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残雪是一位值得深入研究的中国当代现象级作家。她不断进行文学实验,并提出了“新实验”文学的概念。从早期的《黄泥街》《苍老的浮云》,到1980年代后期的《突围表演》,再到近期的《激情世界》,残雪始终致力于通过文本实验和叙事话语创新,探索自我的深度和灵魂的深渊。残雪对“自我”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对自己的作品有着深入阐释和高度评价。然而,她的作品是否真的达到了她自己所评价的高度,还需要文学史的检验。  相似文献   

2.
李广琼 《船山学刊》2004,(2):145-148,155
人们普遍认为,在目前创作处于巅峰状态的湖南作家中,残雪也许是最少体现湖南乡土特色的作家之一,与沈从文、周立波、丁玲、韩少功、古华、何顿等湖南作家相比,残雪的湖湘味似乎稀薄许多.在她的小说世界里,找不到"边城"奇异秀丽的潇湘山水,觅不见偏远山村摇曳多姿的民俗风情,也少有湖南现代都市市井生活与市民群像的状写.穿梭其小说世界的是远离现实、脏乱不堪的黄泥街、五香街,游荡着一群神经质、爱做噩梦的人们……  相似文献   

3.
肖玉林 《云梦学刊》2009,30(6):81-84
残雪是孤独的,她孤独地探索人性的最阴暗面,孤独地面对少之又少的读者。在残雪的小说中,也执意于对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处境的悲剧性反映.体现较深刻的是作为个体的人所感到的无处不在又无能为力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4.
残雪源自地域文化的巫性思维不但成为了她写作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段,更将它提升成为了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和角度。这种独特的方式和视角,使小说的人性异化特征显示出浓郁的湘楚文化的地域艺术特性,呈现出一种超越本土文化的异端境界。其中,对话性艺术特征的创造性表现具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5.
进入90年代,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文学活动中来,尽管文学界对"女性文学"的界定是众说纷纭,但对"女性文学"的存在几乎一致认可.本文试图从女性写作的角度来评度残雪的作品,探讨其中更隐秘更具象征性的女性书写.  相似文献   

6.
残雪在其小说中站在女性之立场,运用独特的叙事话语,打破传统男性的叙事模式,从而解构了男性高大、威猛之形象,肯定了女性意识。而残雪义无反顾地摧毁传统的女性形象,则可视为对男权意识的曲折反叛和对女性意识的巧妙张扬。  相似文献   

7.
卡夫卡与残雪虽然身处的时代、地域与文化条件不同,但他们不约而同地对审察社会与审视自我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他们将敏锐的笔触深入人性的最深处,通过梦魇的桥梁沟通,在揭示社会阴暗、审视人类灵魂冲突与生存痛苦的层面达成共识,形成了其怪诞风格.  相似文献   

8.
残雪的系列批评在当代文坛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但大多数论者在论及她的这类文字时,更多地将之视为进入其小说迷宫的经验性参照,无形中遮蔽了它们作为一种独立自为的批评文体的事实。事实上,残雪的批评具有鲜明的唯美倾向,她以特有的解析方式确立了其主体性批评的言说范式。但残雪将人的心灵世界作为艺术阐释的核心甚至是唯一核心,也导致只见心灵而不见其它的自我封闭。走出自我并以更加宽容的心态来直面当下文坛,这应该是残雪批评走向更加成熟的现实起点。  相似文献   

9.
晋海学 《东岳论丛》2015,36(1):163-166
刘索拉与残雪在1985年发表的小说创作,是新小说中两个重要但又不同的写作面向:前者突出的是个体对传统的反抗,并向读者传递了一代青年的苦闷、迷惘等情绪;后者强调反抗本身,向读者讲述的是由反抗而产生的荒诞体验。在新小说面前,传统文学批评话语因无法达致有效的阐释而遇到危机,新潮批评由此应运而生。但是,由于对旧文学理论批评的不满等主观要素的存在,新潮批评的视野也受到了制约。在新潮批评语境中,文学主体性的言说成为中心表达,刘索拉的小说被赋予了更多的审美观照,而残雪的小说却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从而留下了许多遗憾。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残雪小说对现实的曲折折射中试图透视出残雪在当下文学中孤独的书写、存在方式 ,通过残雪对“真实”的个人化理解、对独特小说意象的营造以及对中国社会中个体面临的“被监视”处境的揭示 ,展现出残雪的独特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残雪及其创作与巫楚文化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巫楚诗性智慧在现代性的思想背景下已祛除了传统神秘文化的实用主艾色彩,成为残雪独特的探索灵魂世界、想象世界和人自身的方式。残雪创作体现出来的“合一人神”的神秘视角、幻想飞升的“巫诗”吟唱和精神自我的巫化复归.绝非远古巫诗的简单重现,而是诗意巫楚的现代演绎。  相似文献   

12.
佘丹清 《江汉论坛》2006,(4):125-128
残雪的短篇小说奠定了她在先锋小说,以及后来文坛上的地位。她的作品因其对感觉的过分张扬,情节的碎片化,失却了大众可读性与流行性。然而,她的创作是目前文坛绝无仅有的,找不到任何相类的同行。同时,解读她的作品也是十分困难的,她几乎把读者都拒之门外,往往让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严重受阻。她的短篇小说,很多研究者称之为迷宫,但笔者以为并非如此。本文重点探讨了解读她的短篇小说的基本问题,并指出她的小说的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13.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此典故出于《潜确类书》(卷六十)。书中写道:“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这段话是说李白学习丧失信心时,遇到老妪磨杵受到启发,于是发奋读书,终于成才的事。以后,人们一直把这句话奉为药石之言,对于劝勉人们坚定信心努力学习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正是它的进步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窥视、诱惑、顺应是残雪精神探索的密码。窥视暗示了灵魂的混沌和主动性的缺失.诱惑反衬出灵魂的觉醒和挣扎,顺应则展示一种心灵快乐安宁的境界。这三个精神密码有着很深的传统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5.
王世鹏 《学术月刊》2020,(2):20-29+19
自我研究的"现象学转向"要求自我研究先悬搁本体论问题,突出现象学问题的优先性,把自我感、自我信念、自我知识的描述、考察和批判反思作为自我哲学研究的奠基性、核心性工程。常识化自我知识被认为具有直接性、权威性和透明性的现象学特征。笛卡尔、休谟和康德由常识化自我知识出发而赋予自我以"统一的""简单的"和"连续的"的规定性。常识化自我知识不但塑造了一般人的自我观念,而且导致了哲学研究中的自我悖论。对常识化自我知识的反思揭示出自我悖论中的语词错误、语法错误和方法论问题。破解自我悖论离不开心灵观之重构。在心灵观的重构中,自我展现出其复杂的层次性、结构性和开放性。通达自我的第一人称路径和第三人称路径在赋予我们自我知识的同时,不断构造自我本身。自我研究必然要求对包括常识化自我知识在内的整个自我知识系统进行反思,挖掘、发现、评估和利用其中有价值的自我知识形式,而这离不开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文艺界的一些人宣扬文艺创作的最高目的就是“表现自我”,这一创作思想引起了我国文艺界的广泛注意,虽然我们开展过文艺思想论争,清理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不良影响,但至今仍有一些作家坚持创作就是“自我表现”,认为“真正地”自我表现,很  相似文献   

17.
易彬 《云梦学刊》2014,(1):156-157
综观中国当代文学,残雪无疑是一道非常壮丽而奇特的景观:一方面,残雪自称其作品为“纯文学”,是为“真正有精神追求的高层次的读者而写作的”,一般的看法则是飘忽不定,晦涩难懂,像是一盘非理性的谜局。另一方面,残雪作品的写作量和出版量却又是相当之大,从1987年出版第一部作品集开始,至今已有近80种作品集面世(其中国内出版的近50种)。残雪并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畅销作品,但从市场反应来看,她显然已拥有一批“真正有精神追求的高层次的读者”——也不妨说,正是这样的“少数派”读者支撑起了一片自行其道的“纯文学”市场。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如何成长出一支代秀的企业家群体,不仅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创新能力的发挥,还必将影响到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企业家自我精神发展的内在超越性是根本.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理论资源,对企业家自我及其精神发展问题进行初步探索,创新性地提出"三次超越"的理论模型,即企业家自我精神的发展是一个从欲望意识、道德意识再到人文意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王烟生 《江淮论坛》2006,(3):176-180
余华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作家,他的小说体现了中国叙事模式的转变。余华对写作乐趣的论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对长篇小说创作发表的见解独特而深刻。余华很重视阅读,认为一个作家的成长史就是他的新闻记者史。余华的文学创作论体现出转型期中国文学思想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