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引用 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援引事实和资料,包括引用经典著作论述、上级公文内容和领导指示以及有关数字、典型事例等,来说明事物内容,帮助人们更充分地认识事物。引用出现次数为68次,占比为17.09%。据统计,引用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
《凡尔赛宫》属于事物说明文中说明建筑事物的文章,其语言优美,词汇丰富。面对美文,该如何教学呢?或许有人会说:如今是电脑时代,运用多媒体教学,从视觉感官出发,让学生对说明对象获得感知,而后归纳一下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即可。这种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是常用。难道新课标理念下还能畅通无阻的用下去吗?非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要求。这些要求比《大纲》的“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体裁的特点阅读课文”更具体更明确更有针对性也…  相似文献   

3.
胡亚学 《秘书之友》2013,(10):21-24
数字是以“数”为基本符号,用以揭示事物发展的质与量及其联系的文字统称。由于给人以具体、准确之感,在应用文中数字往往成为真实材料的代名词。应用文要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或描摹事物的“量”,或分析事物的“率”,或明确事物的“序”,都离不开对具体事物量与质的分析,也就都离不开数字。  相似文献   

4.
作文,既有思想内容的表达,同时存在艺术形式的表现.形式为内容服务,好形式能使内容完美.比喻修辞,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艺术技巧,它是增强语言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在叙事写景、阐述道理之时也应该注重比喻的恰当运用.比喻的作用大致有两点:一是对客观事实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使事物更中生动具体形象;二是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抽象的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使抽象问题具象化.  相似文献   

5.
对喜欢用数字来衡量事物的中国人来说,近日中国官方公布的一个数据,可能比GDP值更吸引人们的眼球:6635.5万。这是最新宣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对于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执政党来说,尽管这个数据只占  相似文献   

6.
张凤 《科学咨询》2010,(14):41-41
“动态”按字面的意思:指事物运动的状态;“生成”指事物的发生、形成。在新课程改革中,动态生成有了更丰富的含义。  相似文献   

7.
<正>当今在声乐学术界对声乐表演艺术的类型有诸多的称呼:即"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等。我认为从事物的某一方面给事物下定义有些欠妥,就拿"美声唱法"为例,可以理解成美声的唱法,那么每届的中央电视台的青歌赛不就成了演唱方法的比赛了吗?其实选手的音准、节奏、以及作品风格的准确把握在比赛中更重要,可见,以发声  相似文献   

8.
数独游戏     
《办公室业务》2011,(1):41-41
游戏规则说明:请在空格处填写1-9的数字,要求横纵数字不重复、九宫格内数字也不重复。  相似文献   

9.
王军 《经营管理者》2013,(6X):363-363
<正>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察看。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笔者以为可着重从  相似文献   

10.
宋涛 《经营管理者》2013,(30):363-363
计算机是多媒体技术的核心,集文、音、图等多媒体技术于一身,在人和机器的信息交流间有了不可埋没的作用。学生用这种形象的视觉、听觉去获取知识,会有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更优质的教学质量。特此,对如何将多媒体数字教学融入到羽毛球传统教学中的方式方法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善于抓好典型,运用典型指导工作,是我党我军一贯倡导的科学工作方法。抓典型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运用辩证法揭示事物、解决矛盾、推动工作的过程。事实说明,只有用哲学的思想作指导,讲究辩证法,反对片面性,才能使抓典型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务求实效性。一、投身实践找准典型典型是众多事物中客观存在的“闪光点”和“信息源”,是广大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不是长官意志的产物。因此,典型只能从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去发现,而不能按主观愿望去“臆造”。如何选准典型,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把握三点:  相似文献   

12.
洪珊瑚 《科学咨询》2007,(23):40-41
在传统修辞理论中,转喻和隐喻被当作修辞格来看待.而现代认知语言学理论则认为转喻和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讲,它们还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转喻涉及同一个认知领域事物之间的关系,基于事物之间的临近性(contiguity),着重于自身的特点;而隐喻涉及的是两个不同的认知领域事物之间的关系,根据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resemblance).但是,转喻和隐喻之间的区别是标量的,不是离散,它们之间构成了一个连续体(continuum),转喻一隐喻连续体存在着一个模糊的、交错的中间地带.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试图通过引证分析转喻与隐喻之间存在着的这种既紧密又复杂交错的互动关系,说明转喻在人类的认识和思维过程中,是更基本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3.
正管理者有三大能力:技术能力、人际能力和概念能力。技术能力就是专业能力,主要来自经验。人际能力很容易理解,就是跟人打交道的能力,大致等同于情商。概念能力就是分析能力,即看到事物的本质、看到事物的联系的能力。比知道这三大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这一点:这  相似文献   

14.
周瑞 《科学咨询》2007,(18):12-13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是德国诗人歌德的一句名言。任何一种事物如果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并由此产生记忆,这只能说明一种事实,这种事物对于人们来说毫无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初步探讨GIS数字图形产品抽样检验所涉及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说明对数字产品采用传统的百分比抽样所引起的不足。提出了在生产单位的二级检查中采用挑选型极限质量抽样方案,在用户验收时采用挑选型检后不合格品率上限的抽样方案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经济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相关数字经济理论研究滞后,难以准确解释新经济现象和更有效指导新发展阶段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本文聚焦数字技术变革对相关经济学基本理论发展的影响,力图助推中国特色数字经济理论体系的创建.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主题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文章首先提炼了数字经济理论发展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以此为逻辑起点,基于"内涵特征—现实表现—核心理论—方法体系"学理链,构建了一个数字经济理论体系框架.其次,本文相继阐释了理论体系框架中的数字经济内涵与特征、数字经济核心理论,以及技术变革下的数字经济研究方法体系.最后,本文讨论了数字经济理论体系的拓展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前言     
人类正在迅速步入信息化社会,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在这种形势下我省如何进一步提升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综合竞争能力 ?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 ?一些专家提出了建设“数字福建”,加快福建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构想。中共福建省委在最近召开的省委六届十二次全会上也已提出要建设“数字福建”。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将“数字福建”列入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那么“数字福建”究竟为何事物 ?我们特邀请数位专家、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从不同角度对“数字福建”进行“阐释”。希望这些文章有助于广大干…  相似文献   

18.
<正>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由量变引起质变是事物变化的客观规律。现代混沌学理论说明,飓风有时是因蝴蝶扇动翅膀而形成的。无数事例警示我们,要在小事、  相似文献   

19.
査荣荣 《经营管理者》2013,(32):348-348
人类大脑的信息大部分都来自视觉,观察是人们感性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本文讲述在雕塑临摹的课程中的观察起到的作用,这种观察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看和观看,它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很快的掌握雕塑临摹学习的技巧。正确的观察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观察过程中学生学会有目的的观察事物、比较分析观察对象、控制雕塑的整体与局部、参照与对比的理解事物和学习前人制作的优秀作品的观察方法。在雕塑临摹课上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学习要领,达到教学目的。观察方法的正确也关系到学生在今后的雕塑课程中观察事物和理解事物的正确。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解说词?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采用口头或书面解释的形式,或介绍人物的经历、身份、所做出的贡献、社会对他的评价等,或就事物的性质、特征、形状、成因、关系、功用等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