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人难”供需矛盾愈演愈烈。业内专家近日提出,可通过建立“校外导师制度”来提高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匹配度。  相似文献   

2.
本报讯 目前,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人难”供需矛盾愈演愈烈.业内专家近日提出,可通过建立“校外导师制度”来提高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匹配度.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校外导师制度已经有非常成功的范例,对缓解应届毕业生初人职场面临的困境和压力起到了明显效果.维也纳医学大学在2009、2010学年启动了“资深导师计划”,由18位资深学者担任导师,两年之后该校已有超过120位导师.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社会竞争越发激烈,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愈发严峻,一部分大学生无法在工作岗位的竞争上胜出,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难以找到心仪的工作。如何帮助大学生就业、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成为各方牵挂的问题。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各大高校对此负有重要的责任,有必要在学生大学期间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生更好就业。  相似文献   

4.
在日益深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模式下,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转变为“自主选择”和“双向就业”。这种就业方式,使毕业生就业的选择权利和主体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在机遇和挑战面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惑,从思想意识上,开始强烈的渴望得到就业指导。目前高校工作者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对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进行分析,寻找更好的方法,以期解决高校毕业生中中普遍存在的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面对逐年增长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各地政府部门不断推出新政策,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开展校企联合,是解决就业难题,畅通就业渠道,搭建更加优质的就业供需平台的关键之一。校企联合推动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和就业渠道,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供需平台,各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促就业行动,包括积极推进访企拓岗、校园宣讲会和招聘会、建立就业实习基地、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时代,英语专业毕业生数量超过社会总体需求量,越来越多英语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问题.由于女性的职业生涯是分时期而且具有不连续的特点,英语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就更加凸显.本文以大数据为时代背景,以英语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现状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其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能够缓解大数据时代英语专业女大学生...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国家民心工程,关系到千万个家庭和民生问题。高校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工作决策部署和高校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计划,努力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影响,大力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和就业育人主题教育等系列活动。推进校企合作,校企协同共同发力,进行供需精准对接。依托各类平台,开辟就业帮扶路径,提高大学生就业实践能力。加强就业精心指导,强化就业多项服务,持续地为就业工作加注新的活力。大力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推进高校毕业生能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8.
缪志刚 《人才瞭望》2023,(14):22-24
<正>近年各大高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提升,该发展趋势下社会就业岗位却未能以相对应的趋势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频发,甚至在社会上引发了一种“慢就业”趋势,导致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对社会稳定发展和人力资源体系建设造成了冲击。此外现阶段众多高校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认知不到位,采取的就业指导教育模式相对滞后,在就业指导内容、就业指导方法、学生就业素养培育、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客观不足,更加重了学生就业负担,因此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其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个人发展和高校优质人才输送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但目前每年新增的岗位距离这样的需求还很远。笔者通过探索“五位一体”的就业促进机制,搭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桥梁和纽带,促进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全国各大高校也不断进行扩招,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校园,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是社会和企业求贤若渴,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无门,在双重压力下,在校大学生的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有效地提升高校的教学能力,更有效地进行学生的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力,为实现“中国梦”助力。  相似文献   

11.
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得市场上高校毕业生逐渐趋于饱和状态,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为了能够有效缓解这种现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个能够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国家政府开始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这样不但能够使大学生发挥所长,学以致用,还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一举多得。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意向的调查分析中发现,个体以及社会环境对其具有很大程度的影响,文章针对这两方面展开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2.
《人才开发》2011,(11):6-6
近日,在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支持下,由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主办,上海职教协会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协办,392家会员单位参与的“2011下半年人才服务进校园”毕业生就业促进活动日前正式启动,为期2个月,预计将发布51257个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岗位,举行27场针对大学生的固定招聘会,并在各大高校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  相似文献   

13.
时下,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它一直困扰各级教育、人事乃至毕业生本人及其家人。自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一年比一年难,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毕业后成了无业青年,毕业生就业形势颇为严峻,解决毕业生就业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提高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短期不平衡问题在就业领域的突出表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而着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引导大学生科学择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环节。有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中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已经成为制约广大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2003年是我国高校扩招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共有212万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与上年相比增幅达46%,规模之大是史无前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趋于紧张的问题.在许多地方凸显出来。保守估计.今年应届毕业生加上2003年沉淀的一部分.2004年要找工作的大学生将突破300万人.每一个毕业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推进.如何提高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深入分析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寻找出路与对策,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通过陕西警官职业学院招生与就业相关数据研究分析招生就业现实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毕业生就业意向。据此分析警官职业学院由于毕业生自身、学院管理、社会与制度层面造成的就业困难的三大主因,提出了要加强人才需求调研,适当调控招生人数,提高生源质量;加强校局合作、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就业指导,拓展就业技能;优化专业设置,凸显专业特色等招生与就业方面的对策,旨在有效解决警官职业学院招生与就业方面存在的就业领域狭窄、就业难、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等问题,以提高就业质量、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2015年,中国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将达到750万,关注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稳定,影响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一个大问题,而在毕业生中,形形色色的就业心态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的求职心态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求职心理误区,正确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受疫情形势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逐年下降,多数企业资金、产品供应链断裂,零部件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加大。企业为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大量裁减员工数量,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总量逐年下降。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难”与中小企业技术性工人“用工荒”同时并存。大学生就业难和技术工人短缺现象反映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就是说,劳动力市场人才供给和企业技能类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或不匹配。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失衡导致就业市场呈现有人无岗(毕业生相对过剩)和有岗无人(技术工人短缺)现象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20.
顾珂 《人才瞭望》2013,(8):24-26
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80万,加之城镇职工、退役军人和农民工等竞争就业岗位,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实现扩大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决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推动各方面人才资源的利用、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实现个人的中国梦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创业状况,本人曾对参加“创业学堂”的大学生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