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乡村振兴+体育产业+旅游”的融合模式能为乡村产业振兴融入绿色驱动因素,形成互补互促,互促互进的联动效应。为论证“体旅融合”是否对乡村振兴产生内在耦合价值,本研究构建了体育产业、旅游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和DEA-Malmquist指数模型计算我国31个省(区、市)的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对乡村振兴的投入产出效率。研究发现2015-2019年31个省(区、市):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不断变化且呈现高度融合;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对乡村振兴有显著推动作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与技术进步指数呈现先递增后下降,但在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上持续递增的趋势。据此,本研究提出创新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多元有机融合模式,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高度协调发展;加大投入乡村体育旅游的建设规模,为乡村振兴提供更便利的基础设施;提升国家对体育与旅游等产业发展的政策影响效能,构建体旅融合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农村电商是助力乡村振兴重要举措,对促进经济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新疆农村电商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构建农村电商和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和障碍因子模型探究2014~2021年新疆农村电商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关系以及障碍因子。研究发现,新疆农村电商与乡村振兴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递增趋势,两系统耦合程度一直为高水平耦合,耦合协调度在0.2112~0.6469之间,目前已进入初级协调阶段,并呈现出直线递增趋势,主要障碍因子为乡村振兴系统转变为农村电商系统。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生动力,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乡村旅游扶贫、脱贫的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延边州乡村旅游扶贫的绿色观光、休闲体验、产业协同、混合发展的四种主要模式,可以归纳出延边州因地制宜,精准识别、深入挖掘民族内涵、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创新营销模式,以及多渠道吸引资金、注重人才培养的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延边州应通过统筹旅游规划,融入乡村振兴大格局;完善机制,推动乡村经济全面振兴;加强监测,提升自身发展能力,构建长效发展机制,以此推动乡村旅游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广大乡村通过旅游+模式,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产业的经济拉动能力和产业融合能力,突破传统旅游业要素,旅游功能渗透到乡村各产业领域,催化或集成出多种适宜乡村发展的创新旅游业态,乡村公益旅游便是其中之一。乡村旅游与公益旅游相结合,是将先进、便利和适用的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以志愿和公益等方式引入乡村旅游建设,在进一步丰富乡村地区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同时,也是对我国广大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支持。文章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综合当前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开展乡村公益旅游的需求,梳理乡村公益旅游开发所面临的阻碍,探寻乡村旅游+公益的特色化、专业化的开发和经营方式,并给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村地区精神贫困问题已成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振兴乡村文化对于消解农民精神贫困和助推乡村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振兴乡村文化离不开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但重要主体是农民,因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要体现农民主体地位,更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要解决优秀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乏力、竞争力不足以及受关注度不够等现实难题,就需要在主体维度合理调动内生动力和外在激活力,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提升农民的文化发展能力;在客体维度积极消解传统与现代、经济与文化的矛盾冲突,推进乡村文化现代化;在载体维度尊重乡村与城市的差异,广泛开展农民文化活动,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6.
段学琴 《中文信息》2022,(2):263-265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摘帽,全面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向前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全面脱贫并不意味着脱贫攻坚行动结束,乡村地区的全面发展和长久振兴是后脱贫时代重点关注的工作.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后脱贫时代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基本情况和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针对当前发展乡村旅...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2010至2019年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乡村振兴指数,利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以及莫兰指数研究我国乡村发展规律。研究发现:(1)从空间演变规律来看,乡村振兴具有地域聚集性,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等东部地区乡村振兴指数呈现高-高集聚的空间正相关,而生态功能区为主的西部地区呈现低-低集聚的空间正相关;(2)从时间演变规律来看,乡村振兴水平在稳步提升,而且区域之间呈现收敛趋势,但“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并未改变。据分析,我国乡村演变规律与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地理区位相关,据此提出乡村振兴两个逻辑:乡村振兴要与区域发展战略相融合、乡村振兴要与新型城镇化相融合。  相似文献   

8.
牛艺飞 《社会科学家》2022,(9):56-60+74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农村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下,其实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内展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乡村旅游能够发挥本土地域与产业优势,优化农业结构,能有效推进乡村生态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农民福利;传承优秀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驱动力之一。但是乡村旅游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妨碍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例如土地以及其他资源的权属、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村民自治组织与乡村旅游的监督管理等。基于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实践功能,有必要在土地制度、旅游环境保护、法治化程度方面做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资源,很多民族地区以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作为振兴乡村的重要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切入点,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国内外学者对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国内外研究的触角涉及地理学、旅游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探讨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主体、利益相关者、模式解读、可持续发展等诸多路向。实际上,当前研究中对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创新路径探讨仍有提升的空间。新时代探讨民族乡村旅游路径创新与政策协同,研究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能帮助从业者发掘新的价值增长点,能推动乡村振兴更好更快发展,具有显著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文章探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策略。加强一体发展立法,统筹乡村旅游体制;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拓展乡村旅游空间;丰富产品服务业态,打造特色特有品牌;强化IP产品创造,凸显运行主体价值;完善政策体系关系,推动融合经营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明晰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相互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对2006-2015年江西婺源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系统的耦合发展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两个系统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耦合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江西婺源美丽乡村系统与乡村旅游系统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但乡村旅游系统发展水平波动幅度较美丽乡村系统更为明显;江西婺源美丽乡村系统评价值长期高于乡村旅游系统评价值,表明乡村旅游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驱动作用滞后于美丽乡村建设对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江西婺源两大系统耦合度长期处于拮抗阶段,提升与演进速度较为缓慢,耦合协调度跨入初级协调阶段,尚未演化到良性协调共振阶段。  相似文献   

11.
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建设是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算法优势,集物联网、智能管理、农业自动化等于一体的新兴赋能农业农村发展模式。数字乡村在接续乡村振兴、融合乡村产业、赋能乡村综合治理、提升乡村数据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可以说数字乡村成为赋能乡村振兴建设的引擎。当前,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建设中还会遇到技术障碍、技术差异、技术鸿沟、技术堕距等张力困境,阻碍了乡村振兴的数字化转型。针对乡村振兴数字化转型遇到的突出问题,应充分利用数字化的赋能耦合调适功能,通过健全共建主体利益联盟、建立城乡数据耦合机制、提升数字包容优化路径、建构乡村新业态最优化等措施,不断推进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数字化高质量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乡贤作为基层政府与农民群体之间的关系纽带,既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参与与监督主体,也是构建文明乡风的倡导者。新乡贤是在传统乡贤优点的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基于现代化的社会情境衍生出来的全新群体。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新乡贤作为乡村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新乡贤角色定位模糊、参与和保障机制不健全、村民对新乡贤群体认可度低等问题。文章通过调研综合分析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新乡贤的作用机理,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对策,为该群体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是解决农户生计问题的重要途径。基于可行能力和可持续生计理论,本文构建了乡村旅游视角下农户生计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以陕西省497份农户调查数据为例,运用分位数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实证研究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户旅游生计转型对生计能力的影响效应及不同组群农户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生计转型对于不同分位点农户生计能力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U型”趋势。(2)相较于未参与旅游生计转型农户,参与旅游生计转型农户生计能力显著提高,且发展能力、社交能力和经济能力均受到显著正向影响。(3)基于农户异质性视角分析可知,农户旅游生计转型后,60岁以上老年农户的生计能力提升幅度较其他年龄阶段明显;收入处于中等水平的农户,其旅游生计转型对生计能力的正向影响效应最显著;关中地区农户旅游生计转型对生计能力的影响效应最高且最显著,陕北、陕南地区均不显著。为有效提高农户生计能力,政府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参与旅游生计转型,并结合农户的异质性特征制定差异化政策和措施,切实提升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旅游开发与乡村社区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不同区域的乡村经济收入状况的分析,揭示了传统农业的运作方式已经难以改变乡村地区面貌,农业问题的解决方式在非农经济的发展,而乡村旅游开发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乡村地区的旅游经济的运作形式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其所在的旅游经济发展规模和旅游开发的影响形式有关,本文通过三个典型的案例分析,论述了乡村旅游经济的三种运作类型,以及政府、村民、村集体在乡村旅游经济运作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有近五亿乡村人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当前,我国实现了全面小康,乡村的物质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要实现乡村更高水平发展,不仅要推动乡村在经济上的振兴,也要以文化产业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文化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动力和支撑,我们应以文化产业发展为手段、以重点领域为突破、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使文化产业激发乡村动力、释放乡村活力、挖掘乡村潜力,使文化产业持续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基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对清远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阶段性特点、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清远具有良好的发展乡村旅游条件,但目前清远乡村旅游发展总体上处于景点数量快速增长但质量内涵不深的粗放型发展阶段,需充分发挥政府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引导和扶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社会全面进入更加快速便捷的微媒体时代。在微媒体时代背景下,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各种微媒体改变了乡村旅游传统的营销模式、消费模式和经营方式,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延伸拓展,为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平台和新支撑。同时,乡村旅游存在智慧化水平不高,在线化营销、社群化运营、资源整合开发不够等问题。因此,应通过创新政策支持方式,加快智慧乡村建设,搭建开放合作平台,提升旅游官网水平,加强专业人才支撑等途径有效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从而提高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乡村振兴其他任务得以完成的重要条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不足、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机制不完善、乡村治理效能不高等主要问题,迫切需要健全县乡村三级协同治理组织体系、探索创新自治法治德治有效实现形式、着力创造保障条件等,真正实现乡村治理“三治融合”,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乡村休闲旅游技术创新研究——以浙江临安白沙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的乡村休闲旅游不仅起步早而且发展快,但就其整体水平而言,尚处于发展和提升阶段,存在着诸如旅游产品单一、宏观管理欠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等问题,迫切需要对其实行技术创新。本文以白沙村为实证对象,在分析白沙村乡村休闲旅游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就乡村休闲旅游技术创新主要的三个方面(产品创新、管理与服务创新、营销创新)展开探讨并提出发展对策,以期对其他类似地区的乡村休闲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仍面临师资总量较充足但结构性匮乏、人文环境改善但教师留任意愿不强、教师教育改革力度增大但教师自身成长速度较慢等方面的问题。调查分析发现,政策要素、环境要素及价值要素是影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素,其中,政策要素直接影响环境的形成和价值的塑造,环境要素是政策的反映和价值的加总,价值要素是政策和环境共同作用在教师个体的结果。三者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稳定的系统框架,政策要素位于宏观层,对全局有重要影响;环境要素位于中观层,对落实政策和促进个体价值发展具有枢纽作用;价值要素位于微观层,个体价值的集合为环境和政策反馈成效的信号。据此,应协调宏观、中观、微观效能,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统筹做好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顶层设计,优化人文环境以满足乡村教师协同发展需求,结合教师自身发展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助力乡村振兴中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