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珊 《华人时刊》2006,(3):16-17
“在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出现的建筑业的铺张浪费,正在中国大张旗鼓地上演。”跑遍了欧美20多个国家的东南大学建筑学系教授郑光复说。2005年5月中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推出了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编写的《我国大型建筑工程设计发展方向》一书,辑录了多名专家就目前中国建筑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批评和反思。新一轮反思浪潮,主要集中在中国新建大型公共建筑上,指出一批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已经沦为能耗和浪费资金的黑洞。  相似文献   

2.
“量入为出”,这句中国理财古训,在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大潮中开始显得苍白寒酸,强烈的暴发户心态使一部分人不再以节俭为美,住宅建筑业一股“比学赶超”的潮流正在众人里热烈流消。中国人均收入刚过1千美元,比起人均收入过万美元甚至数万美元的发达国家,还相距甚远,但中国普通住宅的标准比发达国家还要大许多,中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至3倍。一些建筑界的专家学者认为,中国可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建筑浪费国。  相似文献   

3.
中国“两院”院士、建筑学大师吴良镛教授警告说,在西方往往只是书本、杂志或展览会上出现的畸形建筑,现在北京及其他少数特大城市真正开始盖起来了。“畸形建筑动辄多花费十亿、十几亿、几十亿,请建筑史家和建筑经济学家来研究一下,中国是不是已经成了最大的建筑浪费国家”。  相似文献   

4.
试论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求同存异”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文化差异,翻译要做到绝对等值是不可能的。但译者应竭力处理好文化差异问题,使译文最大可能地接近原文。对文化差异的处理只能采取“求同存异”、而不能采取“舍异求同”的原则。我们翻译时,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可以尽量“存异”。“存异”既有助于读者扩大文化视野,获得知识和启迪,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比较两国文化,增加对译语国文化的理解,促进文化交流,还能丰富译语国语言。  相似文献   

5.
成彪 《金陵瞭望》2005,(10):16-16
建设部有关负责人在4月底透露,我国建筑能耗惊人,建造和使用建筑直接、间接消耗的能源已经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6,7%。东南大学建筑学系教授郑光复更是表示在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出现的建筑业的铺张浪费,正在中国大张旗鼓地上演。一个大型公共建筑的境外设计师说:“他们(指政府决策者)喜欢‘一百年不落后’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两院”院士、建筑学大师吴良镰教授警告说,在西方往往只是书本、杂志或展览会上出现的畸形建筑,现在北京及其他少数特大城市真正开始盖起来了。“畸形建筑动辄多花费十亿、十几亿、几十亿,请建筑史家和建筑经济学家来研究一下,中国是不是已经成了最大的建筑浪费国家”。年逾八十的吴良镛是在2005年5月由中国工程院、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共同主办的第39场工程科技论坛发出上述警告的。他认为,中国建筑学发展至少有两个方面需要尤其注意,一方面是从构建节约型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建筑的经济、实用等问题,另一方面是从全球化背景下建设区域特色的高度,认识建筑的形态与美观问题。  相似文献   

7.
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但最终是艺术。通过分析西方建筑的艺术定位,比较“建筑”与Architecture含义的异同,指出Architecture的正确释义应是建筑艺术而非建筑工程,Architect的正确释义应是建筑艺术师而非建筑工程师,“建筑”是对Architecture的片面解读,艺术的缺失是制约中国当代建筑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文章还分析了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中重理工轻艺术的现象及其原因,分析了在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存在的艺术缺失问题以及所带来的弊端。最后提出了中国建筑回归艺术竹对策,指出中国建筑要迅速提高设计水平并在世界建筑界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必须正视并解决建筑艺术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即“一国胜利说”,斯大林捍卫了列宁这一学说,并系统发展到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因而,“一国胜利说”是列宁的功绩;“一国建成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建筑大多数基本上是绿色的,或准绿色的。在古代建筑发展史上形成了“象天法地”“建筑节俭”“因地制宜”“崇尚自然美”和“风水环境意识”等思想观念。总结、继承这份建筑文化遗产,对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七章《论对外贸易》中,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国际地域分工论,提出了著名的“比较成本”或称“比较优势”概念。斯密认为一国所输出的一定是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因而其所需的成本绝对地小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则断言每一个国家都应当专门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即用相对较少的成本就能生产出来的商品,即便其成本的绝对数值可能高于其他国家。后来陶西格把这个理论简略陈述为:“一国要出口的产品,是其在本国生产中具有最大优势和最小比较劣势的产品,而要进口的产品则是在其本国生产中具有最小优势或最大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成本理论”可用下面实例来说明:  相似文献   

11.
黎萌 《今日南国》2008,(18):64-65
“我非常喜欢这部片子,内容丰富,采访有深度,摄制组去的地方很广。”越南国家电视台6频道主任谢氏碧鸾说。“在柬埔寨也播出了,观众反应很好。”柬埔寨国家电视台副台长黑穆·松接着说。最近,一部由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6国国家电视台合拍的大型纪录片《同饮一江水》分别在6国播出,开创了中国与东盟广播电视合作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
在建筑文化全球化与多样化同步发展的今天 ,中国传统的“道”与“器”的理论 ,可能为解决建筑理论研究的窘迫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在一家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幅漫画:中国“茶姑娘”虽然面容姣好,亭亭玉立,却满脸悲戚,怯生生地躲在一边暗自垂泪,而那些身穿异服的“咖啡女士”、红茶先生”却趾高气扬,一步一步逼近中国“茶姑娘”…… “从来佳茗似佳人”,前人的一  相似文献   

14.
《金陵瞭望》2011,(16):82-82
南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1949年之前,南京的“红色活动”异常活跃,是个名符其实的“英雄之城”。除了梅园新村、雨花台这些尽人皆知的“红色建筑”.南京还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地点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红色记忆”,它们是南京宝贵的“红色遗产”。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部分“红色旧址”,回忆当年发生过的那些不平凡的故事,追忆那些了不起的人物……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民居与村落为中国建筑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的变化,土地使用性质的转变,“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大型基建项目的实施引发一系列深刻变化。由于对传统建筑核心价值认识不够,决策者无知盲从,肆意拆毁、过度与恶意开发,致使中国传统民居与村落困境重重。这些历史建筑物只有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因族制宜地进行保护,才能得以有效持恒地传承。  相似文献   

16.
壁画 ,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是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一种独立的面貌成为艺术园中的一朵花葩 ,和大型雕塑一样被称为“纪念碑”性的艺术形式。中国的壁画具有光辉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后 ,有了大型的建筑物 ,同时就有了壁画这一艺术形式。据史料记载 ,从春秋战国孔夫子观“周公辅相成王图” ,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由于壁画艺术是和历朝历代的建筑相辅相成 ,经过数千年的战乱、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等历史原因 ,较远古的壁画随着建筑烟销灰灭 ,但是从考古中发现的大量壁画残片足以证实在秦代宫廷建筑中就已经绘有大量…  相似文献   

17.
陕西周原考古队1976年在岐山县京当乡凤雏村发现一处西周大型建筑遗址,接着又在扶风县法门镇召陈村发现一处西周大型建筑基址群遗迹。这两处建筑基址的发现,引起国内外文物考古界、历史学者、古文字学者和古代建筑史学者的极大关注。后来由中国古代建筑史学者对两处西周大型建筑遗址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复原。这是建国以来陕西周原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陕西西周考古研究的最大突破,为陕西周原西周考古和西周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建筑美学还是块不是空白的空白。本文通过读邓焱教授的《建筑艺术论》,特就中国式“建筑美学”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肯定了《建筑艺术论》的基本特点、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认为《建筑艺术论》是一部“中国人写中国人的书”、“中国人弘扬中国人的文化”、“中国建筑学家论建筑艺术”的行家好书。正因为如此,《建筑艺术论》填补了古人和前人留下的中国建筑界需要和期待的“建筑美学”的空白。  相似文献   

19.
“消费主义设计”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主义设计”理论的核心原则是以设计的手段来创造“人为的废弃”.其宗旨就是“促进浪费。创造浪费”。长期以来.人们将这种设计原则看成是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推动力,但随着过度消费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问题以及人自身的异化.其弊端随之显现出来。在对“消费主义设计”的反思中,设计道德和伦理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由此形成了一种迥异于形式美学的设计价值观,特别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介入。更为设计伦理的建设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逐步形成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伟大战略构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将实行国家工业化政策”;全民族抗战爆发至解放区战场对日局部反攻前,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使中国成为工业国家;在对日全面反攻阶段,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伟大战略构想。这一伟大战略构想对新中国经济建设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