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刊外报     
正中国将迎来新一轮官员下海潮?BWCHINESE中文网2013年12月18日"官而优则仕"是今天中国对"学而优则仕"的创新,它限制了老百姓下海就能发财的途径,在这一"官本位"没有本质变化的现实情况下,干部能上能下与能进能去完全是空话——这是新时代的精简机构而不是官员下海!  相似文献   

2.
——"宜黄官员"李昌金指出,近二十年来,政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依然是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恶习难改,这其中,中央农村政策偏离农村实际是一个突出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各级领导层内真正懂农村的  相似文献   

3.
正多地加重查处"太平官"仅9月份,南昌查处"为官不为"案件30起、问责97人;前9个月,福州市共有227人受到效能问责处理;而河南全省共有1398人被查处……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向"为官不为"干部"亮剑"。专家指出,甘当"太平官"的背后,既有少数官员能力缺失和责任缺失等,也折射了干部制度的缺失。对"不为"官员加大监督查处的同时,还应改革干部管理和官员任职制度,激励更多"有为"官员"上位"。  相似文献   

4.
<正>污名是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的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被贴上该标签的人有作为他们所属的文化不能接受的状况、属性、品质、特点或行为,这些属性或行为使得被贴标签者产生羞愧、耻辱乃至犯罪感,并导致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待遇(欧文·戈夫曼:《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页)。社会学家埃利亚斯指出,"污名化"被视为一种动态的群体活动过程,施污者通过贴标签的方式将受污者的某些负面特征放大,直至让人形成深刻的印象。官员"污名化"是指官员由于其所拥有的"受损的身份"而在社会其他人眼中逐  相似文献   

5.
采英拾贝     
《领导文萃》2013,(16):49-49
官大一级压死人在中国不仅是观念问题,更是一种深入骨髓和灵魂的制度安排。哪怕是因不服从违法的上级指令和政策而受到处分,法院也绝对不会受理你的"内部事务"。这是权力傲慢与自负、"官大学问大"的根源,也是公务员系统阳奉阴违、虚伪盛行的根源。——知名媒体人童大焕认为,很多官员在位时和不在位时言论判若两人,不是因为官员虚  相似文献   

6.
贪腐问题曝光频次大幅度增加,"八项规定"出台后消极腐败行为被曝光力度加大,多名官员因经济问题失踪外逃、引发公众对"官跑跑"现象再度关注……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在延续2013年二季度官员形象危机报告的基础上,将官员高危形象的5个风险项、15个风险要素汇总成三季度的风  相似文献   

7.
正——据报道,截至9月25日,中央和地方政府、国有金融机构和大学从工资簿上共清理了162629名不在岗但仍领取工资的人员。对此,《新京报》发评论指出,对于"吃空饷"现象,主管官员理当承担相应责任,有无官员因此被追责,也需要给公众一个交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16万"空饷者"只是个开始,未来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官场流行"挠痒痒"。所谓"挠痒痒",是群众对官员执法绵软无力的戏称。不论案情大小、危害轻重,概以"挠痒痒"侍候。试观之:一些地方高官,明知故犯,破坏政策,本应从严惩处,不料却被轻"挠"几下放过;有些单位,仰仗背景深厚,公然践踏法律,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本应依法查办,以儆效尤,竟也被一"挠"了之;有的外国企业与国内垄断企业结盟,态度傲慢,有恃无恐,惹了祸不思补救,本应"与国际接轨",依国际惯例重罚,却遇多方庇护,许个空诺,便金蝉脱壳,成为中外笑柄……  相似文献   

9.
何光伟 《领导文萃》2014,(19):68-70
正据记者观察,一些活跃的官员大V的微博呈现出的共同特点是,开博者不仅具有高学历,更敢于直面网民并参与"拍砖"。而更多的官员微博,不仅更新内容与"问政"无关紧要,通常也是坚持不了多久就处于停滞状态。官员大V多高学历此前发布的《中国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发展报告》推荐的十大官员微博中,拥有硕士学历以上的有6人。其中,不久前离开  相似文献   

10.
正曾几何时,"个性官员"频频出现在媒体和公众的视野中,活跃在中国政坛上。仇和、吕日周、李金华、潘岳、宋亚平……我们可以轻易列出一大串妇孺皆知的"个性官员"的名字。"个性官员"为中国政坛吹入一阵阵新风,也成为举国上下热议的话题。而如今,似  相似文献   

11.
采英拾贝     
《领导文萃》2010,(9):78-78
<正>公众以知情权为名要求公布官员自杀相关信息的行为无异于偷窥,是一种"过分的知情权"、"变态的知情权"。——针对今年多名官员的非正常死亡,公众要求公布死亡原因等详细信息,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如此批驳这一要求  相似文献   

12.
官员"秀"是官员和政府展示自我、宣传政策的一种新方式,"秀"是个中性词,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判断其性质,重要的是要看官员"秀"的动机以及造成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官场是一个严肃的场合,容不得半点活泼,加之中国人传统上喜欢含蓄的表达方式,所以对"秀"多少抱有排斥的心理.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民众又期待政府官员采用更加灵活、形式多样的沟通交流方式.因此,官员"秀"不只是个人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官员"秀"的出现折射出官员个体对传统形象的思变,折射出民众对执政方式的思变.简单地对官员"秀"加以肯定或否定,都未免过于草率.对于官员"秀"问题,需要我们认清其本质,深入剖析其原因,分析其利弊,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13.
2000多年前,苟子曾说过:"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这个仕者,以前指官员,现在指机关干部、公务员.中国有着要求官员读书的悠久历史,这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应当在现代社会中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作为机关干部,无论是为了做好工作,还是为了加强自我修身,都应该注重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多一些书卷气.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校从实际出发,不断摸索探索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新教学策略与理念——"阳光·5s"高效课堂,把这五个元素灵活的应用于课堂,我感觉课堂更灵动了,学生参与面也大大的增加了,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同时课堂也告别了打瞌睡的现象。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看法体会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15.
资讯     
台词 "官员的考核指标是各级政府管理 者工作方向的'指挥棒',只有把环境保 护纳入官员政绩考核,才能更好地督促 官员履行环保职责。"  相似文献   

16.
刘悦斌 《领导文萃》2013,(20):120-123
晚清吏治腐败,官员身边人也有一份"功劳"晚清吏治腐败,已是一个定论,这并不冤枉清朝统治集团。在晚清官场的腐败中,官员的身边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往往狐假虎威,利用在官员身边的便利条件,贪污受贿,勒索百姓,有的官员甚至与身边人互相勾结,互相利用,贪赃枉法,祸国殃民。其实,清朝最高统治者不是不知道官员身边人可能造成的危害。为了防患于未然,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官员的任职回避制度,有地区回避、亲属回避、师生回避等。  相似文献   

17.
"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当笔者写下这几个字的时候,笔者感受到的是深深的责任.这是我班级建设的宗旨,力求营造一种和谐、幸福的育人环境. 一切都在悄然变化着--从我接手这个班级开始--从一年级到三年级…… 在我班教室的墙壁上,有一块大大的展板,上面是整个班级的成员.  相似文献   

18.
我们才刚刚向官员问责,才刚刚处分几个官员,有人就说是已经掀起"问责风暴"了.其实,你只要看一看我们问责的现状和范围,你就会感到,一年多的问责终究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起点而已.  相似文献   

19.
陈军吉 《领导文萃》2012,(22):65-68
换届年向来是官员腐败违规行为高发期。尽管2011年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对换届纪律三令五申,但踩高压线的官员仍不时出现。在举报信、造谣等传统方式之外,网络成为了官员攻击对手的新型利器,而跑官、拉票等手段日益隐蔽。这让各地纪委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倍感棘手。如何减少换届中的"潜规则",消除官员"暗战"的土壤,或许需要更为科学有效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20.
语丝     
《经营管理者》2007,(4):10-10
“腐败的官员会利用审批权谋取经济利益,而廉洁的官员会利用审批权回避风险、谋取服务大众的好名声。总之,只要进入市场的入场券由官员发放,他们就要用来谋取私利。这就会造成政府失灵。而消费者就会因此而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