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叙述了清唱剧 (oratorio)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早期的一些主要特征 ,以及在其形成、发展的艺术长河中 ,亨德尔为清唱剧艺术繁荣所做出的贡献 ;通过分析亨德尔清唱剧《弥赛亚》中的咏叹调《一切山谷都要填满》及在演唱艺术上的处理 ,探讨了如何把握“清唱剧”、“贝尔康托”的演唱风格问题。  相似文献   

2.
亨德尔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大师,他的清唱剧代表作《弥赛亚》中的歌曲《欢呼吧,耶路撒冷的人民》是一首女高音咏叹调,通过对其曲式、演唱技巧、演唱风格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它对于女高音歌唱者的训练价值,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巴洛克时期亨德尔作品的音乐风格。  相似文献   

3.
在一百多年以前——19世纪70年代,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的年青研究人员乔治·史密斯发现:巴比伦《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关于乌特拿比什提姆的神话和希伯来《圣经·旧约·创世记》中关于诺亚方舟的神话,极其相似,在基本情节上特别相近。因而,1872年12月,他在圣经考古学的学术讨论会上,以《迦勒底人的洪水神话》为题,做了报告;大胆地提出:希伯来人接受了巴比伦人的影响,诺亚方舟的神话是源于乌特拿比什提姆方舟的神话。这一崭新的见解,在当时的学术界激起了轩然大波,很多学者同意并支持这种符合史实  相似文献   

4.
在欧洲宗教改革语境中,英国与罗马教廷势不两立,英国剧作家通过戏剧创作参与宗教论战,君王利用剧院舞台宣扬新教主张以构建民族国家,观众在观看戏剧表演过程中实现国家认同。戏剧《哈姆雷特》、《西班牙悲剧》、《马尔菲公爵夫人》等谴责天主教偶像崇拜和圣餐仪式,使用新教的宗教隐喻和见证手法,以树敌方式推进国民的民族身份建设。  相似文献   

5.
《藻海无边》不仅重写了《简·爱》中疯女人的故事,还以细致入微的笔触对《简·爱》中文明康健、基督教使命和绅士风度等英国神话进行质疑,从而对构建英国民族身份的多重属性釜底抽薪,揭示英国神话的虚幻本质。  相似文献   

6.
大文豪菲尔丁(H.Fielding)在《汤姆·琼斯》一书中这样写道:“我所说的宗教是指基督教;不仅是指基督教,而且是指新教;不仅是是指新教,而且还是指英国国教。"这已成了现代英国宗教史学家始终不谕的信条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碧奴》是由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发起的"重述神话"项目的中国卷作品之一。文章立足读者意识中的"期待视野"对《碧奴》这篇小说进行文本分析,通过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面的分析,认为读者的期待与文本故事之间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是由历史形成的阅读惯例与当代新神话主义思潮下新的书写方式之间的不适应造成的。而这种历史的反讽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在人类发展的今天"童年的幻想"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同时,神话的重述又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知觉样式,唤起内心精神性的渴望。  相似文献   

8.
英国的衰落?     
今年年初,英国《观察家报》上,刊登了波洛蒂的文章《新英国病》。他认为英国人正面临着来自自身的威胁。他写道“这个威胁是什么呢?它是新的英国病;自我毁灭的民族怀疑悲观情绪。这种病是由英国精英阶层中所谓的舆论制造者们散布的。”“这种病表现为:总喜欢轻视我们的国家,赞扬别的国家;贬低我们的成就,羡慕别人的成就;蔑视我们的国家制度,赞许别的民族制度;嘲笑我们每一个全国性人物。”  相似文献   

9.
在宗教改革的大背景下,十六七世纪的英国复仇剧过度渲染新教或罗马教廷的仇杀,在参与宗教论争时极力宣扬英国政府的新教主张。复仇剧斥责罗马教廷的腐败与虚伪,批评天主教的弥撒圣餐和偶像崇拜,演练新教的圣餐隐喻和见证修辞,让观众借助符号意象再现真理和通过移情产生强大的信仰理想。剧作家们以此种方式服务于王国政治,让国民与新教发生国家认同,帮助英王建立新教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试论女书唱词《祝英台》与壮剧《梁祝》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的强弱态势、民族性格以及文化传播主体、途径、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女书唱词《祝英台》与壮剧《梁祝》的文化差异 ;强烈的女性意识是女书唱词《祝英台》最突出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1.
"神话"作为一种早期人类形态的元典,从来都是作家驰骋想象的文化资源。郭沫若的诗歌《女神之再生》、《凤凰涅槃》将神话的"创世题旨"与时代转型语境进行了现代性的对接和生发,激活了尘封和遮蔽的种族记忆,现代民族国家被想象成具有完美人格化形象和"会说"的主体存在群,这种文学想象现代民族国家的方式其文学史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摘要]宙斯与塞墨勒的故事,从古希腊神话的寥寥几笔,到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变形记》的专章描述,再到18世纪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的三幕清唱剧和19世纪法国画家莫罗的《朱庇特与塞墨勒》,直至本世纪在中国舞台上演,经历了由简到繁、由文学到音乐和绘画、由西方到中国、由原型到后现代表现等多方面的发展和演变。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的主题学理论对《塞墨勒》故事的母题,诸如贪婪、嫉妒、复仇、命运等进行比较;对《塞墨勒》的媒介变化和表现手法等进行跨学科研究。通过探究该故事在跨国界、跨文化、跨学科的漫长辗转流传过程中主题的发展、形态的变异和内涵的丰富,来认识那些源自古代文学的原型母题巨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神话是讲述起源的叙事,科幻小说是以技术为骨干的叙事,两者看似本质相违,实则殊途同归。美籍华裔科幻小说作家刘宇昆擅长将中国民间故事融入创作,他的宇宙科幻小说《人之涛》,1糅合了不同民族的创世神话,力图勾勒人类命运与起源的浩瀚画卷;通过对《人之涛》的故事文本的分析,神话思维与科幻品格之间同源共流、密不可分的关系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从神话的功用角度,用比较的方法,论述了洪水神话的意义是反映了人类由生物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过渡,它使各民族关于人的生存状态或发展方向的神话,从神秘的想象和幻想世界向现实世界演进,并渐渐“社会化”和“历史化”。但同是洪水神话,希伯来民族的神话却隐含着人的罪感意识,希腊民族的神话隐含着人的求知意识,中国汉族的神话隐含着人的宗法伦理意识,从而表现了不同民族对自我存在状态的不同确认方式。洪水神话又是民族文化形成与分型的重要基因,并对各民族后来的文化发生恒久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流浪者形象分析了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的犹太性,首先表现在剧中人物身体上的流浪和精神上的流浪,一方面在外漂泊,一方面迷失自我;对《推》剧中的父子主题进行了阐释,父子主题是美国犹太文学中的母题,在此主题设定下,《推》剧人物形象都蕴含着犹太特色;对阿瑟·米勒下意识地忽略二战"屠犹"事件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阿瑟·米勒尽管没有直接表明主人公的犹太身份,但他的犹太意识使其在创作中隐含着犹太性,这种隐晦使得《推》剧具有了普遍象征意义,同时也是米勒在早期作品中犹太性体现的例证。  相似文献   

16.
远古神话与民族文化精神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对于远古神话的理解有利于探究民族文化间精神的渊源及发展轨迹;而对于当今民族文化精神的把握又有益于我们理解古代神话.古代希腊神话、希伯莱神话和中国神话在"神与自然、神与人、神与神"的关系上既表现出神话的某些共有特性,又表现出不同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而这种文化精神又孕育、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7.
回族是否有神话,这是民间文学研究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前学术界争论的一个问题。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一些人认为回族有神话。主要依据是,有很多神话流传于回族群众之中,且具有本民族特色;即便是从其他民族中接受过来的,也已得到了回族群众的承认。一些人却说,回族神话的一部分是阿拉伯神话和中国境内若干民族神话相融合的产物,另一部分则是体现着这种融合的文化特征的新创造的神话,回族当然有神话。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回族没有神话。他们的基本论点是:神话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期,而回族形成于元、明,随着“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因此回族没有神话。他们承认,《阿丹和好娃》的神话在回族中广泛流传,但它不是回族的神话。  相似文献   

18.
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的《狼厅》表现出新历史的文本意识。作者大胆颠覆传统历史的写作方法,通过对叙事时序、故事人物的精心选择来编织情节,通过第三人称"他"叙事视角使读者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通过神话这种非主流叙事来增强事件的神秘色彩。在《狼厅》中,文学和历史彼此渗透,想象和真实相互融合,作者用生花之笔再现了一个与传统历史记载不同的都铎王朝面貌,有助于读者拓宽看待历史的空间和维度。  相似文献   

19.
作为战后英国戏剧第二次浪潮的主要人表人,霍华德·布伦(Howard Brenton)(1942-)以其经典作品《罗马人在英国》而著称,它反映了布伦顿在经历了七十年代政治理想的幻灭之后对英国历史文化的反思。在这部作品中,布伦顿用历史学家的目光,从非传统的角度出发,重新解读历史和它的神话,将颠覆和批判和矛头直接指向了英国的民族性。在他的笔下,两千多年的英国历史不再是一个演绎文明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征服为主题的暴力史:在这一主题之下,人们所看到的不再是文明车轮的滚动,而是奴役与反抗的交替和人类梦想的无限延宕。   相似文献   

20.
神话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透过盘瓠神话的畲族叙述,可以窥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脉络与文化逻辑:盘瓠神话的出现是古代中国"大一统"思想实践的文化成果,蕴含着"华夏共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各民族在叙述盘瓠神话时形成不同的文本,既投射出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也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而神话得以延续的动力正是源于各民族对神话蕴藏的精神进行的自我解构与合理实践,这一过程实质上就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构建,最终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