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菁  张平 《人才瞭望》2017,(10):180-181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均以职业教育为主,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模式之一,在职业教育的教育中寻求新形式的深化需求.现代学徒制成为代替传统校企合作的另一种模式.笔者主要探究现代学徒制引入高职教育实施方式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2.
李宇才 《人才瞭望》2016,(16):63-64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前提是要有与学校组成利益共同体的合作企业,就是要精选有合作能力和合作意愿的合作企业;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关键在于校企一体化育人,就是要开展校企联合招生招工、校企联合制订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安排教学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实施的重点是开展工学交替、开展师傅带教、开展岗位轮训、开展多元评价.  相似文献   

3.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烟台职业学院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确立“2+1”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良好的工学结合技能教学平台,将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有机结合,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刘清 《人才瞭望》2022,(21):70-71
<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的陆续出台、双高计划的实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职教法的修订等,都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与推广提供了动力。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先后遴选562个试点,覆盖1000余个专业点,惠及10万余名学生,旨在实施推广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近几年的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中,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5.
现代学徒制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的一种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实际工作技能的职业人才。而“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精神特质,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誉。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融合的意义、关联性、途径和方法。首先,分析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关联性。其次,探讨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融合的意义和价值。然后,提出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融合的途径和方法。最后,探讨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融合的挑战和对策。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高职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和工匠精神融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现代学徒制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深度结合,实现教育教学和就业创业的深度融合。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何适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需求,才是专业教师应该考虑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常卫锋 《人才瞭望》2015,(6):122-123
“现代学徒制”以传统学徒制为基础,结合现代教育新思想,突出终身学习、能力本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现代学徒制,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酒店企业发展的需求,实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工学结合广泛开展,转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李志书 《人才瞭望》2016,(22):111-112
酒店企业招人难、留人难,酒店管理专业招生难、教学难,学生学习难、就业难,现代学徒制解决了招工、招生与就业的难题,提升了学习效能,节约教育资源与企业成本,实现了学生、学校与酒店三方共赢.在酒店管理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校企双方应紧密合作,培养目标应符合企业需求及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灵活制定学习时间.笔者对酒店管理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进行必要性分析,以期对推进该专业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代林  何崇军  张柱  王颖 《人才瞭望》2017,(16):101-102
现代学徒制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要求学校要将校企的知识、文化深度融合;工作与学习高度融合的新型教育模式.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不但满足了社会需求、职业岗位对人的需求,也实现了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求.它体现了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兼顾社会需求和人的自我发展的需求.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根据已有的试点内容总结不足之处,探索更深入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共建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10.
吴世巍 《人才瞭望》2017,(14):111-112
近年来,学徒制在我国发展较迅速,与早期的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有了很大的改革和创新,我国教育部门也提倡将现代学徒制引入各个阶段和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必不可缺的,加强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现代学徒制教学效率的基本保障.笔者在深刻阐述现代学徒制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中职机电专业教学实情,分析了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机电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困境新型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1.
李红利 《人才瞭望》2016,(18):29-30
近几年,现代学徒制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院校参与到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探索中.而经管类专业由于其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在实施现代学徒制方面必须有较高的人才培养定位、对学生进行递进式能力的培养以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是其中的基础设施,关系到学徒的培养质量。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维度对高职现代学徒制课程开发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认为已有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存在研究重视程度不够、微观研究视角不足、成果转化效益不高等问题,需要统筹整合各方力量,推进高职现代学徒制课程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3.
杨伟博 《人才瞭望》2023,(15):49-50
<正>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和“十四五规划”、新《职业教育法》都强调,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职业教育法》确立了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定位,规定了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的基本导向,明确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的立法目标。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努力改善实训条件和育人环境,对于提升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实施全员导师制是践行国家“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撬动现代职业教育育人方式变革的路径之一。本研究全面贯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以中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目标为导向,通过深入剖析“家-校-社”全链条协同育人机制,突出校本化建设特色,探讨提出中高职院校实施全员导师制的基本框架和实施路径,并针对实施中高职全员导师制的常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构建中高职一体化全员导师制育人模式提供一定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高职教师,教师提升“双师素质”是高职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针对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面临的困难,提出依托职教平台提升教师双师素质的途径。通过建立企校学徒制,在生产实践中培养教师双师素质;以校企共建专业为平台,在专业建设中培养教师双师素质;以教学资源共享为平台,在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中培养锻炼教师双师素质。并借鉴企业奖惩机制,建立教师提升双师素质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16.
郑永佳 《人才瞭望》2017,(12):157-158
现代学徒制的由来,是基于传统的中职教学模式发展而来的,学徒式的教学机制被广泛地应用于当前的中职教育中.通过学校与企业两者之间进行合作,从而在中职院校培养出社会发展中所需的实用型人才.而中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通过使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式顺应社会需求,利用当前的现代学徒制作为教学的理论依据,在学校与企业两者不断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完成对实用型人才教学的探索,从而突显当前中职院校的教学本质.  相似文献   

17.
宋秀英 《人才瞭望》2016,(18):68-69
现代学徒制作为目前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典范,不但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也备受学校的关注与学生的青睐.笔者通过分析校企合作及现代学徒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中职院校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现人才与企业零距离的对接。而在这个过程中,中职院校要做的就是要以最少的时间,最少的资源来尽可能的提高教学质量。校企合作一方面体现着现代社会企业与人才的一个更好的契合,另一方面也是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职业教育的根本,是工业革命与社会进步的产物。所以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二者如果脱离关系,职业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集校园学习与企业实习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岗位需求的引导下实现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进而达到学以致用,这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但是在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建设基于国情的现代学徒制,是针对企业办学、校企一体的特点而设计的,能凸现学生技能学习的特征.本着“自主创新,特色发展”的思路,走出具有“江南造船”文化底蕴、具有“江南造船”精神、具有“江南造船”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职教体制和运行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国情出发,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探索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模式,实现《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做精、做特、做强职业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