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湾陶艺是指流传于佛山市石湾镇街道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制陶技艺。它以陶泥、岗沙和釉药为原料,在南方龙窑煅烧技术的基础上,融合了我国其它名窑的工艺精华,兼顾生活趣味和艺术品位,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和丰富的遗产价值.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考古发现,石湾陶艺肇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已出现了专门制造艺术陶器的手工业,较大规模的陶艺手工业则始于唐代。此后,石湾陶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一、明以前为发展期,陶艺成品以“石湾缸瓦”——日用陶器为主,因其贱价耐用而著名,行销南中国;二、明清两代为鼎盛期,自北宋开始的龙窑煅烧技法发展至高峰,全盛时陶窑有一百多座,从业人员达6万以上,涌现了不少大师级陶艺艺人,“仿名窑”陶器与“石湾公仔”——人物陶塑盛行于两广,并乘海禁大开之便远销海外,出口量仅次于江西景德镇而居全国第二位;三、民国时期因受外国商品冲击与战乱的影响,为低谷期;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为复兴创新期,石湾已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陶瓷工业基地,被誉为“南国陶都”。石湾陶塑题材广泛,种类繁多,从艺术造型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角度大致可分为动物陶塑、艺术器皿陶塑、山公亭宁陶塑、园林建筑装饰陶塑、玩具陶器、人物陶塑等六大类。动物陶塑中,  相似文献   

2.
“模仿”是殖民文化与殖民地文化交锋中产生的特殊文化现象,也是奈保尔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国内外论者一般都认为,奈保尔小说中的“模仿”体现了一种殖民策略,培养的是西方文化的寄生虫。然而。经过细致的文本解读,结合霍米·巴巴的模仿理论,笔者认为奈保尔笔下“模仿”这一主题在创作过程中经历了从早期到中期的深化、超越过程。在以《模仿者》为代表的中期作品中,“模仿”这一概念被赋予辨证而矛盾的双重意义,它不仅是殖民者培养寄生虫的殖民策略,也是模仿者的反殖民策略。被殖民者通过模仿中的背离对殖民权力进行消解、嘲讽和抵抗。本文以《模仿者》为例分析奈保尔中期作品中模仿的涵义,集中探讨模仿中的背离问题,分析模仿者的反抗。  相似文献   

3.
再谈陶詩     
前年我曾写过一篇关于陶詩的文章,題目是“談陶詩中的‘靜穆’”,發表在“文学遺产”第210期上。在那篇短文中,只講了一点我对陶詩中一部分被人視为“靜穆”的作品的理解。其他問題,本想另写一篇文章談談,但限于时间,一直未能动笔。后来,慢慢好象也就放弃了这个打算。最近,讀了許多同志討論陶詩的文章,其中不少的意見我是同意的,但有些地方和我的看法还不很一致。趁着大家还正在討論陶詩的这个机会,我想仍然把我的  相似文献   

4.
魏正申是一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学者,陶学界领异标新的旗手。笔者研读其六部专著及魏氏为其他陶学家专著撰写的“序”文和专题评论,见其反复主倡“伟大的诗人”价值说不绝于文。形成以“伟大的诗人”论陶评陶的主流和强音。谨摘魏氏专著“前言”、“内容提要”及专著中含伟大的诗人赞语的页次如下:  相似文献   

5.
菲利普·拉古-拉巴特与雅克·朗西埃都是法国后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他们在文学上所建立起的美学观形成一种理论上的支撑和互补。拉巴特将模仿的本质统摄入文学中,在柏拉图模仿论理念的基础上重构模仿论为“摹型”论,使美学成为哲学的实现方式。朗西埃的“歧见”论从审美向度暗示了一种旨在共同分享层面的话语实践,其文学中的政治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政治哲学,“摹型”论与“歧见”论形成某种同构性;相反,德意志第三帝国将美学作为形构国家“作品”的政治逻辑,拉巴特揭示了其内在逻辑上的悖谬。朗西埃和拉巴特从正反两方面共同论证了后现代视域下政治哲学的美学实现路径之合法性。  相似文献   

6.
清代著名学者梁启超云:“古代作家能够在作品中把他的个性活现出来的,屈原之后,我便数陶渊明。”(《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明代王圻云:“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入;晋惟渊明,康惟少陵。”(清陶谢集在《靖节先生集民诸本评陶汇集》梁、王二人从抒情艺术着眼高度评价陶诗,把陶与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屈原、杜甫相提并论,是颇有见地的。因而对陶诗的抒情艺术方法进行一些探索,是颇有意义的。我国的抒情诗,在陶渊明之前已经有了源远流长的传统。从峡经咕帼风》、饲。雅》,《楚辞》的《离骚》、《九章》…  相似文献   

7.
魯迅先生說:“陶潜总不能超于塵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詩文中时时提起的。用别一种看法研究起來,恐怕也会成一个和旧说不同的人物罢。”(“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本文也是想就魯迅先生啓示的話,对陶淵明進行一些探索。陶詩“忠憤”说盛于南宋,对陶淵明理解的全面与深入也从南宋开始,这是和当时的歷史背景分不开的,不过倡“忠憤”說者往往誇大陶淵明“恥复屈身異代”这一点,以致使陶淵明的真正面貌受到歪曲,使他的作品的思想內容受到阉割,貶低了陶詩的真正价值。这里要提出討論的是作为陶詩“忠憤”的主要內容下是“恥复屈身異代”而是爱國主义思想。这一点在近人研究陶淵明的論文中不是予以忽视就是任意加以貶低或抹殺。“陶淵明一生面臨的政治事件最大者不外:  相似文献   

8.
范蠡所居陶地考张守德,李近山太史公在《史记》的《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中,都具体地记述范蠡性越灭吴,浮海适齐后“止于陶”,“卒老死于陶”。但陶在今何地,其说不一,需要我们再加探讨。对陶的解释有二,一是释陶为陶山。如《抬地志》所载:“陶山在济州平...  相似文献   

9.
著名陶学大家、学者吴云先生《厚积薄发颇具创见的佳作——评魏正申的〈陶消炎片明集译注》论及《桃花源记》时赞称:魏氏“第一次提出了‘桃花源思想’,这是魏正申几十年来研究陶渊明的全文与全人,以及陶所处的时代的深刻体会。”资深的吴先生赞魏氏“第一次提出‘桃花源思想’”此语一出,陶界皆惊。陶学家赵治中、张驰,李金坤、李华(江西)、刘继才、宋绪连、陈忠及笔者都在文章中涉评“桃花源思想。吴先生在本文中称陶公”晚年形成‘桃源思想为主要标志的桃源思想;对桃源思想的三重表述”。以吴先生对百年陶学的洞察,娴熟,其赞称魏氏“第一次提出了‘桃花源思想”必为考证所得,绝非臆断。笔者浏览20世纪陶学家论述,  相似文献   

10.
《棉被》是日本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完成了从前期日本自然主义的单纯模仿到具有日本特色的后期自然主义转变的作品。通过对“自然”、“主观”和“客观”的分析,可以看到,作者一方面通过主体间性对自然客体的切入,另一方面通过客体的主观变容,使得《棉被》表达出一种早期的主体间性思想。  相似文献   

11.
作为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重要一翼,“模仿说”在整个西方文论中具有源与流的双重性。对于“模仿说”的科学审视,不仅是对西方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系统梳理,也是科学认识“模仿”理论的发展规律,合理吸收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精华,扬弃发展中的不足与局限,重振现实主义理论生命力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2.
徐氏宗祠位于鳌峙塘村东的东江岸边,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由本村徐兆魁倡议并捐资千四百五十两银所建成。该祠为二进硬山顶砖木建筑,建筑面积为1141.34平方米。该祠曾作重修,首层屋背卜仍保存“民国十九年石湾吴宝玉造”的彩陶塑,重修碑仍存祠内。大门后为一座石木结构牌坊,坊额正面刻着西县肖云举题、南海朱完书的“南州正胍”四字,其第一进屋脊则以石湾大型堆塑釉陶装饰,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保存完好,是一组稀有的陶瓷艺术品。  相似文献   

13.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指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任何作品都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对以往作品的模仿.本文对简-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进行体裁上的互文性解读,重点讨论了小说与哥特式小说、灰姑娘的童话故事以及说教型小说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学价值取向合力解戴茂堂,赵红梅武汉大学哲学系,湖北大学中文系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其名著《镜与灯》中指出,历来文学批评的座标原点不外乎四个:作品、世界、艺术家、欣赏者。但是历来的批评家往往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并藉此来评判作品价值:有的主张“模仿说”...  相似文献   

15.
苏过斜川之志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斜川是陶渊明隐居处的一个地名,陶50岁作《游斜川》诗并序。苏过终生学 陶,特于50岁那年将自己卜居之地“名之曰小斜川,自号斜川居士”。本文对其“斜川之 志”进行历史、哲学、文化的阐释,指出其基本内涵是:自然的心态.自由的精神,独立 自足的文化品格。它近承苏拭,远绍庄、陶等一切自由土人,深具宋人兼容而通达、内省 而广大的风神韵致。因此,作为文化符号的“斜川之志,既可铨释宋代文化、文人中一种 颇为普遍的自由生命意识和艺术哲学,又可说明中国古代士人自由文化传统的递嬗沿革。  相似文献   

16.
香港著名作家刘以鬯先生对小说有这样的论述:“有诚意的小说家应该将自己的作品当作试管里的化合物,动笔之前,紧记菲力·史蒂维克讲的那句话:‘目前没有一种艺术比实验小说更具活力’。”①澳门作家陶里就是这样的一个小说家,他“生平最怕听到人家说我写的东西像某人的作品”,他说:“我从来不模仿别人。”②他虽然只出版了两本小说集,却锐意创新,敢于实验,既不模仿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从印支半岛的腥风苦雨中走来,又踏进现代光怪陆离的港澳都市。湄公河畔的宗教传说,高楼大厦里的芸芸众生,都融入了作家的魔笔,经过一番过滤、…  相似文献   

17.
表演者权的归属问题向来是著作权法中的难点和争议问题,最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虽然对表演者权的归属进行了一定修改,但却引发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诸多争议,其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最新著作权法第40条虽增设了职务表演的规定,但其正当性存疑,且演员和演出单位的表演者权归属边界不明;二是最新著作权法第17条对视听作品的权利归属规则进行修改,但关于视听表演者权归属不甚明晰。对这一问题的最佳解决路径是未来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对其进行修订和完善:一方面,对于职务表演规定中“演出单位在其业务范围内使用”的内涵进行明确规定,允许演出单位对现场表演或已录制的表演向他人发放非专有使用许可;另一方面,明晰“电影电视剧作品”和“其他视听作品”的界分标准,明确视听作品中的表演者权类型,并将“电影电视剧作品”的表演者权法定归属于制片者,而“其他视听作品”中的表演者权则可以通过约定明确归属。  相似文献   

18.
张秀娟  赵平垣 《理论界》2009,(12):135-137
模仿第一次出现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意义已经相当复杂了。本文尽量避开对模仿概念的纠缠.而从理解模仿论的文化背景切入,以文化人类学家格尔兹倡导的“厚描”作为方法论,力求尽可能地接近模仿论在流变过程中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有一些研陶学者或撰写专题论文或出版专著,对20世纪的陶学发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如钟优民《陶学发展史》专著中的第七章、第八章和《世纪回眸 陶学百年》专题论文;魏正申《二十世纪陶学论著》、《陶渊明及其研究论》和多篇专题论文;吴云《陶学一百年》、《“陶学”百年》、《功夫在陶外与功夫在陶内——20世纪陶学研究论略》等三篇专题论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皋陶,是我国先秦历史中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杰出历史人物,其所作所为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后人尊为我国司法之祖、圣人.其事迹和后裔的活动,都见诸古文献和古文字.据古文献记载,皋陶早死,其少子偃被封于六,“六”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或作“录”.安徽六安地区是古六国的封地,六安市内又有后人所传的皋陶墓和祠,所以1993年六安市成立了“皋陶研究会”.为了弘扬祖国历史文化,以优秀的历史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