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伟  王旸 《管理评论》2023,(1):257-271
声誉是慈善组织重要的无形资产,声誉受损可能减少其社会捐赠来源,进而影响慈善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使用全国民营企业捐赠调查数据,本文从声誉惩罚的角度研究官方慈善组织声誉受损如何影响民营企业捐赠行为。实证结果表明,官方慈善组织声誉受损具有声誉惩罚效应,与其合作的民营企业捐赠金额显著下降,且这一效应溢出至民间慈善组织;此外,在慈善组织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声誉惩罚机制可能失灵,所属行业与政府关系密切以及具有政治身份的民营企业其捐赠金额受官方慈善组织声誉受损的影响较小,即官方慈善组织声誉受损对偏公益目的的民营企业捐赠金额影响相对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如地区慈善组织发育程度和社会信任程度)以及完善的企业内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有助于缓解官方慈善组织声誉受损对民营企业捐赠金额的不利影响。本文的结论对探索慈善组织声誉受损的微观影响机制以及慈善组织优化声誉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5年至2009年中国全国基金会为样本,研究基金会捐赠收入与外部审计师选择之间的关系,即在中国慈善市场上,外部监督机制之一的外部审计是否具有治理效应及治理职能如何有效实现。实证结果表明:当基金会选择百强事务所审计时,能够有效实现审计的治理职能,吸引更多的捐赠者进行捐赠;当基金会选择民政部中标事务所审计时,不能有效实现审计的治理职能,从而不能显著增加捐赠收入。上述结论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在慈善市场中,外部审计具有治理效应,其有效治理效应依赖于高质量的审计。  相似文献   

3.
修宗峰  周泽将 《管理科学》2016,29(2):146-160
企业公益性捐赠引起研究者们广泛关注,已有研究重点关注企业公益性捐赠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但关于企业公益性捐赠的利他动机研究不足。地区幸福感是一种具有利他性特征的综合性社会资本,幸福感正在被运用到更多的管理学研究之中。 从地区幸福感这一非正式制度的社会资本视角入手,以2007年至2013年中国A股国有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Tobit、OLS、Logit等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实证检验地区幸福感与企业公益性捐赠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产权性质和制度环境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区幸福感对上市公司的公益性捐赠行为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即地区幸福感程度越高,其所在地区的上市公司公益性捐赠的可能性越高、捐赠水平越高,但这一正向影响仅存在于民营企业中;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助于促进地区幸福感对企业公益性捐赠的正向影响,并且这一正向激励效应在国有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中不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结论拓展了企业公益性捐赠的利他动机研究;通过对幸福感与信任、网络、道德伦理规范等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初步构建了地区幸福感与企业公益性捐赠的理论关系;从社会资本角度将地区幸福感导入企业社会责任尤其是公益性捐赠行为的研究中,增进了福利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在公司治理层面的研究积累。 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些研究发现进行分析和解释,相关研究结论对于深入理解转型经济下地区幸福感的作用以及如何在新兴市场中构建幸福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非营利组织是通过公平竞争主体和自律和法治推动公开市场的透明度,提高公共组织的效率,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在日常的财务管理活动中若干问题也随之而出,就此浅谈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出现的问题。在2011年中国公益慈善事业陷入了空前的信任危机漩涡后,为了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随之产生了基金透明度指数这一概念。评价一个基金会的业绩好坏,透明度是重要的一项指标。中基透明指数(FTI)均参与基金会的自己的基本信息,财务信息,项目信息,捐赠信息和其他4主要类别的核心信息,系统将完成程序按照四类信息报道基金会透明列表中的排名。我国公益基金会透明度对修复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缺陷必然有一定的联系与效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自由现金流量创造力来度量企业捐赠能力,并基于A股公司数据研究了企业捐赠能力、捐赠动机与捐赠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非国有企业的捐赠能力与捐赠水平负相关,且在其寻求政企关系和利益交换的动机更强时更显著;(2)在捐赠能力强劲的国有企业中,捐赠水平与捐赠能力正相关,且在其受到更严格的内外部监督时更显著;(3)非国企在缺乏捐赠能力下的捐赠行为具有资源交换效应,而国企的捐赠行为则没有类似效应。本文的发现意味着,非国有企业的捐赠行为更多受策略性利己动机而非捐赠能力的影响,而国有企业的捐赠行为则更加量力而行。  相似文献   

6.
慈善事业的发展对于建立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公益捐赠监管是否得力直接影响着民众慈善捐助的信心。本文重点是针对我国公益捐赠监管不力的现状,尝试在立法层面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企业异质性理论引入内生增长模型,讨论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母国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并基于1981~2015年85个国家(地区)的面板数据,同时运用静态模型与动态模型验证了二者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随着对外直接投资强度的提升,母国收入差距呈现先扩大再缩小的态势;OFDI一方面通过促进母国的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挤出部分国内投资等渠道加剧了收入不平等程度,另一方面以推动母国的金融发展与教育拓展等方式对收入差距产生削减效果;OFDI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理区位的国家中具有异质性:当人均GDP小于5767.53美元时,对外直接投资强度显著地扩大了母国收入差距,当人均GDP超过5767.53美元时,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欧洲国家的OFDI与收入差距之间呈现出"倒U型"关系,美洲、亚洲国家的OFDI促进了母国收入差距的扩大,非洲国家的OFDI对收入差距无显著影响;此外,OFDI对母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跨期效应,随着时间推移与OFDI存量增加,其间接效应的边际效果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8.
钱玲  杜兰英  侯俊东 《管理科学》2019,32(3):120-134
  伴随着中国公益事业的快速发展,公益慈善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以“免费午餐”为代表的微公益这一新型公益参与模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并迅速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参与。相关研究表明微公益的某些特征有助于吸引个人参与公益,但大多集中于对微公益的现象描述和概念分析,缺少对微公益促进个人参与公益内在机理的深入探析。         梳理微公益特征和微公益个人公益行为驱动因素等已有研究,运用焦点小组访谈、开放式问卷和结构化问卷识别微公益特征的3个维度,即微公益事项特征属性、社交媒体策略、可参与性。基于微公益特征-信任状态-公益参与行为框架,基于346份有效问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微公益特征因素对个人公益参与行为的影响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搭建了微公益特征与个人公益参与行为之间的桥梁;微公益的3个特征维度在促进个人公益行为中的作用不同,社交媒体策略和可参与性通过认知信任激发个人公益浏览行为,微公益事项特征属性和社交媒体策略通过情感信任促进个人公益贡献行为;个人公益参与者的认知信任影响其情感信任。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系统识别了微公益的3个特征维度,厘清了微公益特征对个人公益参与行为的影响机理。深化了对微公益的认识,拓展了信任理论和个人公益行为理论在非营利组织营销领域的运用。研究结果可指导微公益实践者根据公益目标,组合运用微公益的特征因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公益营销方案,吸引个人的广泛参与;也建议微公益实践者认识到认知信任与情感信任的差异性,更细致地对微公益参与者进行信任管理。  相似文献   

9.
高校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意味着高校有更多收入自主权,如何利用好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收入来源,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至关重要。文章以Y高校教育基金会为例,分析该基金会目前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首先,Y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要积极探索内外部制度创新,制定相关激励机制及“放管服”制度,提高基金会财务管理效率;其次,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借助信息化技术提升管理效率;再次,需根据基金会发展阶段拓宽资金投资渠道,科学合理地规划资金投资方案;最后,借助信息化技术加强基金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进而为基金会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地区间收入差异与投资效率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以工资相对差衡量城镇收入差异及以投资产出弹性衡量投资效率,并进一步以我国东部与中部地区的数据证明了这两者间的相关性。通过数据研究,揭示了收入相对差异对投资效率差异比之间存在较强的正向相关,且这一影响有两期的滞后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社会公益基金会的现状和阐述其出现的主要问题,逐渐对基金会公信力缺失表现产生深刻的认识,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探讨,最后提出了提升公信力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张星  赵越  肖泉 《管理学报》2022,19(1):85-92,101
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分析影响医疗众筹捐赠效果的信息处理中心路径和边缘路径,并比较不同严重程度的疾病对浏览者处理信息时可能造成的差异。通过轻松筹平台上获取的真实项目数据,用稳健标准误多元回归进行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研究表明:在非严重疾病项目中,“健康”信息与捐赠金额之间是一种倒U形关系,项目中的图片数量和资金公示会正向影响捐赠行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获得帮助;而在严重疾病项目中不存在这些影响关系。此外,不论疾病的严重程度如何,项目的文本长度、筹款动态和社会背书均会对捐赠金额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领导决策信息》2008,(45):18-18
社区公益基金将扮演社区公益事业的"输血者"、"风险投资者"的角色11月8日,我国首个社区公益基金会——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在京成立。该基金会是由深圳桃源居集团捐  相似文献   

14.
有效的慈善呼吁方式是助推民众参与捐赠的主要手段之一。以往多数研究单独探讨了不同慈善呼吁主角对于潜在捐赠者捐赠行为的影响,然而,除宣传主角不同外,慈善捐赠类型差异也会影响潜在捐赠者的捐赠行为,但鲜有研究探究慈善捐赠主角与慈善捐赠类型的交互作用对于个体捐赠行为的影响。有鉴于此,本研究以慈善捐赠主角为切入点并结合不同的捐赠类型,探究慈善捐赠主角与慈善捐赠类型的交互作用对于捐赠行为的影响,并揭示了慈善捐赠主角人数对于该效应的调节作用。实验1A首先通过探索性实验验证了慈善捐赠主角与捐赠类型匹配会对不同捐赠类型的需求评估产生差异性评价,从而为后续捐赠行为的研究提供初步证据;实验1B通过线上问卷直接验证了慈善捐赠主角与捐赠类型的匹配作用对于个体捐赠意愿的影响;实验2通过实验室实验的真实金钱分配任务,进一步验证了慈善捐赠主角与捐赠类型的匹配作用对于个体捐赠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阐述了慈善捐赠主角人数在上述匹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通过研究以期为不同慈善类型的慈善呼吁主角应用策略提供实践性指导,从而提升潜在捐赠者的捐赠行为。  相似文献   

15.
企业慈善捐赠虽然改善了社会整体福利,也能为企业带来多重经济利益,但是其对管理决策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却常常被忽略。本文采用2009—2019年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慈善捐赠通过扰动管理者心理预期最终影响投资行为的过程。研究发现,慈善捐赠水平较高的企业也更容易过度投资,并且,基于动态认知偏差理论,我们发现管理者过度乐观的认知偏差在慈善捐赠与过度投资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上述关系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在进一步分析中我们发现,上述乐观预期不仅体现在企业投资领域,慈善捐赠较多的公司在研发创新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也更加激进。研究结论拓展了企业慈善捐赠后续效应的相关研究视阈,同时也为企业过度投资的产生机理提供了新的路径解释。  相似文献   

16.
由于质量控制不当和库存过多导致的浪费是企业管理易腐食品面临的主要挑战。针对当前食品浪费严重的问题,建立考虑变质率的动态定价模型,研究捐赠行为下单一定价、两次定价与多级折扣定价三种定价策略对食品企业最优决策的影响。通过数值分析,发现捐赠行为能够提升企业利润且在多级折扣定价策略下效果更为显著,但当折扣次数较少时,单一定价策略对考虑捐赠的企业而言更优;食品最初质量、变质率、打折时间点、捐赠时间点、税收返回比率均是影响企业定价决策的重要因素;若质量差异越大,企业在多级折扣定价策略下的利润会减少,而考虑捐赠行为会使得企业利润呈上升趋势;在变质率越高时,考虑捐赠的单一定价策略会降低企业的利润,但对多级折扣定价策略下的利润影响不大;当折扣时间越接近于捐赠时间点时,基于捐赠行为的多级折扣定价策略会更优;当捐赠时间点越接近于保质期时,考虑捐赠的价格策略会优于不考虑捐赠时的价格策略。此外,研究还表明增加税收返回比率对考虑捐赠下的定价策略不一定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7.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基于2004年—2018年25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算,然后将排污权交易政策作为准实验,采用DID和PSM-DID方法检验排污权交易政策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区域异质性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04年—2018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仍较低,有较大的提升潜力;2)排污权交易政策显著提升了研究期内的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3)排污权交易政策对高收入和低污染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低收入和高污染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作用均不显著;4)地方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可以强化排污权交易政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而政府干预程度的提高则不利于发挥排污权交易政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利用2003年—2020年全国30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分位数模型以及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和城镇化不平衡发展这两个要素,如何在土地资源错配中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研究发现,土地资源错配在不同经济阶段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不同;在机制检验上,土地资源错配可以通过产业结构与不平衡城镇化的独立中介渠道以及“不平衡城镇化—产业结构”的链式中介渠道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异质性检验表明,土地资源错配对中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正向作用更明显。在政策含义上,我国应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在恰当时机积极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提高国家战略之间的协同性,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40年,基础设施投资一直是我国拉动经济增长和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但事实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考察我国近年的新基建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为新基建投资战略布局提供依据和参考。基于我国30个省份在2003—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GMM方法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后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投资新型基础设施,会缩小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较弱的农村地区,新基建投资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新基建投资总体上有助于协调城乡均衡发展,但是应合理布局,以避免进一步拉大落后省份的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0.
以92家A股民营上市企业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研究企业内外部资源因素之间的联合互动关系如何影响慈善捐赠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三个影响因素与捐赠动机相结合的不同路径,可支撑民营上市企业进行高水平慈善捐赠;企业产品与消费者直接接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促进企业高水平慈善捐赠;无论企业所处地区市场化程度高低,政治关联度低的企业更倾向出于政治动机进行高水平慈善捐赠;处于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且融资水平高的企业,更倾向出于战略动机进行高水平慈善捐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