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直播带货作为新兴的电商形式,正迅猛发展,然而平台、主播和买家三方主体的资源滥用和流程对接失调往往会引发直播带货平台生态体系的价值共毁风险。为剖析直播带货平台生态体系中各主体行为策略对引发价值共毁风险的影响,构建了“平台-主播-买家”价值共毁演化博弈模型;建立了支付矩阵对各主体的互动行为以及稳定状态进行分析,同时运用数值仿真验证稳定结果的正确性;通过调整惩罚力度、激励力度、网络外部性收益分配系数三个参数的取值,研究了三个参数调整对演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惩罚力度和激励力度的大小能够影响价值共毁的产生,但是惩罚力度过大时直播带货生态体系的治理效果不强,激励力度过大时平台和主播会出现行为震荡的现象,价值共毁概率增加;收益分配系数的提升对直播带货平台生态体系价值共毁风险的抑制有积极作用;直播带货平台策略选择对主播和买家的行为有着引导作用,因此直播带货平台自身需要建立责任机制,领导商业生态圈内各主体的价值共毁治理。  相似文献   

2.
党政领导干部和非领导职务的公职人员以直播带货、拍摄宣传视频等方式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疫情防控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备受网民关注的“网红”。政府职能转变下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是“网红”公职人员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新冠疫情期间经济复苏探索是该现象“井喷式”出现的社会因素,其表现类型可归纳为网络意见领袖型、政务宣传型、直播带货型三类。目前,“网红”公职人员面临舆论风险、廉洁风险以及法律风险,欲使公职人员利用互联网开展新型政务服务有效规避风险、发挥长效作用,应该做到:坚持政治引领,化解舆论风险;协同多元监督,筑牢廉洁防线;贯彻依法治理,防范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3.
周作斌  李宁 《领导科学》2020,(19):13-15
出于公共利益和自身利益的考量,领导干部"直播带货"跃上屏幕。领导干部"直播带货"所依据的是政府的公信力和个人的领导力,其实质是领导形象的品牌化。但是,领导干部"直播带货"的行为也存在因产品质量而陷入法律追责泥淖的风险,会损害政府公信力、个人领导力及阻碍产品责任的正常追责程序。因此,对于领导干部"直播带货"行为应从认知和实操两个层次理性看待。  相似文献   

4.
直播电商供应链中,针对主播带货努力和影响力双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考虑主播议价能力,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信息不对称下的激励契约模型,提出甄别主播真实影响力以及激励主播提高带货努力的契约条件。研究表明:(1)品牌供应商不得不额外支付高影响力主播一定的信息租金;(2)高影响力主播的坑位费增加但佣金率不变,低影响力主播的佣金率降低但坑位费视情况而定,当低影响力主播的影响力值大于一定阈值时,坑位费适当提高,反之则坑位费降低或采用纯佣金模式;(3)品牌供应商对主播影响力的不同事前信念将导致最优契约的不同配置。  相似文献   

5.
彭飞 《决策》2020,(1):60-62
“干部利用直播带货”是新生事物,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创新。如何将“干部直播带货”坚持下去,持之以恒而不是昙花一现,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文隆  任越  张涑贤 《管理学报》2023,(8):1216-1224
考虑需求受主播直播流量水平的影响,构建传统渠道、传统渠道与农户直播渠道、传统渠道与网红直播渠道3种销售模式下的博弈模型,分析最优价格和商域流量决策,并探讨溢出效应等参数对各主体决策及利润的影响。研究发现:当直播流量转化率高于某一临界值时,农户选择引入直播带货;当价格竞争程度较弱且网红直播佣金比例较大时,农户选择自己直播,而当价格竞争程度较强时,农户选择网红直播;引入直播带货后,农户商域流量投入、批发价格、直销价格和经销商零售价格均随着溢出效应、价格竞争程度的增强而增加,随着直播流量水平投资成本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7.
8.
企业高管直播带货是在共景监视的新媒体舞台上进行的一场社会表演,表演形式多样化,会出现新媒体舞台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风险、对企业品牌成长的阻碍风险以及观众舆论异化风险。基于社会表演学理论,可以通过把握好自我与角色、前台与后台、脚本和即兴等策略,防避企业高管直播风险。  相似文献   

9.
10.
周凯  郭世平 《领导科学》2020,(19):15-17
领导干部掀起"直播带货"热潮,这是对脱贫攻坚新路径的探索,有利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丰富领导干部形象。同时,领导干部"直播带货"又存在舆情翻车、产品质量、政商关系等方面的隐忧,需要进一步规范其发展路径。具体而言,应提升触网能力,打造专业队伍;依托网络平台,确保全域质量;明确纪律要求,构建"亲清"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市场监管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创新。本文首次构建“双随机、一公开”产品质量监管的理论模型,理清“双随机”与“一公开”及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作用关系,分析市场主体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中抽查企业与检查人员的群体行为演化机理,得出针对“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激励机制。研究发现:通过“双随机”抽取检查人员和抽查企业并“公开”产品质量信息,需配以恰当的激励机制才能有效制约抽检企业的假冒伪劣行为和检查人员的无效抽检行为;当公开声誉较高时,对检查人员实施质检激励或对抽查企业实施质量激励均可以使得系统良性演化,但如果公开声誉较低,需同时对检查人员和抽查企业实施质检与质量双重激励;质检激励机制设计时需对标准质量和假冒伪劣对应的检查人员分别给予质检激励,质量激励机制设计时需对有效抽检和无效抽检对应的抽查企业分别给予质量激励;质检激励和质量激励下系统稳定点的演化轨迹存在很大差异,质检激励先使得检查人员演化到有效抽检,然后通过公开声誉带动抽查企业演化到标准质量,而质量激励先使抽查企业演化到标准质量,然后通过公开声誉带动检查人员演化到有效抽检,如果公开声誉较低,这种传动机制会被阻断导致系统不会演化到理想状态。最后本文为完善和创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本、技术、数据加速向城市复杂巨系统汇聚,对城市治理提出了严峻考验。“一网统管”作为新时期的社会治理改革创举,通过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城市精细化管理面临的诸多难题提出智能化解决方案。文章旨在提出以数据赋能管理、数据支撑决策为鲜明特征的“一网统管”体系,为城市“全周期管理”提供坚实地基,突破传统城市治理方式的局限,支撑各类场景应用敏捷上线,为改善城市治理和提升城市韧性探索新的数字化赋能路径。  相似文献   

13.
罗荣华  王良  赵鹭 《管理世界》2023,(6):120-144
机构投资者如何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构建一个考虑基金网络结构特征的理性预期交易模型,对基金网络中非持股基金的公司治理效应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证明,非持股基金能够从基金网络中获取上市公司关于创新活动的信息,并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和公司进行信息互动。非持股基金的这一活动能够缓解公司经理对创新活动可能拉低股价的担忧,进而激励公司选择高水平创新,也即非持股基金通过“潜在购买”机制发挥了公司治理作用。本文基于2007~2019年上市公司创新数据和基金网络结构数据,证实了理论模型预测的非持股基金的“潜在购买”治理效应。进一步分析显示,当基金网络中非持股基金拥有更高的购买能力和意愿时,“潜在购买”治理效应对公司创新活动有更强的激励效果。基于基金网络结构的增长规律,本文还发现,在“潜在购买”效应背景下,基金网络规模和公司创新活动水平之间呈倒U形关系,当调整后的持股基金网络规模超过2.4%这一临界值时,公司的创新投入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