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九大正式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既包含超越国家利益的全球价值观,也包含解决当下国际社会安全和发展难题的秩序理念。"人类共同价值"蕴含着基于中国与世界关系而建构的身份认同,并提出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的价值原则与"理想图景",其特征需要从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出发,进行认识和理解。国际政治文化是"人类共同价值"得以形成、巩固的根基,但理念所表达的意愿和观念是否具有现实性,需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政策和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响与示范意义,取决于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体的崛起。  相似文献   

2.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理念,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进步事业的最新探索与鲜明宣示。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广泛实践基础,并深入揭示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基于规范性价值判定的内涵有机体,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兼容人类文明的多样与开放,超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分歧与对立,实现了人类发展史上一场伟大的价值观革命。全人类共同价值既广泛凝聚了世界不同文明优秀成果,也更多体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大国领袖、大党领袖对于人类前途命运问题的深入思考、不懈探求和创造性贡献。我们应该同世界人民一道广泛宣传、大力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决与西方“普世价值”谎言斗争,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各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前途前进。  相似文献   

3.
文明交流互鉴是阐释人类共同价值观的重要视角。人类共同价值观植根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在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符合人类世界历史演进的基本趋势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别于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文化霸权主义倾向,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塑造要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为基本前提,以特定社会生活共同体的价值观坚守为存在根基,以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为根本途径,在开放包容中汲取全人类文明的智慧与有益成果,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凝聚价值共识和提供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4.
论价值共识     
价值共识是当今价值多元背景下日益凸显的重大问题。价值共识是具体的、历史的。价值共识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共同的物质利益、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活动等构成了价值共识之可能的客观基础。价值共识对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承认价值共识,才能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使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现时代性与先进性,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同时,只有凝聚价值共识,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才能构筑多元一体的国际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关涉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从共同体的维度探析全球治理难题与困境之根源,才能找到破解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意涵了人类社会呈现不同的共同体形态而演进的客观规律,以之审视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必然方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经济格局重塑、国际政治新秩序设计以及全人类共同价值升华创造了未来实践的可能。而理论科学性与价值实践性的统一也决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破解全球治理难题的中国方案,还将成为引领世界迈向“真正的共同体”之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7.
8.
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必须立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最新思想论述。在前期多学科全面、系统地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蕴含的原创性智慧的基础上,遵循唯物史观的理论立场和方法论逻辑,从“百年未有之变局”之宏观的长时段历史变迁视野着眼,立足人类普遍性福祉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高度,以全球公共治理和善治、全球公共正义宗旨的达成,以及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格局的确立为目标,立足整体性意义上人类文明价值观与新形态创造实践,依照“核心理念重置”、“实践主题自觉”、“叙事逻辑变革”以及“话语表达创新”之思维图式,对其所蕴含的一般世界观意义上,存在论、知识论、实践论以及价值论等多重意蕴,以及所体现、所代表着的具有时代性高度和长远性、根本性、指导性意义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做出与其原创性新思想贡献的深度、高度相匹配的学术性诠释。  相似文献   

9.
袁祖社 《东岳论丛》2023,(5):5-14+191
启蒙现代性思想发展演进的三百多年的历程中,西方以主观主义价值论为导向的价值哲学,受抽象化的个体主体本能、自由意志及非理性因素等制约,西方社会的文化价值选择及其相应的制度实践表现出明显的自发性倾向和主观性逻辑,其实质则表现为主体性与客体性、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的割裂,即:过于强调“原子化个体”的主体性的唯主体论的单极思维,使得价值选择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尤其是忽视对“他者”的合理关切,以一种原始的动物性的本能性特质盲目追寻资本利益,使健全的理性处于缺席状态。西方社会的自发性价值选择思维,通过政治制度转变为运作的国家意志,体现为在国际交往中只关注狭隘的民族国家之自身利益,罔顾他国生存与发展之根本利益。作为一种理智应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表现出前瞻性的卓越智慧:理性思考全人类的共同诉求,倡导并生、共在,以普遍的价值共识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以平等、友好的互利合作与共享、共赢,实现全人类对可期许的美好世界、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相似文献   

10.
人类已经成为最大共同体,为应对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困境,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通过纵向考察历史文明的演进,再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时期的价值取向及工业革命时代以来全球化的必然性与不可解决的内在悖论,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回答这一“世界之问”的中国密钥。同时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逻辑的基础上,强调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行知合一的“践履逻辑”、汇纳百川的“思想逻辑”等内在要义。进而寻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未有大变局的新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新征程”中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五个方面基本要点,回答了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科学理念的重大理论贡献要从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路径和理论支持等三个维度进行理解和把握。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最有力佐证,具有极大的当代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郝亚明  杨文帅 《学术界》2024,(2):93-102
总的来说,现代人权意味着人类社会崇高的道德诉求、政治理想与法律规范。中国提出并践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人权的政治性、道德性和法理性三个本质维度引领着全球人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正确回应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道德诉求,引领全球人权治理从“普世价值”到“共同价值”的共识转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正确回应了世界历史的政治理想,引领全球人权治理从“单边主义”到“多边主义”的秩序转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正确回应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的法律规范,引领全球人权治理从“强权即公理”到“良法即善治”的机制转向。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提出的重要理念。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美好生活与国际新秩序新机制的迫切需要与殷切期盼。从世界历史发展来看,人民在人类社会共同体中具有主体性地位,蕴含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磅礴力量。从国际现实来看,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本质上是对人民利益需求的全方面回应,符合时代潮流。不断凝聚人民的利益共识、构建人民利益共同体、发挥人民的主体力量,也就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因此,从人民视角出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立意与价值旨归,及其对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完善国际治理体系、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