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独把法治建设作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举措再一次得到彰显。打造一支具有法治教育能力的高素质高职师资队伍,是新时代高职院校贯彻落实法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依托。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法治教育还存在着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单一枯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不够以及法治教育未能有效融入思政教育等现实状况。本文通过分析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法治素养培养现状、教师法治教育能力现状,并进一步探讨当前法治教育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并从创新法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促进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高度融合三个层面提出新时代高职教师法治教育能力的提升路径,最后呼吁教育部门进一步完善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相关文件,各高职院校建立并完善教师法治能力考核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
全面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法治化发展,农村法治建设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将法律文化建设融入到社会主义农村的建设中,将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融入到农村的文化生活文化建设中势必会推进农村的法治化进程,使农民的法律意识得到不断提高,应该从制度层面和意识层面等多角度全面加强农村的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农民纠纷解决机制,使农民解决纠纷的思维方式逐渐向法治化转化,促使我国早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3.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法律素养是其个人素养构成的重要元素。随着社会的发展,法治社会的进步,对高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必须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出一条具有针对性而又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必须明白法治的定义,清楚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的关系,明确党依法执政的新任务,增强法律意识,懂得依法行使权力和义务。党的新部署对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非专业领域普及法律,真正体现法律的生命力和法律的权威。本文简述了如何有针对性地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依法治国方针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全面依法治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新方略。国家要依法治国,高校要依法治校。开启高校依法治校新征程,领导带头是前提,依法行政是关键,公正公开要强化,法治意识要增强。  相似文献   

6.
法治思维是国家治理水平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党和国家将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至战略地位,提出一系列旨在进一步保障公民权利、限制国家机关权力的举措。我国的法治建设离不开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法治思维中考察行政权限的规范至关重要。社会的良好运转离不开在党领导下的政府行政权力的合理规范,限制过大难以发挥行政权力的职能,限制过小则可能侵害公民正当利益。因此,法治思维视阈下考察行政权限规范,不仅关乎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效果,还关乎人民利益保护。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具体特征,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笔者通过"什么是依法治国?""为什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主题确定为依法治国?""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什么?"这三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分别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即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重大意义和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我党首次以全会形式集中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凸显了党在深化改革关键时期的重大政策考量。依法治国,是保证全面深化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当前,教育改革的深化与成功同样需要法治保证。而高校作为国民教育实施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积极落实依法治校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学习生涯中需要培养的重要素养之一,它对培养高素质的具有政治素养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反映和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规律、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纲要》的实施,是我国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的重大举措,对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青年学生是道德建设的重要人群,高等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窗口,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因此,作为高级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高等学校,在青年大学生中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育活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增进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事业的感情认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党员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因此,实践教育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群体中的先锋者——大学生党员综合素养的必要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郜军涛 《人才瞭望》2014,(12):10-10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彰显了我党依法执政、依法治国、厉行法治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明了方向。人社工作者要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坚持把依法行政的理念贯穿于人社工作的始终.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履职的基本方式.进一步提高人社工作的透明度、规范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互联网突飞猛进,海量信息在网络上的不断涌现使得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产生“距离”,同时西方影视文化、韩流文化等不良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断渗透,这些现象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入挖掘其富有的深刻内涵,并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机结合,融入到《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道法》)课程当中。这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提升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互动体系,是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需要。针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进行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有效互动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力的手段。本文就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互动的实践途径进行深入阐释。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针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不足及原因进行了深入思考,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途径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16.
非法本法律硕士教育是我国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和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非法本法律硕士教育逐渐显露出人才培养同质化、教育资源配置较为欠缺、专业方向设置偏于传统等问题。为回应高质量法治人才需求,围绕非法本法律硕士培养目标,需要厘清“复合型”“应用型”“法治人才”的内涵,树立服务需求、融合育人、协同育人、分类评价的培养理念,探索构建特色鲜明、资源协同、融合发展的非法本法律硕士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五位一体”中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群体。本研究以中南民族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分析了其公民意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公民身份意识较弱,道德认知是从个人利益视角出发,缺乏有效的政治参与等。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并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支持了上述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推进,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我国的依法治国建设正如火如茶的展开,各地的法治政府建设随之加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之一,秦皇岛市的法制建设从立法、执法、司法、民生多角度切入,但在高校方面尚显力度不足.基于此,从依法治国出发,结合法治秦皇岛建设的客观实际,对高校依法治校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孙栋 《人才瞭望》2023,(18):18-20
<正>目前,高校数量和大学生群体规模都在持续增长,大学生就业压力更大,各种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渐凸显。部分大学生就业岗位选择空间小,知识素养不达标问题经常出现,就业现状问题频发,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高校要从不同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现状以及产生原因,发挥多个主体在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上的积极作用,为大学生高效就业创造有利条件,输送更多有价值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建立和实施法律顾问制度,是中央确定的改革任务,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的制度依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