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消除意识形态的种种"偏见",为现代世界探索一种重建基础的方法,他把这种方法称为知识社会学.然而,由于他所提供的这种知识社会学具有的临时性、形式化和祛政治化的特征,造成了这种理论的初衷和结果的背道而驰即知识社会学只能以"偏见"来克服"偏见",或者以"傲慢"克服"偏见",而最终"偏见"无法被根除,从而意识形态也无法被终结.  相似文献   

2.
老子思想集中体现在"道法自然"这一命题中,其实质是"自然主义",是"无为"政治"."自然"的原理是先在的,其功用通过相对性具体性表现出来,既独立于经验又具有经验的普遍性和必然性."道法自然"指向万物"法自然",皆以"自然"为本,因此,"人法自然"内在于"道法自然"这一命题之中."无为"与"自然"具有同一性,其对立面是"人为".老子反对"人为",符合"自然无为"的逻辑,亦是"道法自然"在人类社会的落实.不是人为的强制、干预和设计,而是以"自然"为法的"无为",才是从哲学本体高度上决定人类行动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3.
刘戈  郭平梁 《河北学刊》2005,25(5):121-128
近年来,在汉代民族和亲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种"新观点",认为汉匈和亲,并"不包含婚姻的意思",汉对匈的馈赠是经济"赔偿"、"赔款",汉嫁女与匈并约为兄弟是"政治赔偿".本文以大量的史实为依据,辨明了汉匈和亲中的一系列问题,认为"新观点"的谬误在于以现代国际间的和平条约简单地比附汉匈和亲.应当从历史事实出发,还汉匈和亲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以往儒学由"内圣"到"外王"的思考做一逆转性思考,而指出从"外王"到"内圣"的一个崭新可能.作者多年来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来诠释中国传统社会,并提出批评.作者指出,原先"从‘内圣'到‘外王'"如何落入以"心性修养"为中心,而遗弃了"社会公义";相反地,从"外王"到"内圣",则不再是"大公无私",而是"公私分明",对于"心性修养"与"社会公义"始有一恰当的衡定.笔者认为这是后新儒学的崭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是建立、维护社会主义道德的有力保障;与社会主义法制辩证统一的"德治",乃是国家社会长治久安的一项根本性社会工程.故在大力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必须加强道德建设,二者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为了进一步学习、研究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重要思想,深入领会"以德治国"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深刻理解"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道德体系,该是社科界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作为学者,我见证了"学术史"从一个简单的"随想"走向拟想中的"学科"这一全过程.我说的"随想",是指我1991年6月写的那篇<学术史研究随想>,更指诸多友人发表在<学人>第一辑上的那组"学术史研究笔谈".从那以后,我和我的同仁一起,积极推动学术史的研究.当初的"随想",十五年后,竟然变成了声势浩大的"课题",甚至有了今天相当夸张的说法,叫"学科建设",这让我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7.
"Ontology"格义     
Ontology的汉译问题并非单纯的语言翻译问题,而是直接关联于西方哲学及文化传统的深层次的学理及义理问题.Ontology纯粹属于传统西方哲学的理论建构方式.从学理上看,古希腊哲学关注的主要还是系词意义上的"是"及"是论",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关注的是"有论"及"存有论",海德格尔等现代生存哲学家试图挖掘的还是"生存论",但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的.作为一种学说的Ontology,承载并通向西方超验的精神传统及其信仰关怀.存在论的论阈包含三方面一是"是"作为系词的共相普遍性及逻辑整全性,在此,"是"表达的是一种信念;二是确立起作为"是"之殊相及谓词样式的"是者"及"存在者",并由此构成一个"世界"结构;三是对"是"的状态或"存在"的状态的先验构造,这一构造旨在通向超验者的存在(出场).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中,为史补遗、发其英华的"史补"意识和为史补情、为情补史的"情补"意识,是最为突出的两大类型."史补"意识的发生,既源自对小说与史传关系的认知,复来自对小说功能的理解,同时又隐含着提高小说地位的深刻用心."情补"意识则是沿着先秦儒家"道始于情"的人道观和"情本体"论而来的.所谓"为史补情",就是对史传或民间流行的情爱故事,作敷衍增饰,以补史记之不足或遗漏.而冯梦龙<情史>的编纂和以"史"命名的目的,则在于"为情补史",并以此宣扬他的"情教观".这一"情补"的创作意识,一直延续至<红楼梦>.二者所"补",形成了经史等"大帐簿"之外的"小帐簿",丰富了中国的"史文化"和"情文化",并构成正统文化之外的"第二文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文心雕龙》有关问题的专论.在《文心雕龙》中,"气"字被频繁使用,就刘勰的创作论和鉴赏批评的主张来看,"气"在作者、读者和作品之间形成了一种绵延不断、循环往复的"气脉"式的连贯关系,所以,以"生命力"来解释"气"字或许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文心雕龙》的写作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经学文化背景,刘勰本人也有着比较明确而自觉的经学意图,这一点同样体现在"风骨"篇中."风骨"篇以"体要"为基本前提提出了"风清骨峻"的理想美学规范,使这一范畴具有了以"防文滥"为其现实指向的经学旨趣,这在当时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是务实而深刻的.文章或从"情"和"采"的关系入手,重新阐释"情采"篇,可以看出"情采"篇所谈问题的核心是"情之采",而非"情与采",真情的自我表现是一种至上的"采"即"贲象穷白"之"采".其真情是一种圣情,是承载自然之道的儒家真情."物色"篇的主旨是"心物交融",刘勰在文中关于审美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的分析,不是一般的"物感",是在强调"物感"的同时,还强调了心对物的驾驭和统摄,把"随物宛转"和"与心徘徊"视为不可偏废的同一过程.  相似文献   

10.
"虚拟现实"是奠基在辩证法之上的,它是超越物理世界的"第二现实",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一次质变.在其中,"此在"通过交互作用、沉浸性和意识具体化走向"共在",由此,开创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途径,实现了人类本质力量的历史性飞跃,成为人类迈向自由和解放的新阶梯.  相似文献   

11.
"望"之本义是"远望、眺望",为及物动词,可带宾语.元代以前,处所词语前面的"望"基本上是动词,与处所词语构成动宾结构.元代以后处所词语前的"望"部分逐渐虚化,"望+处所词"逐渐由动宾结构变为"介宾结构",成为后面动词的状语.这种变化产生的条件是一、处所词语的出现;二、连谓结构"望+处所词+动词"的出现;三、语义重心指向后面的动词."望"与"往"的介词功能在元代以后重叠,到了现代汉语中"往"取代了"望","望"的介词用法仅仅以语音形式保留在"往"的用法当中.  相似文献   

12.
早期中土佛教的一个常见主题是禅智并重,慧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寂智"论,这亦是其整体"法性"思想中的一个重要佛学观."寂以行智"是慧远寂智范畴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命题,寂与智的对应可视为实修中的禅定与观照中的了达智慧之对应.慧远的理念是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因而,"寂智"论中一个极有意义的概念是"照",照是般若智的直观之运用,它是一种整体直观或直接体认佛法的智"用";故慧远倡言"禅智之要",亦是"照寂之谓",并得出了"照不离寂,寂不离照"的结论.当禅借助般若智达到"寂"的极致境界,智"照"的功用与视域亦得到扩展,最终,"寂以行智"亦即获得佛教中了达的真实智慧之路.作为对般若种智寂(虚)而能照(观)的一种理论解说,虚寂而能"圆照",照寂相济论实际上就是慧远独特的"寂智"观的基本内涵.总体上看,慧远的"寂智论",是基于其自身学养而使佛学契合于中国人根器的一个思想中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感性活动"理论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胡塞尔现象学的观点,主张"回到事物本身",反对一切现成的、概念化的思维模式.这就为重新解读马克思"感性活动"理论提供了新契机和新方法.与胡塞尔一样,马克思的人的"感性活动"是对康德式"认识如何可能"的一种回应,只不过它是以一种隐而不显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按使用的功能,晚清以降的"演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政治宣传与社会动员,二是文化传播与学术普及.前一类声名显赫,后一类影响深远.与学界同行的思路不太一样,我更关注后一种演说,因其与现代中国学术及文章的变革生命攸关.至于与"演说"三足鼎立的现代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以及报章书局的大量涌现,使得学者们很少只是"笔耕不辍",其"口说"多少都在媒体或文集中留下了痕迹.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有两种版本,一种是资本主义现代性,一种是社会主义现代性.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个体自由",其理论旗帜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最高价值追求是"社会和谐",其理论旗帜是马克思主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预设了现代性价值由"实体之自由"发展到"关系之和谐"的历史必然性.正是这一必然性,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实践中重建社会主义现代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陈莉 《江汉论坛》2005,3(7):62-64
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接力创立了"世界历史"理论.康德以和平为价值标准,揭示"普遍历史",祈向于建立"永久和平"的"公民社会",国家是"世界公民",一律平等,理性竞争,争端由"和平联盟"依法解决.黑格尔以自由为最高价值,勾勒出少数强国对广大弱小民族的君临地位和后者的臣服状态.对落后民族的命运和出路表示出严重关切.马克思以解放全人类为最高价值,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世界历史"的本质.指明了"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道路.预示了"世界历史"条件下落后国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以及革命成功后与"世界历史"有机统一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期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儒臣"自居,却为救国在"卫道"与"开新"之间痛苦抉择:欲"卫道",必"保国";欲"保国",必"开新";而"开新",又会威胁到"卫道".张之洞在"卫道"与"开新"之间走出了一条"中体西用"之路,巧妙的融"卫道"与"开新"二者于一体.本文将简要介绍张之洞"中体西用"的产生背景和过程,并结合历史事实简要评价张之洞"中体西用"的历史进步意义与局限性,使人们对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有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女儿国"的传说与史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子今 《河北学刊》2008,28(3):61-66
传说中的"女儿国"、"女子国"在正史中也有记录。"海东""女国"和"西方""女国",以及"剑南西山羌女国"、"东女国"、剑南"女国"、南海"女人国",都被理解为保留明显母系氏族社会特征的文化存在。在"女国"之中,一种是"有女自王"的"女国",一种是"产男不举,致国中纯女无男"的"女国"。关于"女国"风习,《隋书》所谓"其俗贵妇人,轻丈夫",《旧唐书》所谓"俗重妇人而轻丈夫",以及《新唐书.西域列传上.东女》所谓"俗轻男子,女贵者咸有侍男","子从母姓","以女为君……官在外者,率男子为之;凡号令,女官自内传,男官受而行",均体现出女权的独尊。历史上的"女国"一切入浴怀孕、窥井生子以及"以蛇为夫"、"以猿为夫"、"以鬼为夫"等传说,其实源自于母系氏族时代形成的女子不交合而孕的神话,体现了世系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定的群婚时代的社会现实。《山海经》中的"女子国"、"丈夫国"以及《淮南子》中的"女子民,丈夫民"的隔离,应当与原始时期"生产上的性禁忌"有关。  相似文献   

19.
"云交往"作为虚拟世界替代现实世界中的交往行动,其本质是界面依赖.资本驱动下数字化迁徙促成社会转型,形成"被编程"的社会性,这构成了新的交往秩序.在此背景下,界面具身性其实是技术可供性的产物.本文指出,界面是一种"拟客体",它的"中立"是一种假象,"云交往"本质上是一种被控制的"连接".界面依赖是数字时代交往行为的基础,数字技术已将用户主体塑造成一种"外主体",个体不由自主地按程序行事,这导致生活世界的异化.界面空间需要一场革命以重建公共领域,重建交往理性的技术系统以保障云交往走向健康之路.  相似文献   

20.
从翻译的基本特征来看,翻译是一个具有拓扑性质的动态变形过程,而源语和译语文本则是多维的拓扑空间,因此翻译追求的不是理想化的、纷繁复杂的"对等",而是"拓扑等价",即拓扑空间在经过弹性变形后基本特征依然不变的性质.通过"拓扑等价"和"对等",尤其是"功能对等"的比较分析显示,"对等"只是一种理想,并不适合翻译实践.本文认为"拓扑等价"观念更有利于译者对翻译性质和过程的理解,并在本质上和翻译实际完全契合,因此以它采取代"对等"是较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