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美国黑人作家查尔斯·约翰逊的获奖作品《中途》通过对主人公的创伤书写来打破黑人被噤声、被表述的命运,是美国黑人创伤记忆的表征.作品质疑、反思了以二元论思想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强调东方宗教和哲学思想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并将其作为拯救个人和西方文明的一剂良药.从心理创伤这一视角出发,运用精神分析和文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该作,重点分析黑人主人公卢瑟福德所遭受的家庭和种族创伤,揭示产生这些创伤的社会历史根源及约翰逊提供的救赎之道.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重大灾害频发,对受灾群众、救灾人员乃至全社会都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冲击。大部分人能在没有专业人员帮助的情况下自愈心理创伤,但是,也有少数人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并可能长期持续。如何让受灾的人更好地、更快乐地生活下去,这是心理救援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3.
库尔特·冯内古特的小说《五号屠场》通过展现主人公毕利的时空旅行,再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荒谬。故事中人们的麻木与淡然并不是对战争的真正遗忘,而是一种逃避战争的心理。基于创伤研究的有关理论,通过分析战争创伤的表现、创伤治疗的过程以及治疗的结果,得出战争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伤害将是一场永恒的记忆,一种不可治愈的创伤。  相似文献   

4.
恐怖的本源在人对死亡的恐惧,死亡是存在与虚无的边界.因此人对自身存在的虚无经验,导致了人的恐惧感.恐怖事件导致了创伤,创伤表明恐怖攻击并未结束,它可成为反恐理由,但反恐却消除不了创伤和恐怖.恐怖主义的根源在于利益的争夺,更在于意识形态的意志力所具有的执行力,反恐就是要消除恐怖,但即使消除了恐怖活动,人的恐惧感也依然会存在.  相似文献   

5.
心理状态论     
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重要属性和特点,也是人的心理影响和支配行为的基本心理原理和机制.它往往是人的心理在产生形成和发展变化过程中各种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复杂的表现形式和类型.进一步重视和不断加强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状态性特点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学会如何更好地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保持和实现心理健康,促进个体行为的积极发展和良好学习、工作成就的取得.  相似文献   

6.
阎红 《天府新论》2007,(Z1):208-209
《宠儿》讲述的是奴隶制对黑人造成的心理创伤。作者有意识的把宠儿刻画成既像是鬼,又似乎是人,使宠儿成为跨越时空的桥梁,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宠儿的象征意义在于它使黑人祖先的灵魂和长久被掩埋的历史复活。  相似文献   

7.
严歌苓是近年来活跃在世界文坛上的一位华裔作家,她的作品在华人文学中有着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201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金陵十三钗》的细读以及对严歌苓各类创作访谈的研究,分析了作家严歌苓的移民身份、女性立场以及民族集体的创伤记忆对其创作动机、创作心理和作品人物形象设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早期叙事中的创伤体验,隐含着多重心理内涵和动机,影响和参与了他文学家身份自我认命的建构,创伤的修复和意义的确定是这一建构过程的价值坐标,同时也激发了他高亢的生命创造力。创伤体验及修复是促使文学家郭沫若达到时代巅峰的重要内在精神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贾国宝 《兰州学刊》2010,(6):179-181
文章根据"刺激—回应"的理论模式,解析张爱玲的乱世创伤的缘由,以及这一乱世创伤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具体影响与表现。认为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弥漫着郁郁苍苍的乱世之感,这种乱世之感主要来自于作家切实的战争体验所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刺激和精神创伤,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一创伤记忆的展现。具体表现在:一是两种截然迥异的文学风格即沉重与闲适;二是通过对婚姻和家的渴求的热衷,刻画市民阶层的精神惶恐。  相似文献   

10.
张天骄  高文宇 《学术探索》2012,(12):123-126
随着创伤文学在国内外的兴盛,创伤研究成为了一个新兴的文学理论研究方向。罗伯特.斯通与厄纳斯特.海明威分属两个不同时代的作家,在文学创作时针对不同方面的创伤各有所侧重。本文选取了他们各自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理。首先分析各人作品中主人公不同的创伤遭遇,继而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对比研究,展示以迷惘为标志的海明威式"战争创伤"到以恐惧为主导的斯通式"后战争创伤"的阶段演进过程。最后从已得出的结论中,一窥两位大家的创伤文学创作与个人的成长经历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挖掘出其心理状态和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7,(10):152-160
张爱玲亲历的香港战争对她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但她在散文《烬余录》中回顾往事时,却仅忆起一些不相干的事。此一矛盾现象,根据创伤理论,张爱玲在战争中的冷漠表现,是创伤规避心理所致。但规避不等于复原,创伤的"延迟性"与"反复性"注定了战后的张爱玲不断受其侵袭。为了摆脱创伤梦魇,她利用文学书写反复再现原初创伤情景,把战争创伤体验宣泄到作品中去,以此来疏导压抑情绪,以期达到克服创伤的最终目的。但遗憾的是张爱玲耽溺于"古老的记忆"和世俗,止步于虚无,最终难以完全克服创伤而获得生命的升华。  相似文献   

12.
柯佳 《家庭科技》2005,(9):34-35
全世界每40秒就有一个人自杀身亡。在中国,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身亡,有8人自杀未遂。自杀虽然是我国人口死因的第五位,但在15-34岁人群中,则占首位。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身亡,有200万人自杀未遂。150万人因家人或朋友自杀出现长期而严重的心理创伤。  相似文献   

13.
高亚亨 《中州学刊》2012,(3):204-206
心理认同类“把”字句是句式之中出现两个宾语的一种特殊的“把”字句.心理认同类“把”字句的语义特点十分明确:第一是它具有隐喻性,表示“人们把物理空间图式投射到心理空间层面的结果”;第二是说话人的主观性,说话人的主观性主要是通过说话人的视角、情感、认识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1994年的新疆克拉玛依大火,掀开了我国心理救助的帷幕。十四年来,我国遭遇了多次大的灾难,直至5.12汶川大地震。我国的危机心理干预虽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从无到有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我国危机心理干预及现状、危机后的心理创伤及“重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 Post traumatic disorder),儿童是“危机心理干预”的主要群体等问题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的心理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和谐主要表现为个体内心和谐、人事心理和谐、人际心理和谐及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适应环境、对持未来.<论语>强调心理各成分以及心理和外在行为的关系的统一协调,并认为内心和谐是君子的必备素质,内心和谐的主观条件在于修身养性,经济上的贫富对人的心理和谐有重要影响,学习是达到内心和谐的重要手段.<论语>反对巧言令色,主张少说多做,强调人的行为应与情境要求及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相一致;认为人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的相互制约以及外在行为的改善对人的内在心理有重要影响;主张质朴和文采的协调统一.孔子的处世之道可以概括为识世务、讲诚信、勤思考、多行善、把握适度、名正言顺、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及善于应变等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论个体心理—社会心理的互动与心理的社会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生活于一定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理是对人的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把握和体验。不同的个体在社会关系网中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个体心理首先是社会人的心理,是社会角色心理。通过社会交往,个体形成社会人的心理和实现个体心理的社会化。在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的互动过程中,一方面社会心理为个体心理所整合,内化为个体心理,另一方面某些个体心理为社会其他成员普遍接受,升华为社会心理,使社会心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简·爱》是一部描述人的内心生活的世界地图和经典文本。这部带有精神自白色彩的小说再现了一个孤女在寄人篱下、饱受精神苦难与折磨的成长过程中的累累伤痕。《简·爱》既是一部关于女主人公的创伤记忆的书写,同时也渗透着夏洛蒂.勃朗特本人对自身创伤经历及情感体验的再现与表白。  相似文献   

18.
葛鲁嘉 《阴山学刊》2009,22(4):83-87
对于人来说,对于人的心理来说,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环境是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是人所觉知到的,是人所理解到的,是人所创造出的。涉及到对人的心理环境的理解,就要涉及到人的生存与心理环境。社会生活与心理环境,心理生活与心理环境,心理创造与心理环境,心理成长与心理环境。对心理环境的探索是理解人的心理的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理解人的心理与人的环境关系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9.
家进 《家庭科技》2007,(1):42-42
近两年,心理资本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影响越来越大. 所谓心理资本,说的是"你是谁",也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心理素质.任何人,不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有一个心理资本,资本状况是优良还是糟糕,对工作业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一、法庭判决的社会规制力证成 (一)社会心理是法庭判决社会规制力产生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因此人在社会中生活,既通过实践影响着社会,也通过社会影响着实践.在社会关系中人们形成了一些普遍性的心理,例如"共情"心理、"趋利避害"心理,以及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在法庭判决中这些社会心理的作用共同构筑了法庭判决的社会规制力的心理基础,其中"共情"心理是法庭判决社会规制力的基本前提,"趋利避害"心理以及"刻板印象"决定了法庭判决社会规制力的具体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