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唐代疾疫对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了唐代诗人的创作欲望,也丰富了唐代诗歌创作题材与内容。唐诗中的疾疫书写为了解唐代疾疫与医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史料,而通过探讨唐诗中的疾疫书写,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唐代社会和唐人生活状态、身心状况及其与唐代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唐代疾疫诗不仅表现了唐人与疾疫斗争过程中的强烈生命意识,以及疾疫所带来的心态之变化,诗中所写唐人疫病防治观念与巫医并举的措施,也体现了唐代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唐代疫鬼思想观念下的驱疫活动、医学发展背景下的医疗措施,以及文人学医、种药和馈赠医药等行为,共同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特殊而鲜活的唐代社会生活画卷,为全面了解唐代历史文化和文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窗”、“牖”入诗始于六朝,到了唐代,随着“窗”意象在诗中的不断出现,“窗”诗成为了唐诗国度里的一个独特景观。唐代“窗”诗通过“窗”构筑了别致的诗境,丰富了“窗”的美学内涵,折射出唐人多棱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3.
金元诗人与唐诗的关系探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辉斌 《江淮论坛》2009,(2):144-150
金、元诗人在向其前辈诗人学习时,所选择的师学对象主要为唐代诗人,因此之故,宗唐便成为了当时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文学现象。金代诗人的宗唐,初、中、晚三期各具特点,并使得“以唐人为旨归”成为一时之风气。生活于金、元易代之际的遗民类诗人,无论是元好问等大家抑或当时的一批“后进作诗者”,其在对蒙元新政权的认识上虽然存在着差异,但在向唐人唐诗的学习方面则是甚为一致的。元代诗人的宗唐形式,主要表现在“为唐代诗人撰写传记”、“编刻各种各类的唐诗选本”、“在诗话中总结唐人的创作经验”等方面。而注重诗法、讲求风格,则是元代诗人选择唐代诗人为师学对像的两个具体标准。  相似文献   

4.
陈晓虎 《江淮论坛》2004,(1):156-160
西施的历史本事难以确考,西施传说的流传主要凭借依附于文学。“西施”是千百年来文学艺术家们塑造出来并使之不断丰满起来的人物,而唐代是西施传说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着重探讨唐诗中的“西施”百态,以及唐人对西施故事要素的取舍、扬抑,以期深入了解西施与唐诗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对唐诗在唐代的传播进行研究,是一个颇有难度的课题,因为这必须涉及诗歌的传本,而雕版印刷虽然出现在唐代,却没有刊印过唐人的诗文集。据笔者所知,五代时和凝与贯休的集子是中国文人最早进入雕版印刷的,而唐人诗文集的刊刻在宋代才开始。没有版本依据,没有刊刻地点,没有印本数量,除了敦煌遗书中少量诗文残卷抄本,没有其他实证材料,要想描述唐诗在唐代如何传播,已经很有难度,更何况还要探讨唐诗传播与唐诗发展的关系。我对这一课题曾有过些  相似文献   

6.
唐诗调声术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盛江 《学术研究》2006,(12):126-130
唐诗调声术是唐代文术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唐人对语音的分析非常细致,唐诗调声术有着丰富的音韵学背景,但这种音韵学的认识实际运用于诗歌调声实践,却是以简洁的形式驾驭繁复的语音。唐人对诗歌调声术有很多方面的探讨,除近体诗律外,还继续齐梁声律的探讨,有些探讨则超出了齐梁声律的范围。唐人在调声上有自己的标准,这就是重视雅调,既闲新声复晓古体,强调词与调合。  相似文献   

7.
隐逸是唐诗的一贯主题,唐代隐逸诗的大量出现是唐代群体作家隐逸人格的衍变发展在艺术创作中的必然反映。本文从历时性角度出发,勾勒唐代隐逸主题的嬗变轨迹,辨析不同历史阶段唐人隐逸生活情趣、精神风貌之不同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现在我们所说唐诗学的蔚为奇观,乃唐以后历代诗论家阐发理论之累积结果,在唐时较多的是零散诗论,较为有系统的多由宋人启导。较早前陈伯海主编的《历代唐诗论评选》堪称代表,然而有感唐代唐诗论这部分不足之处。毕竟唐人诗论家的理论学说,有开启、孕育发展之功,不得不深究详论。因此,本文以唐人论唐诗为研究对象,从中寻究唐人诗论家日积月累所阐发的理论学说,并梳理其脉络源流,传承演变──风文声,此乃唐代唐诗学核心思想的构成部分,正是本文唐人论唐诗论述的旨趣所在。  相似文献   

9.
重写中国文学史,如果纳入唐诗传播研究的材料,可以从生活环境的诗化对唐代诗人身心的滋润、产生良好传播效果的诗作激励唐代诗人创作更多优秀作品、诗人之间诗歌传播过程中的诗艺切磋、追求传播效果促使新生代诗人出现四个角度更清晰地揭示唐诗发展的原因;可以破解一些文学发展中尚未解释清楚的文学现象,如唐人选唐诗少见杜诗、唐诗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可以更准确地评价文学史上的一些诗人或文学团体。  相似文献   

10.
五、七言绝句,虽然起源于南北朝,但最终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近体诗的重要体裁之一,并固定了表现形式,却在唐代.唐人绝句,在唐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在唐诗中都是名列前茅的.南宋洪迈在《唐人万首绝句》的序中说:“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清代王夫之更是说:“不能作七言绝句,直是不当作诗.”①在唐代绝句诗的创作中,名家辈出,风格迥异,呈现出一个姹紫嫣红、百花齐放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唐人所说“乐府”涵义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唐诗时 ,人们经常使用“乐府”一词 ,那么唐人所说“乐府”涵义为何 ,却不甚了了。经过考察发现 ,唐人所说的“乐府”或是指代朝廷的音乐机构 ,或是指在朝廷演唱的歌诗 ,总是与朝廷有关。这一发现 ,使唐诗研究中的许多问题值得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2.
杨柳 《船山学刊》2007,(3):164-167
唐代是一个诸教融和的朝代,道教作为有唐一代的国教,满足了唐人向往追求延年益寿的审美心理和以自然真趣为尚的美学理想.佛教使唐代文人追求清幽静谧的美学意境,并在唐诗语言上表现出不粘不脱、亦虚亦实的美学品格.佛老思潮把我们民族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意识提到了一个新的更高层次.  相似文献   

13.
咏史怀古诗 ,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艺术水平上 ,都堪称唐诗王国的一方重镇。而吟咏歌颂武侯诸葛亮是其中很典型的内容。本文即侧重从三方面分析唐人心中诸葛亮的人格魅力 ,以此透视唐代咏史怀古诗中所蕴涵的“武侯情结”  相似文献   

14.
金强  回达强 《理论界》2008,(9):123-124
笔者对唐人诗作数量和研究热度进行了量化分析,对昊融诗歌的编选情况作了统计,将吴融对宋以后诗人的影响做了梳理。从传播学角度,探讨了唐诗选本对于唐代诗人的影响力。分析了吴融流传不广的原因,并总结了二流乃至三流唐代诗人诗歌传播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5.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源远流长的诗歌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全唐诗》共搜集了唐诗四万八千多首。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且,透过它还可以窥探到唐代音乐的全貌,对于研究唐代的音乐历史会有较大的帮助,正如阴法鲁先生所说:舟代的音乐和舞蹈在唐诗里留下了生动的形象化的记载、有着重要的音乐史学价值。一、《全唐诗》反映了唐代音乐生活的概貌唐代的中国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政治、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唐代的音乐、舞蹈繁荣,无论在宫廷、贵族阶层,还是在普  相似文献   

16.
胡族婚俗与唐代寡妇再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寡妇再嫁在唐代是一普遍现象。对此研究者或认为唐朝是一开放时代 ,唐人贞节观念淡薄所致 ,或认为法律允许 ,亲属认可等。本文认为 ,唐代寡妇再嫁主要受胡族婚俗影响。而胡族婚俗是一种深厚的传统文化现象 ,胡人视寡妇再嫁为正常事 ,根本不存在“失节”观念。唐人中的胡族成分很大 ,胡族血统较浓 ,胡风唐渐 ,唐代的寡妇再嫁便成了自然事。故用“贞节”观念来限定它似不恰切。文章在对唐人中的胡族成分、胡族婚俗、唐代寡妇再嫁状况以及唐人观念作一番考察的情况下得出结论。同时认为唐代寡妇再嫁对唐前期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唐诗主情,但也不乏丰富的哲理内涵。唐代的诗人们或以空灵明净的自然意境体现生命之理,或寓义理于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启发读者,或在宏大的历史意象中追问个体存在的本质,创作了一大批理在趣中,情理结合,包含丰富哲理话语的诗歌作品。唐人在哲理叙述方面的探索与创新证明了诗歌中“理”所存在的合理性。从整个诗歌发展流变史来看,它既是对魏晋时期哲理诗的革新与开拓,也对主理的宋诗产生了重要的嫡缘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旅游是现代人重要的生活方式,但旅游活动早在中国古代就大量存在。唐诗描述记录了唐代文人多姿多彩、丰富的旅游生活。按其游览者旅游动机和心态,唐代文人的旅游活动可主要划分为欢乐的闲游、昂扬的壮游、失意的贬谪游和超然的道、释游四类。唐诗中文人的旅游生活及心态反映了唐代士人特有的时代精神和气质。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歌繁荣,儿童诗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成人以儿童为创作对象的儿童诗,多以思念之情、丧子之痛、社会稳定时期的幸福生活和动荡时期的不幸遭遇以及对儿童的谆谆教诲为主题.通过梳理唐代成人创作的儿童诗研究现状,结合作者生活经历和社会变迁,进一步探讨唐代以儿童为创作对象的儿童诗的深刻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唐诗,对我们研究唐代儿童生活及家庭教育等情况,以及现代儿童教育、儿童诗创作,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金代南渡诗歌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倾向,即对唐人诗风的推崇与合理继承、对唐代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给予发扬以及对于唐诗艺术表现成果的借鉴与吸纳.这种异代共鸣不仅体现出接受史上的共性成果,而且也表现出文化建构和时代背景下接受心理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