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国家,而给我们中华民族不断繁衍生息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生命源泉,是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而“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在大力建设文化强国的新形势下,应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孝”文化。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能加强大学生自身民族自豪感,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大学生成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本文以《旅游接待业》课程为例,进行基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旅游接待业》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从教材建设、教学过程、课程考核进行课程融入文化自信培育的教学实践,并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构建《旅游接待业》课程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实施保障体系,力图构建专业课程建设内涵文化自信教育的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理想与追求,包含了“中国崛起”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任务,同时民族复兴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量、实现统一的精神旗帜。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维系中国人民的精神纽带,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实现“中国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宁 《人才瞭望》2023,(10):63-66
<正>自古以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年轻干部代表着干部队伍的未来,是党治国理政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能不能健康成长,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薪火相传和长远发展。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踏上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强调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肖学文  刘立红 《人才瞭望》2016,(14):236-237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对;高职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意义.而在“三进”工作中,“进头脑”是关键,因此,增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实效是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进头脑”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综合国力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国际化人才是建设过程中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力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历史积淀,其丰富的“仁爱”、“和”文化,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源头活水。正确引导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思想认识产生积极影响,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精神食粮。另一方面,教育现代化承担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传统文化的选择、传承、改造与创新,这表现为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用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来培养人、塑造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有力的见证,是新世纪人类精神的瑰宝。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发扬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并要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传承和创新,发挥其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这既是我们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做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  相似文献   

10.
问题的提出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 明确指出:“继续推进政治体制 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我党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地提出来,这是我党,总结历史正反面经验,为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党的执政方式有了重大进步,开始了从“以党治国”向“以法治国”的历史性转变。 讲依法治国,就必须“依法”。…  相似文献   

11.
<正>乡村振兴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举措。当前我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产业振兴方面仍然面临发展活力不够、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待增强等挑战。一、创新创业人才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现实国情决定了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走“资源依赖型”模式,只能走“人才支撑型”道路。创新创业人才是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交给学生科学的金钥匙——记中国矿业大学的创造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是科学的核心,科学的关键在于创造。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大量创造性人才,特别是增强未来建设者——大学生的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1995年5月,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郑重指出创造在国家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但是,调查资料表明:作为未来建设者的当代大学生的创造素质令人担忧,绝大多  相似文献   

13.
大学英语是通识教育必修课,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师应深刻领会课程思政的内涵和价值,以“大思政”格局为引领,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目标,树立大德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实现“三全育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探索大学英语“三全育人”路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做到教书育人;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国家,所包含的文化极富内涵与深度.而在现今世界中,中国实力不断增强,更要注重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只有重视并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明确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要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才能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呢?本文将从国民教育、法治及制度建设、新媒体的运用三个方面来探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一论断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青海省是生态大省,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是“中华水塔”,更是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战略地位无可替代,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责任重大。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我们标定了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化航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抓手,须与时俱进融会贯通文化自信自强理念,不断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育人力量,挖掘育人价值,努力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新生态。本文全面阐释文化自信自强的内涵价值,深入分析文化自信自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系统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不仅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化人功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自强,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蕴。  相似文献   

18.
<正>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我深感党的二十大给中华诗词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尤其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对中华诗词发展的积极影响。第一,党的二十大主题的诗性表达赋予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以强烈诗意,必将增强人们的诗词文化自觉。《尚书·尧典》说:“诗言志。”孔子说:“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诗言志的传统一以贯之,诗歌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句中,有“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这样精彩的诗意表达,让人们看到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诗性气质、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次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任务艰巨而复杂,必须要通过不断创新,建立各种充满活力的机制,不断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逐步深入。人事管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强调,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