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生态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探索,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呈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理论和实践的三重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生态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历时性跃升,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生态建设的内生性承继,也是对西方国家生态殖民路径的批判性超越。从理论逻辑来看,生态文明新形态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思辨性继承,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生态理论建构。从实践逻辑来看,实现生态文明不仅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世界人民解决全球环境危机的共同目标。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赓续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定向,加强科技创新的内生驱动,以筑牢生态文明新形态构建的国内基础;另一方面要以全球生态经济建设、全球生态治理、全球生态正义等手段来推进生态文明新形态构建的国际基础,共同推进生态文明新形态构建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2.
李忠友 《北方论丛》2016,(3):127-130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代生态学、系统论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它从社会制度、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意识形态等方面深刻地揭示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对当代资本主义展开了全面的生态批判,指出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反生态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同时还描绘未来生态社会主义的图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危机的根源、价值观转向以及社会制度变革的深刻剖析,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明的转型     
西方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现代文明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生存的基础。文明范式的转型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在世界文明新的大变局中.再度振兴的中华文明将肩负着开创人类未来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文明的转型     
西方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现代文明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生存的基础.文明范式的转型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作为时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在世界文明新的大变局中,再度振兴的中华文明将肩负着开创人类未来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面对当代生态危机而问世的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较之工业文明,它在观念和实践等方面都有着后者无可比拟的进步意义。生态文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对工业文明错误价值观的彻底纠正,是对作为工业文明本质特征的物本主义的有力克服,是对工业文明造成的各种异化现象的揭示和消除,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否定、对社会主义的要求和肯定。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目标,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必将使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展现出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谭倩 《南京社会科学》2023,(7):46-54+77
生态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具有内在强联系,生态文明的实现是现代化强国的本真要求和重要表征。在生态文明的语境下,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生态向度的科学理据和价值意蕴,有助于从学理和实践两个层面架构其生成逻辑。面对国内的生态问题和国际社会的生态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新路。从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理念、人类永续发展和解放三条主线出发,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向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对于引领人类生态文明向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作为区别于西方现代化发展的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危机,以及由于人与自然关系失衡所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与本质特征。通过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政治主张上与西方生态现代化截然不同,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历史语境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超越西方生态现代化的理论形态和实践范本。中国式现代化集全党意志、集国家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永续发展,就是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8.
卢霄  吕锦芳 《理论界》2022,(10):8-1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民健康,让城乡环境更宜居、人民生活更美好”的重大论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要求的总概括。生态文明社会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理念,以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为目标。生态文明社会的逻辑缘起是人民对美好生活新要求、中国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三重逻辑的结果;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发展视角下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探讨,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论的凝结与升华;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复杂系统,需要从其逻辑缘起及基本特征方面整体把握才能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为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恩生态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弘扬.马克思恩格斯从物质变换的视阈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进行了分析,从制度批判的维度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终极的发展方向.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倡导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方式,对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现实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悠久灿烂的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原初形态,其蕴含的礼制传统、礼治意识和人文主义内核在历史上促生了礼乐文明共同体,构成了中华文明延续性的根基。这种独特的文化共同体意识使得近代中国在追赶现代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疑问和反思。借由西方文明的观照和比较,中华文明突破了“西方文明中心论”的桎梏,反身发掘自身文化传统的特殊历史发展,从现代化转向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在实践中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传统礼乐文明的继承、超越与回归,体现了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的历史逻辑,为东西文明的融会贯通和新的世界文明的建构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想基础。它既是对西方视角旧文明格局的突破,更是传统礼乐文明的涅槃和更高程度的自觉和完善,为人类社会整体发展带来了更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在当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至少包含四重意蕴的概念。其一,生态文明在哲学理论层面上是一种弱(准)生态中心主义(合生态或环境友好)的自然/生态关系价值和伦理道德;其二,生态文明在政治意识形态层面上是一种有别于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主导性范式的替代性经济与社会选择;其三,生态文明建设或实践则是指社会主义文明整体及其创建实践中的适当自然/生态关系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广义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其四,生态文明建设或实践在现代化或发展语境下则是指社会主义现代化或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向度。其中,前两者基础上的综合应该是一种更为完整的"生态文明观念"的概括,后两点在相当程度上只是不同学术视角和语境下的理论概括或表述。单就学术术语的精准性或科学性来说,这样一种生态文明概念的局限性或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中国版的生态文明概念或理论依然展露了清晰而深刻的绿色变革意蕴。也就是说,我们仍有充足的理由称之为一种生态文化理论——在现代工业文明解构与生态文明建构的意义上。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目前,学界对这一概念尚未形成共识,具有较大解释空间。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与超越,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的选择与发展,也是对中华古代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源于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继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发展历程,也是对“两个大局”时代要求的有力回应。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及其观念创新,既实现了对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的根本性突破,也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弊端的整体性超越。  相似文献   

13.
生态社会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宿钟方 《理论界》2013,(8):79-81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北京"雾霾"天气的持续出现更是引起全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因此,中国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必须借鉴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生态社会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从西方世界的绿色运动中开始兴起,由此成为全人类关注的焦点。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寻找到了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本·阿格尔所著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系统的阐述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把资本主义所产生的生态危机归结为消费异化所带来的后果。当今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当年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由此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建设总布局。我们应该借鉴人类历史上优秀的文明成果,合理吸收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去解决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许士全 《中文信息》2013,(5):116-117
党的十八大作出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是对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的总结。中国在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制约及国内现实情况下,已经无法再走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实行生态文明建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本文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入手,阐述生态文明的经济和社会内涵,以期对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类文明新形态出场具有内在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性质、以“五大文明”协同发展为基本内容、以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为显著特征、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价值诉求的文明形态,对马克思文明形态理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实践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践基础,以构建人类文明新秩序为实践目标,以引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为实践价值,对马克思文明形态理论的实践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创造,必将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达到共产主义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表明:面对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世界观这一思想武器.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世界观,包括对资本主义条件下自然异化的批判、生态矛盾的剖析以及自然和社会之间"新陈代谢"断裂的说明等.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在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核心就是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真正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尽管存在着具体界定上的歧义性,我们至少可以在人类文明转向、与资本主义文明竞争和社会主义实践反思等三重向度上使用这一概念,而描述与规定这一概念的更大困难在于实践中理论目标与现实起点间所构成的巨大反差和一般意义上的动力机制难题.尽管如此,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构成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绿色乌托邦未来想象,蕴涵着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与文明创新中最为重要的政治想象与动量.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提出应当立足于问题导向,以系统论、整体论、协同论等辩证思维统筹协同推进绿色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形成,把维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与重点展开对人民群众关切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二十大报告中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进一步继承和深化了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9.
张凤莲  闫文静 《东岳论丛》2022,(8):5-13+191
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产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与以前的文明形态相比,人类文明新形态发生了质的飞跃,即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基石的社会主义文明;是超越西方工业文明,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全要素文明;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兼容世界文明之大成的人类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孕育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开辟为标志,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成长凸显。新的历史时期,要实施创新驱动、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等战略,激发文明发展的活力动力,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发展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21世纪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生态危机产生的真正原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面临着诸多复杂的困境,但是,由于社会主义自身的前进方向和发展力量,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获得真正的话语权,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