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呈现出资本主义形式与现代文明成果的历史性“剥离”进而社会主义新形式与现代文明成果的更高水平“结合”的世界历史趋势,这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普遍性与中国特殊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类现代文明的占有、吸收和创造进程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现代化道路的百年探索蕴含着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深刻彰显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视域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的一条关键脉络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自觉“占有”“吸收”人类普遍的现代文明成果,并持续走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的特定社会形式不断与现代文明成果的普遍物质内容相结合的历史过程。这种历史性结合的主线在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先后与民族国家、市场经济、资本要素等现代文明成果、现代性普遍物质内容相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吸收、占有乃至创造现代文明成果的历史过程,也确证和深化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所揭示的现代文明成果与资本主义剥离、与社会主义结合的世界历史趋势。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现代文明在“社会主义新现代性”中的历史性结合。  相似文献   

6.
7.
对人才的重视,既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得出的重要经验,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我们提出的时代化要求。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在全球现代化的发展共性中,更加侧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致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才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既是我国人才工作应对新的局势变化所作的自我调整,也是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指导我国人才建设做出的实践变革。新时代人才理论的立场宗旨: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理析。理论架构: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才理论的价值与逻辑进路。未来指向: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才理论发展的三维向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人才工作发表多次重要讲话,并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新观点、新论断。人才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应时代之变做出的调整,人才竞争新优势也将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青海江河文化源远流长、古朴多元,可大致分为三江源、青海湖、柴达木和河湟四个文化区域,各文化区的江河文化均蕴含丰厚而独特的生态内涵与价值,并具有神圣性、多元性、包容性、开放性和传承性的特质,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青海的重要文化资源与内在精神源泉。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厘析青海江河文化的生态内涵、文化特质、时代价值,能够对其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路径提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生发于中国独特的国情,统一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汇入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内蕴着系统且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价值意蕴。具言之,在领导力量方面,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面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接续奋斗;在方向引领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在发展方式方面,“五位一体”协调推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在世界意义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世界文明发展意义重大。新时代新征程,需要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将之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为奋力实现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提供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化的新形态。相较于西方现代化的扩张与掠夺,中国式现代化是民主平等、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苏联模式现代化的再版,也不是苏联改旗易帜现代化的翻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中国特色,也具有普遍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符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主线,这同时也对全社会各领域提出了基本要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必备内容。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决定了中国金融现代化的基本使命,也勾画出了金融现代化的基本框架。中国金融现代化既有与世界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相同的特征,也具有党的领导、普惠覆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安全为要等自身特色。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应通过加快金融现代化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不仅突破了原有的西方现代化理论,而且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更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升华。从少数人口的现代化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从两极分化的现代化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从向自然过度索取的现代化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扩张掠夺的现代化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既彰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展现出人类现代化的崭新图景。事实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新理论、启发了新范式、开拓了新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观、价值观、民主观、政党观、发展观、治理观等方面形成了诸多原创性的新观点,具有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并必然对世界整体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组成部分,从提出和丰富的进程看较为集中地展现在两个时段。第一个时段体现为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与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正式提出和系统说明;第二个时段体现为围绕党的二十大与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深入阐述和精准部署。新的时段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的新进展主要在于深化了对其重要意义、地位和路径的认识,并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认识的提升。总结和分析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新进展的启示为:不断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具有客观依据,注重将其从整体上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注重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此作出的指引;继续深化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认识需要重视科学方法论问题,注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傅守祥  邵叶敏 《浙江社会科学》2023,(10):127-134+158
中国式现代化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从高质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看,当代文艺实践在放手发展文艺产业、传媒企业与坚守审美精神、价值底线之间产生了创作业余化、审美茧房化、发展失衡化等现象。针对文艺生产领域出现的技术主义、消费主义等倾向,亟需我们以经典文艺的诗性正义和丰富、深邃的审美引导来促进文艺的健康发展。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技,特别是迭代发展的数字媒介技术,灵活多样地传承中华美学精神、融通全球文明涵养、重塑文艺教化功能,形成国家宏观调控、市场制度管控、民众素养提升等多层面互补共享的“文化治理”格局。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算法技术应用与资本深度介入对文艺生态产生的深刻影响,重视价值引导,逐步完善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和本质要求,有力地回击了西方式现代化的“依附论”和“历史终结论”。具体而言,在理论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表现在三个向度:现象发生学向度力图重思从“西方式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转变;历史发生学向度旨在呈现从西方“全球殖民”到中国“全球治理”的世界图景;系统发生学向度重在超越资本主义“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范式,在马克思主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理论进路中,思考中国式现代化各个要素的内在联系。在实践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突破资本主义局部现代化困境、资本主义贫富两极分化问题、资本主义物质与精神发展不平衡问题、资本主义生态破坏危机、资本主义侵略剥削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基于此,我们要以数字经济为现实驱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示范性方案;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局统筹,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治理样本;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布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开放路径。  相似文献   

16.
实现并不断推进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基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在坚持问题导向以推动改革发展中不断完善,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中国式现代化突出“人民主导”,构成了对“资本主导”的西方式现代化的实践超越;与“国家优先”的苏联式现代化模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突出“人民优先”,也构成了对苏联式现代化的实践超越。  相似文献   

17.
对于国家治理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既应成为话语建构的基本方位,也应成为思考内在传统的价值入口。此兼具全球与本土语境的视域首先表明国家治理话语应包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这意味着对普遍性风险的判断、对智能变革的预测,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恪守。其次,视域的本土性勾勒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另一重内涵,这意味着对有序合作的倡导、对技术变革的内化和对基层社区的聚焦。为了构筑起放眼全球、扎根本土的共同体话语,需秉承群众路线这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行之有效的价值传统,通过党的统筹布局来实现对动态场景持续有效回应,在防控风险中保持深厚的人民情感,使优秀的传统内化于成熟的国家治理话语体系中。  相似文献   

18.
丁羽  周圆 《社会科学家》2022,(10):153-160
陆地边疆治理无疑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推进陆地边疆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既有研究围绕边疆治理能力何以现代化这一问题着墨颇丰,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梳理,文章将其归纳为三重路径:制度供给路径认为陆地边疆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得益于宏观政策设计;组织建设路径强调党、政府和军警组织的建设是推动陆地边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社会动员路径则着眼于“本土”民众力量的积极作用。上述三重路径颇具启发意义,但仍有商榷的空间。新时代以来,边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路径表现为以基层治理带动边疆治理,边疆的乡镇是提升边疆治理效能的重要主体。在此基础上,未来边疆治理能力的提升需要在坚持和深化基层党建的基础上,激发乡镇活力,以资源下沉与赋权增能优化边疆基层整体治理效能,不断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基层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治理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深受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以2001—2022年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收录的355篇文献为分析对象,利用Citespace科学计量软件构建治理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知识图谱,分析表明: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国家治理、中国特色和基层治理。研究演进趋势表现为研究理路从结构分析向制度分析转换、研究范围从国家治理向基层治理延伸,研究内容从理论阐释向实践经验过渡。影响上述研究议题和演进趋势的可能性原因在于治理现代化背景导向下的历史情境、国家治理现代化导向下的顶层设计以及基层治理现代化导向下的要素嵌入三大因素。未来,应深化基础理论研究,以理性认知升华实践经验的做法增强学理性基础;拓展微观研究视域,对治理过程中重难点问题展开深层次研究;丰富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入把握治理规律和本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虽没有明确提到“人的现代化”这一字眼,但包含了丰富的人的现代化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非常重视人的发展,走出一条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物质精神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和平发展空间。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依靠人民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能够反哺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目前人的现代化过程还在不断推进,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导,从每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关系世界、每个人自身入手,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推进人的素质能力的不断提升,从而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