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观念产生于文学作品出现之后。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生,根据掌握的现有资料证明,是在“诗三百”出现之后,适逢我国古代社会第一次学术繁荣——百家争鸣——时期。但是,严格地说来,两汉之前,只能算是文学理论批评的准备期——文学观念的准备,两汉之时,有了对文学观念的初步阐释与演绎,真正的文学理论批评才开始发生。 在这一漫长时期内,具体地说来,在先秦两汉八百余年间,产生了三个文学观念系列,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的文学批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慧平 《人文杂志》2005,(2):101-106
网络媒体为文学创作与批评提供了新的存在领域 ,给文学观念带来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网络时代文学批评的实践已经打破了传统文学秩序 ,提出了诸多的理论问题亟待人们探求。就文学批评来说 ,批评对象、批评主体的身份、批评方式、批评标准、批评自身的规定性 ,以及文学观念等与传统媒介时代相比都需要重新审视与建构。  相似文献   

3.
先秦两汉时期,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模糊。在经书、史书和教科书的意义上,《诗经》才被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为人们普遍地援引,作为最高道德价值的取向而为人们所效仿,作为拥有一切至理的工具而为人们所使用。因此,严格说来,先秦时代尚没有真正的文学批评。两汉时期,随着文人文学创作的不断涌现,批评客体的范围扩大了,相对独立的批评文本也随之出现。文学批评获得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基本含意,即关注作品、作家。  相似文献   

4.
重建文学批评的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文学创出了五彩斑斓的实绩,但文学批评没有跟上文学前进的大潮,滞后于文学创作的现状已成为共识。新术语、新概念的引进扩大了批评话语的空间,但因缺乏对批评对象有机地分析,从而导致大而无当的浮嚣之风。真正的批评应是心灵的楔入,应是批评主体与批评对象之间“心路历程”的探险,其批评话语同决定批评者命运与灵魂的时代、民族、人类是血肉相融地和在一起,才能导致批评文体的高度个性化  相似文献   

5.
吴翔宇 《河北学刊》2023,(1):100-108
厘清“元概念”,是探究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理论前提。批评史料建设落后与批评结构残缺是导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滞后的两大因素,急需在百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重构儿童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围绕儿童文学“代际”话语沟通展开的持续发问,开启了对中国儿童文学“思想批评”与“审美批评”的辩证分析。在百年中国文学视域中系统考察儿童文学批评,意在确立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现代性”与“民族性”标准,在与现当代文学批评“一体化”的基石上确证其“主体性”话语,并在此基础上重构集“史”“论”“用”于一体的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图景,创设优良的批评环境,促进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汉代作家是具有不同社会身份、 知识结构及审美取向的个体, 身份、 知识背景对作家创作有直接的影响和规约. 不同阶层、 不同社会身份的文学主体, 日常所关注的事务不同, 所思所想有异, 因此, 诉诸文学创作即形成了言说内容及主题话语的明显差异. 与身份相应, 不同的学术背景及知识结构,也会直接带来文学主体审美取向及话语方式的差别. 身份、 知识结构、 审美取向之异是汉代文学生成及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众多知名作家纷纷以"驻校作家"的身份入职高校。他们在持续进行职业写作的同时以发表读书笔记、出版文学讲义、编选文学经典等多种形式参与文学批评活动,不仅成为一种教育改革的制度创新,也已成为一种革新文学批评模式的文坛现象。这种以作家为中介的驻校制度,连接了作家的创作实践、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以及大学校园的文学教育,实现了课堂内外的联合、批评与实践的沟通。当代作家借助驻校制度而展开的一系列批评实践活动,丰富而立体地整合了当前的批评资源与批评话语,为复兴文学批评的文化建设与价值传播功能提供了新经验与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对先秦两汉文学与语言文字关系进行的初步研究呈现出五个方面的内容 :先秦两汉语言文字的发展促进了文学文体的成熟 ;先秦两汉文学家对文学与语言关系的不同认知促成了当时文学风格的多样化 ;语言的发展推动了思维的成熟 ,从而促成了先秦两汉说理散文的发展与成熟 ;先秦两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孕育并促生了纯文学 ;先秦两汉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与文字的统一和隶变 ,推动了文学的传播 ,促发了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9.
女性写作与文化生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持人语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术理论话语和研究方法 ,已经对文学研究形成强有力的挑战。文学中的文化身份研究 ,是迎头对应文化研究的挑战 ,而又运用文化研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从新的路径进入文学的明智选择。文化身份的命题是在后殖民理论的平台上被提出 ,并被移用到文学研究中来的。文化身份研究从文艺美学来说 ,是肯定主体性的美学价值和文学存在合理性的 ,从文学研究的外延来说 ,是语境式研究和文本式研究相结合的。因此可以融合进社会学批评方法、心理分析方法、原型批评方法、文本分析方法等诸多文学研究方法 ,可以融文学的背景研究和文学的文本研究为一体。本专题各篇文章 ,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文学中的文化身份问题。王宁教授的《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 ,准确地描述了全球性文化研究对文学形成的挑战 ,并且充满信心地指出 ,引入文化身份问题 ,运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能够取得积极的成果。王宁还提出在引入文化身份研究中建构中国文学批评话语。如果将王宁教授的论文看作是一种呼唤 ,那么 ,王一川教授的《断零体验、乡愁与现代中国的身份认同》刘俐俐教授的《文学中身份印痕的复杂与魅力》乔以钢教授的《女性写作与文化生存》则是对这一呼唤的回应。我们惊喜地发  相似文献   

10.
文学批评是沟通文本与读者、写作者甚至媒体人的中介,具有实现文本意义、提升公众鉴赏水平和规导创作等作用。新媒介创新了文学存在状态和文学批评形态,产生了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网络批评与纸媒批评相呼应的新景观。学院派批评立足学术圈内交流和学术评价体制,却忽略数字化时代网络文学线上交流的现实和交流对象的阅读期待,陷入了悬置受话人也被受话人悬置的困境。落后于新媒介语境的学术评价体制和根植于精英学者集体无意识中的话语塑型功能,是导致这一困境产生的深层根源。调整并创新学术评价体制,增强知识分子的使命意识,是带领学院派批评者走出这一困境的制度性保证和主体精神前提。  相似文献   

11.
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主持人语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术理论话语和研究方法 ,已经对文学研究形成强有力的挑战。文学中的文化身份研究 ,是迎头对应文化研究的挑战 ,而又运用文化研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从新的路径进入文学的明智选择。文化身份的命题是在后殖民理论的平台上被提出 ,并被移用到文学研究中来的。文化身份研究从文艺美学来说 ,是肯定主体性的美学价值和文学存在合理性的 ,从文学研究的外延来说 ,是语境式研究和文本式研究相结合的。因此可以融合进社会学批评方法、心理分析方法、原型批评方法、文本分析方法等诸多文学研究方法 ,可以融文学的背景研究和文学的文本研究为一体。本专题各篇文章 ,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文学中的文化身份问题。王宁教授的《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 ,准确地描述了全球性文化研究对文学形成的挑战 ,并且充满信心地指出 ,引入文化身份问题 ,运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能够取得积极的成果。王宁还提出在引入文化身份研究中建构中国文学批评话语。如果将王宁教授的论文看作是一种呼唤 ,那么 ,王一川教授的《断零体验、乡愁与现代中国的身份认同》刘俐俐教授的《文学中身份印痕的复杂与魅力》乔以钢教授的《女性写作与文化生存》则是对这一呼唤的回应。我们惊喜地发  相似文献   

12.
断零体验、乡愁与现代中国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持人语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术理论话语和研究方法 ,已经对文学研究形成强有力的挑战。文学中的文化身份研究 ,是迎头对应文化研究的挑战 ,而又运用文化研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从新的路径进入文学的明智选择。文化身份的命题是在后殖民理论的平台上被提出 ,并被移用到文学研究中来的。文化身份研究从文艺美学来说 ,是肯定主体性的美学价值和文学存在合理性的 ,从文学研究的外延来说 ,是语境式研究和文本式研究相结合的。因此可以融合进社会学批评方法、心理分析方法、原型批评方法、文本分析方法等诸多文学研究方法 ,可以融文学的背景研究和文学的文本研究为一体。本专题各篇文章 ,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文学中的文化身份问题。王宁教授的《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 ,准确地描述了全球性文化研究对文学形成的挑战 ,并且充满信心地指出 ,引入文化身份问题 ,运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能够取得积极的成果。王宁还提出在引入文化身份研究中建构中国文学批评话语。如果将王宁教授的论文看作是一种呼唤 ,那么 ,王一川教授的《断零体验、乡愁与现代中国的身份认同》刘俐俐教授的《文学中身份印痕的复杂与魅力》乔以钢教授的《女性写作与文化生存》则是对这一呼唤的回应。我们惊喜地发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在本世纪初进入向现代转型的过程,它们所反映出的文化审视和估量,表现了竭力摆脱固有传统的羁绊、向世界寻求共同话语系统的巨大热情。同对待现代中国一般文化一样,有人已经或企图用“断裂”、“裂变”之类描述现代批评和传统批评大异其趣的景观。凡此种种努力是不难理解的。人们有足够理由神往于“五四”前后中国文学批评对西方近现代学术文化的渴望和扫荡固有传统的淋漓之气。这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巨人傲视以往和向往新锐的神情大多动人心魄。  相似文献   

14.
文学中身份印痕的复杂与魅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持人语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术理论话语和研究方法 ,已经对文学研究形成强有力的挑战。文学中的文化身份研究 ,是迎头对应文化研究的挑战 ,而又运用文化研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从新的路径进入文学的明智选择。文化身份的命题是在后殖民理论的平台上被提出 ,并被移用到文学研究中来的。文化身份研究从文艺美学来说 ,是肯定主体性的美学价值和文学存在合理性的 ,从文学研究的外延来说 ,是语境式研究和文本式研究相结合的。因此可以融合进社会学批评方法、心理分析方法、原型批评方法、文本分析方法等诸多文学研究方法 ,可以融文学的背景研究和文学的文本研究为一体。本专题各篇文章 ,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文学中的文化身份问题。王宁教授的《文化身份与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 ,准确地描述了全球性文化研究对文学形成的挑战 ,并且充满信心地指出 ,引入文化身份问题 ,运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能够取得积极的成果。王宁还提出在引入文化身份研究中建构中国文学批评话语。如果将王宁教授的论文看作是一种呼唤 ,那么 ,王一川教授的《断零体验、乡愁与现代中国的身份认同》刘俐俐教授的《文学中身份印痕的复杂与魅力》乔以钢教授的《女性写作与文化生存》则是对这一呼唤的回应。我们惊喜地发  相似文献   

15.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源头产生于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的政治、历史与文化语境中,当时的心理批评和历史文化批评中出现了有关"亚裔美国人"人格特质的探讨,对亚裔美国文学及批评有着开拓之功的"哎咦——集团"所提出的"亚裔美国感性"等理论关键词,揭示了亚裔美国文学批评话语对建构亚裔美国族裔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福柯将权力引入话语,讨论权力与话语之间的关系,其中知识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知识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话语和权力之间发挥着作用,知识是权力产生的源泉,知识体系与真理体系的可理解性被归结为话语规则.福柯的话语理论为文化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其解构主体理论使研究者意识到在话语分析中主体性问题、社会身份问题和个性问题的重要.  相似文献   

17.
卡列班是莎士比亚晚期剧作《暴风雨》中的一个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重塑文学经典和文学阐释的过程中,他的形象被赋予了多种文化内涵,影响至今。在后殖民文学批评兴盛之后,卡列班很快成为所有边缘群体和弱势力量的代表,与同剧中的殖民者普洛士丕罗构成地缘政治中相互对立和角力的双方,也因此走上文学批评的前台,以种族他者的身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本文将结合卡列班演变为后殖民批评原型的历程,讨论文学书写与地缘政治的关系,涉及到殖民心理、权力关系、话语政治、族裔身份等相关议题。  相似文献   

18.
单良 《北方论丛》2015,(2):36-40
汉代赋家的身份兼有伦理、职业、学术、才能、审美等多种内涵,反映着主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言行方式等诸多因素。不同赋家的身份明显呈现出差异性。他们运用特有的知识构成与人生经验进行赋体文学言说。赋家的身份也会随着时空场合的变化而改变,进而造成赋作内容、形式与美感的异彩纷呈。这些构成了汉赋创作的内在驱动力。本文借助对经典赋家的分析深入探讨主体身份、知识构成对赋体文学生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用语言表达的艺术,也反映文化精神和日常生活,因此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在批评对象上相交,而文化批评在文化精神和日常生活维度展开,文学批评在审美维度展开。文学批评包含若干方法子类,其中母题研究和原型批评既属文学批评也属文化批评。以文化研究为背景的文学批评,在比较文学“、五四”新文学、历史小说、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等研究领域更有阐释时空。文化批评在文学研究中的恰当应用,是由作品的文化内涵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习传进 《江汉论坛》2006,(9):124-128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作为一种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话语,也属于一种文化身份批评或文化身份话语。文化身份批评探讨文学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分析文学对身份建构的启迪意义。这里的身份包括性别身份和民族身份。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家的民族身份与性别身份观念,与后现代主义及与之相关的后殖民理论有着内在关联性、一致性和矛盾性。这些理论都对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的种族观和性别观进行了批判和反省,对身份的认同与建构进行了深层透视,力图颠覆欧洲中心主义的种族、性别本质论,走向文化身份的建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