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呈现出教育平台多样化、教育资源优质化、教育制度规范化等特点。高职院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也使教学资源“多”起来、教学方式“活”起来、教育评价“全”起来。通过调研,也发现还存在数字教育发展缺乏制度规范、数字校园建设滞后于数字教学需求、数字教育资源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等方面不足。为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搭好“数字框架”、发挥学校主责作用,夯实“数字底座”、发挥师生主体作用,做强“数字中台”。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培养“数字工匠”成为新时代建设数字中国、网络强国与智慧社会的核心驱动要素。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思考如何有效挖掘和培养专业创新型人才,让他们在数字经济潮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变得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和探究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以数字工匠精神为引领的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及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3.
易峰 《人才瞭望》2022,(20):36-38
<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不足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瓶颈。在倡导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迫切需要形成一个认定标准梯队、保障措施完善、考核分配机制健全,并能结合院校专业学科和教师个人职业规划的协同创新建设机制,以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学科及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2019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等依次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三个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文件,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电脑技术的应用,这也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职应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根据高职生源多样化的特点,《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要大力推进高职“课堂革命”,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本文以高职学院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为案例,以信息化为依托,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分工协作的项目化教学,打造优质课堂,提升教学质量。本文旨在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堂革命”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是统筹发展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在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建设中发现,五年贯通的护理专业要靠重点课程来支撑,要靠特色课程来支撑,没有课程的体系做基础,专业的建设便成了“空中楼阁”。因此,通过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提出了分析、体会,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高职学校的扩招,生源数量不断减少,生源质量也在逐渐下降。高职营销专业的教育和教学情况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对此,为了提高高职营销专业的教学效果,应当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本文结合当前高职营销专业的发展现状,对高职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讨论了对教学方法和过程考核方式的选择和效果。  相似文献   

7.
现如今,随着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不断崛起,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且在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那么就如何构造现代的职业教育的体系以及如何实现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的发展而言,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良好衔接是关键。本文主要通过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在实际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了笔者的一些观念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已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在顺应历史发展的背景下,探索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队伍构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等优势,探索如何提高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探索如何积极构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都将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  相似文献   

9.
寇婕 《人才瞭望》2017,(6):164-166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在人生必不可少的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决定学生不同的人生态度.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不仅需要接受正常的学历和职业教育,除此之外还要为自己成长为创新型人才具备职业竞争力而努力.笔者简要阐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就如何发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讨,并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10.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被誉为世界职业教育的成功典范。本文在介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分析其内涵特点、成功原因,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如何科学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和主要阵地,对“德技并修”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三全育人”思想引领下,课程思政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通过厘清“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指出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推行课程思政育人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不足,从健全管理机制、壮大育人队伍、拓宽育人渠道、创新教学体系方面打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专业导师制”的形式多种多样,且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导师制表现形式不同.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是专业指导式和技术传授式相结合.对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的职能、职责、实施、管理、成效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人类社会迎来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崭新的信息社会——数字时代,高职院校教育工作正在从传统的知识储存中心向数字化综合信息中心转变,而服务工作也应随之相应加以改进、变革,从而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实现服务功能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李茂才  蒋力 《人才瞭望》2016,(12):53-54
教学平台建设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何建设出即有专业特色又有企业运营的教学平台,一直是各职业院校探索的热点.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与联想公司共建“六位一体”教学平台,为计算机专业师生提供了身临“企”境的教学环境,推进了专业教学的改革,促进了技能型人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5.
范贞 《人才瞭望》2023,(3):79-81
<正>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导外,还应在实习中为其设置合适的工作岗位。会展专业综合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所学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技能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当前,国内已有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会展专业,但许多院校的办学思想、教学方法与当前的市场环境不符,创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职业教育对会展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明确高校对“双创型”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意义,讨论了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双创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职业教育会展专业人才培养途径。以此为会展专业双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贾梦茹 《人才瞭望》2023,(19):47-48
<正>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型职业教育模式,旨在通过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共同育人,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优秀实践能力的专业型人才。目前,我国针对职业教育推广现代学徒制发展颁布了支持政策,也意味着技师学院可以“大显身手”,有效落实教育改革与全新的育人理念、育人技术,进一步提高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身为一线教师,也应当积极承担责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出发,推进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改革。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网络管理与设备调试”专业是科学和管理融合的新兴学科,但是目前国内高校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与设备调试专业”课程却没有国家统编的教材也没有教学大纲。学生所学的课程也由各学校自定。高职的教育是面向职业的教育,高职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与设备调试专业的课程应如何定位和设置是本文所探索的思路要点之一。本文从高职报考计算机网络管理与设备调试专业的学生素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要求等几方面来探讨高职“计算机网络管理与设备调试”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8.
进入“十二五”以来,国家加大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双证书”制度,是国家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笔者通过对高职院校“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广泛的调研与走访,就高职院校在“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王怡 《人才瞭望》2017,(16):9-10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数字化教学资源已成为日常教学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共享平台、教学资源开发建设联盟这种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迅猛发展,然而在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即知识产权的侵权问题.笔者针对保护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知识产权的意义及如何建立相关产权保护机制进行了探究,以期为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提供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开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高职类院校中,大多开设了会展营销课程,这是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笔者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会展营销课程的重要性与课程教学现状,并从教学师资团队、实践教学基地、优化实践课程三方面入手,探讨高职会展营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