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文学的译介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葛浩文所译《狼图腾》被英语世界广泛接受并迅速传播,为中国文学翻译模式及文学的外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通过研究分析《狼图腾》的成功译介,可以看出:选择既反映全球文化共性又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点的作品进行译介,采取国内外合作出版的译介途径,实行国内学者与西方汉学家群体相结合的译者模式,创造性地选择翻译策略,是中国文学外译的有效译介模式。  相似文献   

2.
太空小说《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档案》是多丽丝·莱辛的重要作品,在国内外都备受争议,不受国内学者重视。太空小说在国内的译介、简介与传播,以及由此引发的研究与接受,是莱辛与中国文学界对话的组成部分。2000年后,中国学界逐渐认识到莱辛太空小说的重要性,英国文学史等专著相继介绍了莱辛及其太空作品;2008年后,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这些小说,出现译介,相关研究逐渐展开。但国内莱辛太空小说研究存在不足,期待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3.
阿瑟·韦利是英国著名汉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翻译与研究。然而,除《西游记》英译本以外,学界对他译介的其它古代小说关注较少。文章细致梳理了韦利的中国古代小说译介史,并重点探讨其文本选择与译介特点。在译文处理方面,韦利将可读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理解与解读原作时,他十分注重对重要学术成果的参考和利用,他的译介活动有力推动了中国古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在国内的译介出版始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其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历经了沉寂期、转折期和"门罗热"的繁荣时期,其特征由早期作品简单译介、作品和评论研究并重到小说集的集中出版及评论研究的百花齐放.对门罗在中国译介传播的研究,会对国内门罗研究的深入开展起到促进作用,从整体上呈现门罗研究的发展态势,推动门罗在中国的研究和译介出版.  相似文献   

5.
《天下》月刊的译介出版活动,践行了该杂志"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实现中西方之间更好的文化理解"的文化宗旨.它通过多元化的出版选材,跨专业、多元化与国际化的中外译者和撰稿人群体,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合理完善的编辑发行体系将中国文化成功地传播到西方.《天下》月刊译介中国文化的成功之道为我国当下期刊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也对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研究中西现代文学交流,T.S.艾略特不可忽视.本文首先梳理了艾略特在中国的译介传播情况,澄清了一些学术问题,然后对中国现代诗人接受艾略特的影响进行辨析,论述了中国诗人接受艾略特的学理逻辑.文章认为:艾略特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国诗歌对艾略特的接受过程,就是艾略特的"中国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当代小说的译介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领头羊,其在海外的传播效果和途径一直是相关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从社会翻译学角度出发,以《废都》葛浩文英译本的副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在海外传播的经历,分析社会要素在翻译活动中的影响和作用。研究发现,场域之间的差异、博弈和演变给《废都》英译版在海外的传播提供了适合的土壤,资本给其出版和传播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出版渠道,各类型代理人促进了目标语读者对英译版的理解和接受。未来,中国本土文学的海外译介和传播不仅要注重作品题材的选择,改变翻译意识和习惯,重视资本的联合和转化,还要注重相关专门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拓宽出版渠道,重视译后评价效应。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研究视域下,法律译介尚存在概念界定不清、学科视角不明等问题。法律译介具有不同于法律翻译的、以文化外译为问题指向的研究特征。中国模式语境的初创为法律译介研究基于语言、文化和传播的跨学科视角解读提供了可能。法律译介当以"传承古今、融贯中西"为综观指导,以中国优秀法文化为核心译介内容,打造多元化译介主体、立体化译介渠道,实现可控化译介效果。同时,要在文化手段的干预下,建构起"知之、同之、适切、取效"的创新型译语体系,最终形成横向传播机制与纵向话语机制的合力,实现文化互通、成就国际交往。  相似文献   

9.
梳理并论述20世纪三个不同时期中国现代诗歌在西方的译介与传播情况.1936-1949年间,新诗译介刚刚起步,大多是一时一地的产物,主要由英国学者承担,在英国出版.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是新诗译介的发展阶段,翻译重镇已由英国转为美国.此外,台湾的现代诗歌翻译蓬勃兴起;以诗人为重点的个案翻译与研究初露端倪;自译诗集开始出现.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诗歌得到的关注与日俱增,其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也更加广泛与深入.  相似文献   

10.
以金庸小说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的跨文化传播,在日本文化语境中具有典型的意义。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金庸小说翻译和研究起步都比较晚,但取得的成就值得瞩目。1990年代以来,金庸小说全集在日本成功译介,成为当代全球化思潮引领下极具研究价值的跨文化传播现象,从接受者角度探讨日本文坛如何看待中国之"侠",在对侠文化接受时经历了怎样的选择和过滤,阐释日本"金学研究"兴起的文化背景和缘由,对当今中日两国文化交流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翻译与民族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名著的译介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译介名著《红楼梦》时,中国译者杨宪益和英国译者霍克斯受各自文化的立场、地位和态度的影响,分别采用了韦努蒂所提出的"异化"和"归化"策略,使得其中的宗教、民俗、地域等中国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命运。中国翻译工作者应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侧重于便于传播中国文化的"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译介现代中国文学的国家,来华记者和一代代中国学家是其传播与接受的主力。不同于日本汉学家对古典中国文学的译介是为了找寻归属感、亲和性和凝聚力,日本中国学家长期译介现代中国文学的政治意味浓、现实考量较重,且学理性较强。日本翻译、传播、研究和接受现代中国文学的基础和规模决定了它的深广度。  相似文献   

13.
金庸武侠小说作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先行者,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目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与之相关的译介研究方兴未艾。其中金庸小说在英语世界内的传播因为涉及东西方诗学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而频频受阻,与东亚文化圈内的“金庸潮”形成了鲜明对比。译介推广策略的滞后和量化分析手段的缺乏都限制了金庸小说英译研究视域的拓展,导致出现了大量重复化的例证,武侠小说作为类型文学的特殊性也未在金庸小说英译研究过程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从宏观视域审视,文化传播视角下如何保留源语文化色彩并且拓宽译介市场的问题亟待解决,文化传播中的政治思维定式也缺乏反思。近期金庸小说英译研究视角的发散与转变虽然已经改善了译介文化生态,但仍没有突破这种研究困境。在此情况下,对金庸小说英译的特殊性进行剖析,梳理近期英译研究的逻辑思维,凸显金庸小说英译研究的基础架构和学术热点,总结与反思金庸小说的英译现状,或许能够为金庸小说“走出去”找到新的文化屏障突破点。  相似文献   

14.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极少数在国内外都享有高知名度的作家,而美国又是其作品传播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英语国家。余华在美国的译介研究既是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传播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在西方被接受的重要代表。美国对余华的译介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持续至今并达到高潮,呈现出译本数量多且形式多样、译介途径多元化、译介载体权威性、传播时间久、译本间隔时间短等特点,针对上述特点及余华作品在美国接受过程中的误读现象进行分析,可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西渐及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托尔金、刘易斯和罗琳等为代表的英国现代奇幻文学借由立体化的现代传媒席卷全球并进入中国,从而催生了中国玄幻小说的发展与繁荣.中国玄幻小说在接受英国现代奇幻文学影响的过程中,文化过滤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制约,中国玄幻小说对英国现代奇幻文学的接受发生了变异,主要体现在创作机制与传播方式、文本写作以及文化动因三个方面.在多元文化并存与社会转型的文化语境中,中国玄幻小说面临缺失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特色与人文传统失落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6.
香港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香港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作者认为,当“九七”香港回归祖国之时,我们不应忘记英国曾经对在港的中国人实行殖民统治,极力宣传、灌输西方文化和欧洲文明,不断削弱香港同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面对这种情况,香港学者中的有志之士忧思关注,认真研究并努力宣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出版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作者还认为,香港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是有其特点的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近代以来报纸副刊的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报纸副刊产生一百余年来,密切依托于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的演进--伴随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以"文化传播"为其基本主题,在文化传播(文化批判、文化反省、文化继承、文化译介以及中华文化建构与创新)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近代以来文化传播方面最为广泛、普及、强力的大众传媒之一.其文化传播的特征主要有:一、文化本位的传播思想.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解构,其中包括"文化自虐"和"文化自残"的特殊传播现象.三、对传统文化的保守与坚守,其中包括"文化自恋"和"文化自尽"的特殊传播现象.四、对西方文化表现出的"崇洋媚外"的传播心理倾向.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传播思想.六、对西方文化表现出的"拿来主义"的传播思想.七、文化传播中的"殖民话语"与"后殖民话语"思想.这七个方面交织为一,凸显为一个近代以来中国报纸副刊"文化传播"的谱系、坐标与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的英国文学吏的编写中,存在两种模式,即英美模式与苏联模式.所谓"英美模式",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前在中国出版的由中国人编写的英国文学史所遵循的模式.这种模式的英国文学史是和当初英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相配合的,而英国文学的译介则和当时的思想启蒙运动密切相关,即所谓"求新声于异邦".不过,这类英国文学史基本上是英美同类著作的编译或者说"复制",而且都很简略.所谓"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中国出版的由中国人编写的英国文学史所遵循的模式.这种模式的英国文学史同样和英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相配合,而英国文学的译介则和全民政治思想教育密切相关,即"文学为政治服务".这种模式虽然"系统性强"却有着致命缺点.于是,英国文学史编写的"中国化"问题即"中国模式"问题便成为学界必须面对的问题.英国文学史编写的"中国模式"应该从中国学者的视角出发,以一种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审视和解读英国文学的发展,述写英国文学的历史变迁,使之既符合英国文学的原有事实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这方面,王佐良先生等主编的五卷本<英国文学史>无疑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  相似文献   

19.
近两百年以来西方世界翻译和出版了不少中国古代爱情诗。西方编选者以自己的诗学标准对中国诗歌文本进行选择、翻译和阐释,以翻译选本的方式呈现,使其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爱情诗翻译选本在西方世界的译介、传播和接受涉及如下问题:输入者的时代环境、编选者的情感差异、接受者的美学取向、中西方的伦理歧异以及不同文化系统的性别认同。分析编选者主体对中国古代爱情诗的阐释依据,剖析具体文学文本与文化现象背后的跨文化传播机理,可以为中国文化的跨文化阐释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20.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编曹萌教授的新著《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传播研究》于2005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这部专著围绕古代文学的传播,进行了系统的文献与理论研究。作者从文学传播的角度,以明清小说名著为研究重心,对小说的文学接受、创作思维、小说思潮、文化意蕴、艺术拓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