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现代化建设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表明中国要从新型城镇化初步完成后提升到更高层面的任务上来,要从重视第三产业提升到强调实体经济上来,挤去虚拟经济泡沫,重视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工业化,应坚持守正创新,不走剥削掠夺的发达国家之路;坚持独立自主,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走重军工争霸权轻民生之路;坚持艰苦奋斗,不走高税收高福利养懒汉之路。从发展路径来看,新型工业化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应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抓高科技创新产业,扶持并帮助其发展;建设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重实体经济发展,挤去虚拟经济中的泡沫。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是把握全球大国竞争主动权和有利地位的关键支撑。中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中国式”的路径方向和方案选择、“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时代要求,塑造产业内容多样广阔、产业结构系统相关、产业要素安全流动的产业经济系统。经过70余年的砥砺前行,中国规模庞大和门类齐全的产业生态、高速发展和广泛普惠的数字经济、市场广阔和潜力深厚的国内循环,以及党的全面领导和新型举国体制,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我们也遇到许多约束条件。要打破这些约束条件,必须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技术的攻坚战、构筑安全包容的对外开放新高地、深化推进产业部门的融合渗透等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  相似文献   

3.
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式产业现代化要求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绿色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由单点演进转向集成迭代,数据要素与传统要素实现了更加深度的融合,这有助于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创新组织方式的变革,有助于增强产业技术关联与网络协同并提升产业链韧性,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及污染治理效率,从而对中国式产业现代化带来叠加倍增的赋能效应。因此,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加强数字核心技术攻关,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产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融合了未来现代化国家发展形态的构想和中国式的特色实现路径,要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已有70年的现代化实践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性和特有逻辑这一难题的破解经验表明,只有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意义与本质要求出发,综合分析国内外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经验,从经济学角度构建“政府作用内生、回归劳动价值论、异质性劳动与经济循环主动适配、供需有效结合、多层次愿景体系引导、高质量发展支撑”六位一体的逻辑框架,并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组织保障、物质基础、实体支撑、内生动力、目标引领、发展格局等方面探索,才能找到中国式现代化有效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刘伟 《学术月刊》2023,(1):39-47
党的二十大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之一,便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必须承担的国际义务。中国现阶段碳经济问题态势严峻,中国式现代化在减排方面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双碳”目标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根本转变发展方式,切实实现高质量发展才可能实现。“双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6.
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在数字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实体经济的内涵与范围不断拓展。作为人类技术的新范式,数字技术正在重塑三次产业的传统生产范式。数字技术的软硬件开发、以“三新经济”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化以及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所构成的产业数字化共同构成了新实体经济。新实体经济助力中国经济实现现代化的逻辑主线,是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进入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环节之后,成为创新理念落地的主要载体,通过数字化赋能再造,推动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发展新实体经济需要充分发挥数据生产要素的作用,补齐新实体经济底层关键核心技术匮乏的短板,以数字技术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积极参与新实体经济的国际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充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又要兼顾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还要能够有效统筹开放和安全。与“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传统开放发展格局相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在经济循环的“重心”上有了新变化,而且在所依托优势上也有了新来源。具有新特征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以同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上述三个维度产生推动和引领作用。其作用绝非超大本土市场规模优势和实施更高水平开放作用的简单叠加,更为重要的是,二者的作用力在不断地往返循环和良性互动中得以提升和放大,体现出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逻辑。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必须深入贯彻实施党的二十大报告战略部署,即“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既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系统总结梳理“一带一路”建设十年成就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一带一路”建设可能面临的新变局,并提出新时代“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应顺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实现五个转型:在政策方向上,由以“走出去”为主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在产能合作上,由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到以绿色数字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并重;在产业结构上,由发展特色产业为主到发展现代化产业和发展特色产业并重;在建设目标上,由经济建设为主到制度建设和经济建设并重;在推动动力上,由政府推动为主到市场推动和政府推动并重。  相似文献   

9.
胡晓鹏  闫金 《社会科学》2023,(10):127-138
党的二十大高度概括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是步入新征程中国共产党重大的理论创新。以中国国情为本,以现代化理论为用,中国式现代化将高效统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的全部进程。作为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在与西方现代化理论对话基础上的一次重大创新,是对人类社会现代化经验的丰富和拓展。基于此,在对西方现代化历程溯源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归纳出西方国家现代化的经验和发展困境,进而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核,全面阐释它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差异性及其创新性。研究发现,如何跳出私人资本的逻辑,如何防止进入市场机制的陷阱,如何构建自主可控的国家发展权,以及如何重构平等的全球秩序,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新在哪里、特在哪里、优在哪里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特色与世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都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中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理论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在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之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其关键构成是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形态和新的要素供给;新型工业化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相互融合的、具有“时代特质”和“中国特色”的工业现代化。新质生产力能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能够催生新质生产力,二者具有统一性和共通性。从总体上看,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存在科技创新、制度变革、产业转型、要素集聚、“多元融合”、瓶颈突破、设施承载等多种相互作用路径。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够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雄厚物质基础和强大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以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提出应当立足于问题导向,以系统论、整体论、协同论等辩证思维统筹协同推进绿色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形成,把维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与重点展开对人民群众关切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二十大报告中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进一步继承和深化了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2.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机理来看,高质量发展的大众旅游能高效助推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旅游能明显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旅游能大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旅游能进一步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国际旅游能有效推进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更高品质的大众旅游满足大众需求;推进乡村振兴,以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旅游促进共同富裕;促进文旅融合,以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旅游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绿色发展,以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旅游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交流互鉴,以高质量发展的国际旅游推进走和平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命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成为重要战略布局。为此,先行理清中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探索历程,包括以绝对平均为底色、按劳分配为调整的探索时期;以先富带动后富为战略、以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发展时期;以顶层设计部署为指导、以要素参与分配为创新的深化时期;以多重制度组合为支撑、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导向的远景时期。尚需注意,经济发展、要素配置、生态关系、公共服务的结构性失衡仍然存在,对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产生阻碍。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当以“基础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基础导向;以中国式“全国统一要素市场、要素顺畅自由流动”为重点抓手;以中国式“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两山理念协同并进”为有益补充;以中国式“公共服务均等公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核心命题。进一步地,提出唱好“制度记”,建立健全基础收入分配制度体系;畅通“要素路”,倾力破除要素自由流通壁垒;打好“生态牌”,发挥生态服务共同富裕职能;提高“服务性”,深层补全社会公共服务短板,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思路鉴照。  相似文献   

14.
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催生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举措。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大庆产业基础长期以工业为主导,规上工业增加值全省第一,全面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持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对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至关重要。大庆市第十次党代会把建设“中国新兴的数产深度融合城市”作为重要目标,加快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推进实体经济数字化赋能。文章以工业“智改数转”为主线,就推进重点领域数实融合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陈进华 《学术界》2022,(7):5-14
统筹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理论视域和战略路径。“统筹”作为破解全球风险时代“发展与安全”的一个枢纽性战略原则,深藏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内在互为联动的治理意蕴。“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治理使命旨在重塑“发展—安全”一体化特质,有效管控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期滋生或突发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之间的危机张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作为统筹治理的两大价值维度,深度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以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为战略的强国目标,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执政初心的中国式现代化逻辑。  相似文献   

16.
任保平  李培伟 《学术界》2023,(10):85-100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需要从经济维度系统研究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制度逻辑和政策逻辑。在历史逻辑方面,逻辑起点是推动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逻辑脉络是经济现代化下生产力由数量向质量的更高维度演进来推动经济、社会和治理现代化的三维协同,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以整体发展观和人本逻辑遵循重构现代化的新格局。在理论逻辑方面,逻辑框架涵盖“客观必然性—目标导向—发展型式”三个基础维度,即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目标导向、以创新驱动高质量生产力的形成、以工业化为主线的四化协同推进以及市场经济与政府治理的制度均衡。在实践逻辑方面,要以整体发展观开拓发展思想的新境界、以社会主义现代性替代现代化传统型,同时构建数字经济赋能生产力质量提升机制、经济结构升级赋能新发展格局机制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有效提升机制。在价值逻辑方面,要以“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为立足点,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原则,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价值判断,同时推动以共同体价值为基本遵循的共同现代化。在制度逻辑方面,推...  相似文献   

17.
数字经济是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阐述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机理的基础上,文章基于中国2011—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多维度实证考察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内在机制检验证实,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推动科技创新是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结构中的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效应强于数字产业化,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赋能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制度环境与数字经济在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存在替代效应;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还受到城镇化与环境规制的影响,表现为门槛效应与调节效应。研究有助于解释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机制与效应,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何德旭  张雪兰 《中国社会科学》2023,(5):26-46+204-205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关系发展和安全。在剖析金融支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机理的基础上,从系统循环的视角讨论金融与经济共生共荣的思想根源;解构金融改革如何以制度创新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有效缓解融资约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刻画如何统筹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以恰当的政府干预与制度约束阻遏宏观金融内生不稳定状态、抑制渐进性改革进程中的结构性套利机会,以内外兼顾、激励相容的“大禹改进”策略设计,构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金融安全屏障,为理解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9.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与大国竞争格局,是针对当前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紧迫性提出的时代命题。新质生产力在驱动能力、支撑载体、发展方式、生产力要素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其形成的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新质生产力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层面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与中国式现代化在关键任务、价值遵循、发展要求、实践原则上体现出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因此,在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进一步完善宏观治理,更好地发挥国家主体作用;增强内在动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支撑载体,着力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强化持续保障,推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20.
邹玉 《学术探索》2023,(4):9-16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的爱国主义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与爱国主义的发展道路同质同向,前者是后者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后者是推动前者的精神动力。爱国实践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不断丰富完善。“救国”主题下确立“工业化”发展目标,“兴国”主题下现代化目标从“工业化”拓展到“四个现代化”,“富国”主题下明确“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强国”主题下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展望未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坚持“两个结合”原则,兼顾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依据实践发展新情况,适时调整现代化中的阶段目标;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为实现中心任务奠定物质基础;注重物质与精神协调,为达成强国目标提供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