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结婚8年,未能生育,今年35周岁,妻子也已32周岁.我们想收养一个女婴,却又不知什么手续才是合法的,是只能收养孤儿院的孤儿,还是也可以从别人那里收养?请问法律关于这方面是怎么规定的?  相似文献   

2.
我结婚8年,未能生育,今年35周岁,妻子也已32周岁。我们想收养一个女婴,却又不知什么手续才是合法的,是只能收养孤儿院的孤儿,还是也可以从别人那里收养?请问法律关于这方面是怎么规定的?读者小江  相似文献   

3.
被遗弃的花     
有个在大学任教的朋友,汶川大地震后,她一直张罗着要收养孤儿,很真诚也很热切。我知道,她也曾是个孤儿,在福利院长大的。不过,她不像其他孤儿那样敏感脆弱,在她30多岁的生命中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美丽。  相似文献   

4.
双重文化社会化对于那些在海外出生、在美国成长的孩子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通过对 2 0世纪 90年代早期、中期收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的调查 ,揭示了收养孩子学习双重文化的活动状况以及收养家长在此方面的态度 ,并指出收养孩子在双重文化社会化活动方面的问题 ,这一研究对认识和了解近年来从中国收养的孩子们在美国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艺术治疗:培育地震孤儿同伴交往意识的新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地震孤儿团体实施以同伴交往为主题的绘画艺术治疗,通过专家评分、作品分析和深度访谈,企图了解作品中空间表现的发展如何影响该地震孤儿的同伴关系发展.结果表明:(1)地震孤儿在艺术治疗中所表现的三个空间特征与三种人际交往意识产生对应关系,即基底线表现了秩序意识、重叠表现了去自我中心意识、透明表现了开放意识;(2)艺术治疗对地震孤儿的空间表达能力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一大早,朋友小莉就在微信上向我抱怨,说自己的婆婆天天给自己的儿子吃方便面,真是让人受不了。我听了笑,那是你儿子自己老吵着要吃的啊,老人不过是遂了孩子的心愿而已。小莉抢白说,孩子要就给吗?方便面能多吃吗?我无奈,论胡搅蛮缠,大人哪能抵得过孩子?其实只要大人爱孩子的心是明朗的就行了,这世间又有哪位婆婆是十全十美的呢?想起不久前也有一位朋友向我  相似文献   

7.
地震后留下很多的孤儿,孤儿的安置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家庭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最早和最重要的社会主体,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好的安置方式是让这些孤儿回归家庭,在家庭的温暖中使孤儿身心得到较好的恢复。但家庭领养是一个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做好各方面的工作,确保孤儿能在一个较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去年,得知我的孩子被西北师大录取后,有好多朋友这样问我:“你孩子真的愿去西北读书?”一些同龄朋友还指责我“冷酷”:“干吗把孩子送到那样苍凉的地方去吃苦?难道我们这代人吃苦还不够?”我不知怎样回答,因为朋友未能理解我的心。孩子去西北,是她的选择,也是我的心愿。我并非冷酷,作为父亲,我也知道父母恩深,儿女情长,只是我爱孩子的方式不同罢了。那天,送孩子到校后,我曾独自在异乡的月色  相似文献   

9.
这次回老家,遇到一个姓包的农民,他说他的大女儿考上了成都的一所外国语大学,小儿子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理工大学。我问他;“你在教育孩子上有什么好办法呢?”他笑一笑说:“我的办法跟别人不一样,不是我教孩子,而是让孩子教我。” 他说:“我小时候家里穷,读不起书,要指望我教孩子,那只能是笑话,但如果不管他们,由着他们瞎混,我又不甘心。想来想去,想出一个办法:等他们上学读书的时候,我就开始跟着一起学。他们每天从学校回来,我都让他们把老师讲的跟我讲一遍,然后他们做作业,我也在旁边做,弄不懂的就问他们,他们弄不懂的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个怀孕的未婚女人,虽然让人难以接受,但我还是很想要这个孩子。在孩子未出世前,我想咨询几个问题:1.单位是否有权辞退一个未婚妈妈(我所在的单位是事业单位)?2.孩子户口、教育问题有解决的办法吗?3.未婚妈妈是不是可以向孩子的爸爸(虽然他拒绝当孩子的爸爸)要求抚养费? 未婚妈妈  相似文献   

11.
当地震来临的时候,我们怎样做才能真正保护好自己和家人,减少受伤害的可能?我曾进入的第一个地震后的建筑物是在1985年墨西哥地震中的一个学校。看到每个躲在课桌底下的孩子都被压扁了。其实,如果他们能挨着课桌在走道里躺下蜷缩起身体,就有生还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中国澳门与内地收养立法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回归,加速了祖国统一的进程,也为澳门与内地所事交往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为促进两地收养事业的发展和收养立法的沟通与完善,对两地收养立法进行理念上,特质上的探讨,既是调适两地收养立法冲突的需要,也是更新收养立法观念,提高收养立法效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东汉科学家张衡公元132年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地动仪,比国外测震仪的最早诞生早了1600多年.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测出的第一次地震,也即人类史上用仪器测出的第一个地震,是公元138年发生在兰州的强烈地震.在测出那次地震的次年张衡去世了,弥留之际,张衡留下两句话:"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他牵挂着兰州百姓所受地震之害.  相似文献   

14.
问:我与妻子结婚三年多,因妻子是舞蹈演员,一直没有要孩子,我已经30岁了,父母只有我这么一个儿子,非常希望我们能有一个孩子。今年1月妻子怀孕了,我十分高兴,可是妻子未经我同意就做了人工流产,并决定为了她的事业,为了保持体形,不准备要孩子了。请问作为丈夫的我有决定生孩子的权利吗?  相似文献   

15.
1.你是否有赌博、家庭暴力、第三者等过错?2.房屋价值?3.家里其他贵重物品价值?4.有几个孩子?5.当前的工资收入?……以上这些问题并非个人信息问卷内容,而是出自眼下正风行网络的一个在线服务软件——"我的离婚计算器"。只要填  相似文献   

16.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老了?否则,为什么对故园小镇的思念之情,表现得会比自己的长辈们更强烈呢?当我在一个月内准备第三次返回故园小镇时,母亲的讶异之情终于到了无法掩饰的地步:“你这孩子是不是有病啊?!“我还是那一句话:我就是想再回去看一看. ……  相似文献   

17.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老了?否则,为什么对故园小镇的思念之情,表现得会比自己的长辈们更强烈呢?当我在一个月内准备第三次返回故园小镇时,母亲的讶异之情终于到了无法掩饰的地步:“你这孩子是不是有病啊?!“我还是那一句话:我就是想再回去看一看. ……  相似文献   

18.
明明 《优雅》2013,(10)
20岁:从女孩到女人 初识Annelise时我们还是1 8岁的大一新生.人文社科学院里,大多是法国本地学生,女生居多.清楚地记得在人类学小课上,我们两个共同坐在第一排,棕里带金的头发,深邃的眼窝,棕绿色的眼睛,有着欧洲人典型的小脸.一次小组作业里,表面上酷酷又独立的Annelise和我分在了一组,几番谈天下来,才知道她深受亚洲文化影响,对生活和爱情的憧憬就像日本漫画里的小女生一样,完全没有距离感,于是她顺利成章地成为了我在法国认识的第一个闺蜜. Annelise出生在巴黎北部一个传统的中产家庭.她从小学电子琴,和妈妈学缝纫,喜欢看漫画,穿漂亮衣服,收养了一只流浪猫.有着精致五官的她从小就是男孩子们追捧的对象,恋爱史从初中就开始了."我的确是一个早熟的孩子,"她曾对我说"我十四岁时喜欢上一个比我大八岁的男人,可是我的初恋很痛苦,那时候我爱的很深很深,他让我流了很多眼泪……我们分开以后就再没有怎么联系了,没关系,那时候我还小."她说完这番话以后对我的微笑,天真又洒脱.  相似文献   

19.
一个家“当家”的大概只有一个,如笔者就是一个“当家”的。但我想:这“当家”的一成不变也容易“僵化”,何不让念中学的孩子学一学“当家”呢?于是,征得孩子他妈的同意,在每月的头一个星期天,我就“让位”给孩子来当一天家。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本遗孤称谓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各界在残留孤儿称谓上的论争,主要集中在三个核心问题上,即这些还活着的已经到人生尽头的人能否称为“孤儿”;“残留”一词的本意何在?残留孤儿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日本政府的国家责任?日本各界的争论揭示了战后日本遗孤问题的复杂性和日本政府对侵华战争的认识问题。笔者认为还是使用“战后日本遗孤”称谓为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