与哲学相互分化,知识与智慧不断疏离的过程.然而,正是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领域的一系列巨大变革,把一个古老的话题再次提到人们的面前--"认识你自己".  相似文献   

17.
近代肇始,唯理主义哲学家笛卡尔曾对“思维实体”与“广延实体”作了严格的区分,一方面完成了主客体在人类哲学思维中的分化过程,另一方面也为近代哲学确立了从“思维实体”或主体方面去考察思维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的方法论模型。笛卡尔方法论模型在近代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康德创造性的运用,极大地弘扬了认识的主体性,使认识的主体性意识成为近代“哲学的思维态度”的一个突出特征。然而,由于该方法论模型内在固有的局限  相似文献   

18.
祝琳 《中州学刊》2006,(5):187-189
从古代追求和谐的整体性思维到近代注重分析的离散性思维,再到现代对立统一的整体系统性思维,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现阶段的人类新思维,是摆脱了近代以来分化过细的科学性思维,而对古代整体性思维的“复归”。这种人类新思维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发展与代价──市场经济的价值论研究宋建丽一、发展与代价的涵义“发展”概念具有多义性,近代的“发展”(development)一词最初来自对胚胎发育的研究,是指生物胚胎在大小、形状和功能方面逐渐成熟的过程。而规模、功能、分化、复杂性、适应力、定向性就是...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面临的认同分化既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在这里作者主要探讨的是横向的阶层分化:首先从认同整合的角度回顾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公民权”和“人民”两种认同整合机制;其次,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阶层认同分化的角度分析了民族国家面临的政治挑战;最后,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国家以及当代中国在这一问题上面临的双重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