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了多元现代性的话语可能,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但在文化交流中也存在着遮蔽效应,偏见、刻板印象、文化误解等都可能形成传播隔阂。党的二十大再次对“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行了深刻阐述,其中新时代的文明互鉴与文化共存,需从理论高度与战略高度予以深刻把握和理解。利用东方文化的“块茎”思维方式,综合哲学、阐释学、传播学等学科方法,给文明互鉴提供一种视角。从“块茎”视角为交流的遮蔽效应提供一种解蔽之道:转变视觉思维之“仰视”为“平视”“散视”。通过解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互鉴的一种实践路径,实现对西方现代性的话语超越。从而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的中国担当,以及谋求文化共存与文明互鉴的中国方案,提供一种学理性阐释。  相似文献   

2.
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绸之路精神的“一带一路”倡议,既是坚持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贡献。文明交流互鉴作为一种崭新的全球文明观,从人类历史高度积极回答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文明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新时代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文明交流互鉴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内容,还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实践的理论探索与现实回应。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和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深化“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提供理论渊源与文化底蕴。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遵循平等性、多样性、包容开放性、共享性的基本原则,依托中华文明,才能形成“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内生机制;只有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才能构筑“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外在机理,实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论文化的互通性与差异性对中非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息传播与文化交往日益呈现全球化趋势的今天,国家间与民族间的文化特质之传播和相互了解,对国际关系的结构形态的影响正越来越突出.相对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力,中华文化在非洲大陆尚处于弱势.中非双方能否在文化上更有效地相互认知和交流互鉴,中国文化的优秀品质能否在非洲大陆有效传播并因此而在非洲大陆塑造起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对于中非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也日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分处于东亚世界和热带大陆的两种文化,中华文化与非洲文化既有诸多的相通相似之处,也有许多的差异区别之所.如何理解中非文化之异同,既挖掘中非文化之共通性以拓宽中非合作的共同基础,又清晰理解中非文化之差异性而相互包容相互欣赏,对中非合作关系的持续发展,对中非民间往来的持续推进,皆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中外文明互鉴的诸多现实路径中,最生动、最真切、最具生命力的文化传播载体,当属文学艺术。跨文化交流与跨媒介重构的过程中常伴有“误读”的产生,由文化差异造成的“下意识误读”实乃人之常情,而偏见式、敌意式的“有意识误读”,以及资本操控下的“文化利用”和选择性的“文化过滤”则可能加剧理解的“变异”和文明的冲突。全球化时代的文艺创作和跨文化交流,关注的焦点仍是文化的“人”或曰创新性地“以文化人”。在40多年改革开放坚实积累基础上守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并探索不同文明间的文化共通处,须提防他国商业化、媚俗化的“平移”蛊惑;要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构筑多元并存、共生共荣的世界文明新生态。  相似文献   

5.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教育作为中西方文化得以文明交流互鉴的有效支撑,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引擎。本文在跨文化金字塔模型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以提升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为目标,通过显性文化内容对态度、知识、技巧三个层面进行培养,达到对高阶思维和文化自觉的隐性内化作用,在“内”和“外”相互渗透中,有效提升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能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铜鼓文化的传播、传承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铜鼓的创造者百越族群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因为西南和岭南的越人在先秦时期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造就了秦汉时期岭南经济的繁荣;铜鼓文化的传播是海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案例。铜鼓文化在传播中交流互鉴,在传播中创新发展。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海上丝绸之路内通外联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中国-东南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壮丽图景;放眼新时代,保护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必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意义重大,其传承发展可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民族文化复兴的范例。  相似文献   

7.
彭健  石雨诺 《河北学刊》2023,(1):210-214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任务是对文化遗产加以综合保护,更是阐释并传播其蕴含的文化价值。长城文化价值包括作为客观物所凝结的华夏儿女保卫和平的劳动与智慧、人的生命力与本质;也包括作为文化符号存在于华夏儿女集体记忆中的身份认同、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与中华文明尚和合的特质;在新时代阐释长城文化价值,又体现为红色资源、红色精神以及长城文明交流互鉴作用所彰显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更好地弘扬长城文化价值,既要依托长城构建文化空间,开展基于旅游体验的传播,又要开发长城IP进行文化传播,并注重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8.
张雷 《理论界》2014,(8):30-33
习近平关于当代中国世界文明观的科学论述奠基于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立足于中国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着眼于当今世界的发展大势和人类的共同诉求,科学回答了正确认识和对待不同文明,大力倡导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实现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等时代命题,为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伟大世界梦提供了思想支持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东北亚人文共同体是基于地缘认同和文化认同开展人文交流所形成的区域性国际体系,其核心要义在于以人文交流为平台、以文明互鉴为思路、以民心相通为目标,实现不同国家间的对话与合作,从而为东北亚区域合作奠定民意基础。构建东北亚人文共同体丰富了东北亚共同体的时代意涵,是促进区域内国家发展的客观要求、维护区域安全稳定的重要基石,也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选择。在具体实践中,东北亚区域应从理念、主体、内容、方式四个层面多维推进,在理念上培养包容性区域共同体意识,在主体上坚持区域内多主体集体建构,在内容上加强东北亚文化主体性建设,在方式上探索官民并举的人文交流模式。  相似文献   

10.
高旻  赵耀宏 《学术探索》2023,(10):111-117
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文化转化创新活力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需要坚定不移推动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提高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建设能力。为此,需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原则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价值引领,以主体形塑着力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以世界眼光推动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文化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的文化建设思想从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发展性、开放性和人本性特征出发,认为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格局中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强调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要加强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以保持社会主义文化活力,要重视人民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习近平的文化建设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文明互鉴的思想揭明,文明以文化为母体,并构成文化的进步状态。文明互鉴就是文明主体将蕴含于文化中的进步状态向外敞开,释放地域性、民族性和国家性的个性风采,追求世界性、人类性、未来性为基本诉求的普遍性,并以平等为准则,发挥相互参照、相互借鉴、互促发展的功能。文明互鉴并不是文明主体的无私奉献,而是文明主体基于一定的物理条件、制度条件和共同价值,创造共同利益,谋求共同发展。所以,文明互鉴须以文明主体之共生存在为目的,以求同存异为根本原则,以尊重和包容为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原始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靳桂云华夏文明是中国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内许多文明中心和区域相互溶合、共同发展的结果,即华夏文明是个多元一体的格局,而这个多源一体的文明格局就是中国原始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成果。本文拟对中国原始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一概述,并就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4.
佛教中国化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成功范例。本文通过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与佛教的圆融思想等进行比较,概括了佛教中国化的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而论述了历史上佛教在道德教化、安定社会民心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中国佛教史上的儒释道三教关系,可以对文明交流互鉴提供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钟新  蒋贤成 《东岳论丛》2023,(2):49-61+191
面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时代使命,跨文化共情传播因其以共鸣点桥接中外文明、以创新方式传播中华文化的巨大潜能,逐渐成为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界的研究热点。回顾共情与跨文化传播理论诞生的原初语境,当前的跨文化共情传播研究过于偏重传播的“传递”属性而忽略其共享、仪式属性,且对复杂的共情机制存在过度简化的认知倾向。通过对世界各地17位孔子学院院长的深度访谈以及对多所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参与式观察,探析文化桥接社群如何在平等互惠的文化场景中达成共情的传播目标。研究发现,跨文化共情传播并非一蹴而就的单向构建,而需经历基于文化势能的双向跨越、基于文化融通的情感桥接、基于文化比较的认知升维等阶段,继而实现从情感共情、认知共情到联想共情的层级递升。本研究对于在新的国际环境中促进中外文明互鉴、中华文化创新出海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原学概念的提出与学术体系的建构,体现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原担当,是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使命和学术自觉。根植中原历史文化和中原经济社会发展,中原学在理论研究、学术队伍、指导实践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中原学的“四梁八柱”诸如黄河学等学科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全球文明对话方面颇有建树。着力提升中原学的传播力、引导力与影响力,应从中原学学科基础、政策支持、方式方法等多个路径入手,通过构建扎根中国、上下发力、融通中外、立体综合的新时代中原学学术话语体系,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提供巨大的文化力量和思想支撑。  相似文献   

17.
“诗思互镜”是人类几个主要文明共同体共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可以被称为一种“普通语法”。以屈原作品的诠释和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诗歌的诠释为例,可以看出这种“普遍语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与德国现代诗歌诠释过程中的应用。中国古代诗学传统中刘勰、王夫之、戴震三人对屈原作品的诠释和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诠释,都是从哲学与诗意相互诠释的路径展开的。这种“诗思互镜”的诠释路径,一方面让诗意与关于人类生存的深沉哲思结合起来,于是哲学之思照亮了诗意的深渊,使诗与人的存在关联性变得清澈;另一方面也让哲学与人的感性生活、情感意向结合起来,于是诗意的情感介质让哲学之光展现出■缊之气,从而具有了生动可感之质。“诗思互镜”可以让文明交流互鉴既保有一种理性的清澈之思,又能呈现出精神现象的感性光辉,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一种普通语法。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世界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思潮盛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和媒介霸权主义,致使世界传播秩序重构加速,全球文化传播生态失衡加剧。但全球化是客观存在的发展趋势,多元共存、交流互鉴、和谐共生是未来文化发展的常态。因此,需要从文化传播的时代境遇出发,认真梳理当前我国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创新文化传播理念,建立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对话、文化整合和文化协同传播的长效机制,多举措、多路向开展对外文化传播,全面提升对外文化传播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相似文献   

19.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在这条文明发展之路上的各族人民通过彼此之间的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不同区域经济的合作交融,不同信仰的和睦相处形成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与核心价值认同,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促进沿线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和东西方文明交流合作的象征。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互利合作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形成丝绸之路精神中的核心价值认同的重要机制;各民族之间在共同利益上的共商合作、开放包容、互惠互利是丝绸之路精神中的核心价值认同的前提和原则;"丝绸之路"沿线各族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是"丝绸之路"精神中核心价值认同的文化基础;沿线各族人民和平相处、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是"丝绸之路"精神中核心价值认同的理想和目标。这其中"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逐渐成为沿线各族人民共有的文化认同和核心价值观念。正是这种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使得"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今天"一带一路"建设中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开化程度的标志,不同文明之间交往交流、取长补短、合作共进构成了文明互鉴的相向而行。作为国家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一带一路"不仅具有明晰的空间定位,而且具有确定的价值表达。其战略归旨的空间释放,不仅指向了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的战略目标和共商、共建、共享的战略范式,而且指向了经济基础之上、政治中介之下、文化导向之中的战略关系。其中,文明进步的历史使命、合作共赢的创设原则、关系共演的层次链接,以战略目标、战略范式和战略关系的空间集聚,演绎着文明互鉴的文化图景、诠释着相向而行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