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道德与法律作为维持人类社会规范的两大基本维度,作为社会关系的调整器,二者虽所属范畴不同,但都规范着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法律具有惩恶扬善的作用,是一种善的产物,法律的道德价值为正义、公平、自由、权利、秩序,这些价值是道德赋予法律的精神实质。本文从法律源于道德这个视角,以中西方的历史及我国当代为背景,对法律的道德合理性进行详细论述,并阐述法律是一种善的事业,具有公共福利性质。为此,法律必须以道德做支撑,一切法律在根本上都不可能与伦理道德无涉。  相似文献   

2.
法律只是道德的底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和道德是法学理论研究中一组重要的关系。首先,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相互联系;其次,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相互包容。一般而言,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但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法律具有鸿沟和界限。道德与法律的规范范围和特性各有不同,由此产生了历史上"德治"与"法治"的不同治国方略。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源于人性善、恶的二重性,表现出了道德与法律融合、互补的趋势。法律是道德的政治支柱,道德是法律的精神支柱。在二者冲突、融合过程中,发挥着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整合的功能,二者融合、互补,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使建立合理、合情、合法的和谐社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人类文明在发展中,受到众多的约束力量和控制力量,在原始社会可能更多的是道德和习惯,但如今必须依靠法律的强制性巩固统治者的既得利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世界和平。本文主要区分了法律与道德、习惯、行政三者的不同,并阐述了法律与道德、法律与习惯、法律与性质三者间的联系,旨在让更多人认识到法律与其他社会控制力量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张海钟  张宁 《现代妇女》2010,(10):25-30
法律与文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把文学中的法律案例、法律事件等纳入研究的视野,由此来探讨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以及法律自身所孕育的难以克服的局限,指出司法工作者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道德缺陷,以及由此引出如何加强自身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法律与文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把文学中的法律案例、法律事件等纳入研究的视野,由此来探讨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以及法律自身所孕育的难以克服的局限,指出司法工作者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道德缺陷,以及由此引出如何加强自身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道德与法律自始至终都是我们大学生在成长期间不可回避的话题。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对道德持有缺失,对法律持有冷漠的态度。在宝贵的大学学习期间,道德教育和法律学习应该深入课堂深入每一位学生内心,我们培养的心智健全的人才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8.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法学问题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比探讨中国与西方在法律与道德关系研究上所持的不同的理论观点,提出应从制度层面上将人类的道德理想与原则外化为法律规范。同时,强调程序的重要性和公开性,从而为实现中国司法实践中真正意义上的程序正义提供良好的法制现代化环境。  相似文献   

9.
权利与义务的内涵权利与义务是一对紧密相连的概念。提到权利,就会令人想到义务。权利的内涵十分广泛而模糊,很难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在《辞海》中,它被界定如下:“法律用语。与‘义务’相对。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力和利益。”在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权利已被限定在法律规范的范畴内。美国法学家庞德认为:“影响他人的行为之能力即可称之为权利。倘使某人虽有一种能力足以影响他人的行为,因关系某项利益之故,使之必为或必不为一事。然是持道德为后盾者,可称之为道德权利。惟一经法律承认或创造之后,而法院又随时可用国家权力加以强制执行者,如此能力可称为法律的权利”。其观点就是权利有道德权利和法律权利之分。其实权利可以体现在社会习惯、道德、宗教、法律等诸多方面,包含着习惯权利、道德权利、宗教权利、法的权利等大量内容。  相似文献   

10.
法律必然是道德的反映,“如果立法不能明文规定什么是合乎伦理的行为,那么它就更不能宣布不合乎伦理的行为违法。”马克思的这句精辟之语实际上是向我们昭示:法律本身必然是伦理的,而且法律与道德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但中国古代的法律却是和道德混然一体的。  相似文献   

11.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以概括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特点。随着社会的变迁,"差序格局"依旧适用于现代社会,并衍生出地缘关系扩大化和利益关系核心化的新特征。针对某系医院事件,本文以"差序格局"为视角,从社会道德约束与法制治理两个方面对案例反映出的问题展开分析与思考,并发现在社会道德约束方面,存在着行业公约的缺失、道德底线受到利益关系冲击、"双重标准"导致道德失衡等问题;在法制治理方面,存在着社会成员法律维权意识薄弱、多数行业的法律规范不完善、有关身体健康等重要领域的法律惩罚较轻等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本文提出了建立行业公约、提高法律维权意识、完善行业相关法律规范等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职德育教育是规范学生思想品德、社会道德、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一门道德课程,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将来对社会的贡献.其中,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是中职德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职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本文提出,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建立在基础的德育教育基础之上,根据现阶段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易出现的社会问题,教师应结合网络资源传授适合中职学生的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媒体登载的评论、人文社科学者发表的论著或各界人士的私下议论中,常常听到对不合现行大多数人观念的性行为的极端情绪化的负面道德评判,并且这种评判经常伴随要求对此类性行为进行法律干预的呼吁。同时,我们也常常听到自以为“开明”的人士对此类性行为表示“宽容”,因为他们认为虽然此类性行为不合道德,但道德应与法律分开,应该让社会舆论与风俗习惯去解决道德问题,而不应该用法律的强制手段去解决。  相似文献   

14.
和牟 《职业时空》2008,4(8):72-72
道德与法律作为社会调整的基本规范,数千年来,交融与制约并存、互补与互动同在、矛盾与冲突始终交织其中。古有儒法两家的争鸣,近有哈特与富勒的论战,纵横古今与中外,历演千年而不休。近年来,人们所提出的“道德的行为不合法”、“合法的行为不道德”等有关“合法”与“合理”问题的争论和悖论,实际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社会规范的内在矛盾和冲突。由于道德和法律有着较强的时空性和国别性,本论题所指的冲突限定于我国现行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正>为救结发妻子,不择手段,走投无路之下,刻一私章,妻子生命得以延续,自己却背上罪名。情与法,道德与原则,两者看似统一,实则针锋相对。矛盾重压之下,该如何抉择?道德,是人们处事的最高准则。它涵盖了道义,自觉,与君子应当遵守的一切品性。法律是处世的底线,代表了行为低于道德的最低限度。廖仲救妻,因不择手段而犯法,却将夫妻一场的人伦道德演绎至极致。道德  相似文献   

16.
一个“见死不救”的社会是可悲的,一个“见死不救”的人注定不会得到别人的救助。在“好人难做”的背景下,让“助人为乐”、“见死相救”的道德回归,我们需要唤起每个人的道德自觉,法律也应当伸出援手,以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来为道德“撑腰”。  相似文献   

17.
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体制的转型时期,时代特征使道德主体面临困惑和迷惘,德育实效性受到挑战.由于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无疑可增强德育实效性.要明确法律素质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培育良好教育大环境.  相似文献   

18.
社会道德并不依赖于法律而存在,强制性地提高道德要求只能造成道德的退化。  相似文献   

19.
洪殷芝 《公关世界》2022,(18):96-97
道德与法治课堂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要真正落实育人的目标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律素养。本文从课堂实际出发探索了发挥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杨春霞  李丛 《职业时空》2005,(22):27-29
隐性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合法的职业行为。 由于其采访方式及采访内容、目的的特殊性, 使其受到法律和道德的严密审视。本文试从 道德与法律两个层面对隐性采访的利与弊进 行探讨和分析,以利规范新闻记者在进行隐 性采访时的职业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