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藏阿里札达县洛当寺新发现一件佛幡残片。文章通过与敦煌出土佛幡的尺寸、质地、制作技术、装饰和功能等各方面的比较,同时结合愿文内容得知,该幡是阿里当地人敬献的一件源自元代内地的愿文幡。该幡的发现,对于进一步研究元代一统阿里之后,阿里与内地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交融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成飞 《中国藏学》2023,(3):83-90+213-214
四川因与西藏接壤,在历代中央政府治藏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样,其相较于内地,了解西藏、认识西藏也更早、更全面。清代四川3部省志,康熙《四川总志》设“西番”目,雍正《四川通志》设“西域志”一卷,嘉庆《四川通志》设“西域志”六卷,专目专卷记载川西高原地区和相邻的西藏地区,逐渐形成了清代四川省志书写西藏和行省修藩志的特色。此与川相邻的地缘格局,清朝不断调整完善的治藏政策,四川省在边疆经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及清代从上至下对修志的重视密不可分。清代四川3部省志书写西藏及川西高原地区,经历从西番之地、四川之西域到国家一统下的西藏书写视角的发展,展现出有清以降内地人们从对“氐羌地外”之“吐蕃区域”模糊认识,到以宁静山为行政区划的初步认识,再到大一统疆域观下西藏的成熟认识,反映了清代大一统疆域观中内地时人对西藏认识变化的过程。清代四川3部省志书写西藏的资料,也从延续明代的地方性文献,逐渐发展为基于中央政府贮存的史志修纂,超越了狭隘的地域局限,展现出四川省官署从“经世致用”的地方志修纂思路转变为对标中央政府权威史志编纂思路上,对之后西藏地方志修纂产生了影响,昭示了“一统无外之盛”的大一统政治文化,是清代...  相似文献   

3.
重印《西藏碑文》序《西藏碑文》成书于清光绪年间。内录碑文十一件,辑录者佚名。感谢这位不知名的有心人,为我们保留了一批重要史料。这些碑文详细地记载了祖国各兄弟民族,特别是藏族和汉族人民以往的亲密关系,以及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维护祖国统一的史实,是研究西藏历史和民族关系史的珍贵文献。在学术界里,金石文字一向被看作重要史料。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说,它“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讲的就是金石文字对于人们了解古代文化礼制,订正史官失误的重要学术价值。我国铭文于金石的历史悠久,内容十分丰富,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钟鼎彝器创  相似文献   

4.
大译师仁钦桑布是西藏佛教后弘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根据文献记载,大译师创建有众多寺院和佛塔.为了印证文献中记载的仁钦桑布时期大量佛教建筑的创建,2007年,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再次组队,对西藏古代古格政权统治的腹心地区阿里札达县进行了考察,新发现了有可能属于11世纪仁钦桑布时期的早期佛教遗存,这对于研究西藏西部佛教后弘期初期的佛教及其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代瓷器与汉藏文化艺术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明娣 《中国藏学》2002,(3):107-116
西藏传世的明代官窑、民窑瓷器和汉、藏文献记载表明:明代内地瓷器源源不断地输入西藏和其他藏区,对改善藏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内地宫廷和民间使用的瓷器也受到藏族文化艺术的浸染,汉藏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在明代瓷器上得到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西藏可投资从一位农民企业家的“发家史”看西藏的投资环境文/唐小可藏族人民使用哈达,正如汉族人民使用鞭炮那么普遍。但说来令人难以置信,西藏200万藏族人民送往迎来和各种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哈达,一直都是内地或国外生产的。直到1995年9月,这一格局才被打破...  相似文献   

7.
尼泊尔王国位于西藏的西南。在古代,西藏人称其为拍隅或洛拍.敦煌文献吐蕃史料记载:“猴年,赞普(吐蕃国王)夏季居住在拍波(尼泊尔)。”在洛钦·汤拉的记载中:“我们在洛拍(南部尼泊尔)是胜利者”。尼泊尔称西藏为蕃。在公元695年尼泊尔所颁布的古代历史文件中,称西藏为蕃、卫斯提。当时这一文件明白无误地宣称,吐蕃占领着波和达这两个地方。  相似文献   

8.
南通西藏民族中学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精神,经江苏省教育厅和南通市人民政府批准,于1997年7月创办的一所内地西藏中学。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增设了高中班,成为华东地区唯一的一所西藏完中。几年来,学校始终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民族教育的重要意义,以为西藏未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努力创建一流内地西藏学校,力求把道德高尚、思想进步、业务过硬、具有“五个特别”精神作为高中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积极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并通过科研、专家指导、学习交流、业务进修等方式不断提升师资整体水平。同时,…  相似文献   

9.
仲云,文献记载又作种榅、众慰、重云,且有“大众慰”、“小众慰”之分。敦煌汉文遗书作众云,回鹘文书作uul,敦煌发现的于阗文遗书作Cum'uda、Cim'uda。这个部族发源于西域,后来逐渐向甘肃和青海的西部扩展,唐末宋初曾经活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历史舞台上,北宋末年消声匿迹。  相似文献   

10.
茶是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西藏民间谚语说:“加查惹!加夏惹!加锁惹!”(藏语: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对于以糌粑、酥油、牛羊肉为主食的藏族同胞来说,茶可以帮助消化,清热解腻,真是“不可一日无茶”。但是西藏过去并不产茶。藏族同胞饮用的茶,一直是靠内地供应。历史上的“茶马互市”,正是反映了这种供求关系。茶叶何时传入西藏?据史书《西藏政教史鉴·附录》记载:“……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土也。”其实,很可能早在文成公主进藏之前,藏族人民已经开始饮茶,文成公主正是为了满足藏族人民的需要,所以才带了茶叶进藏。文成公主不仅带去了茶叶,还带去了  相似文献   

11.
郭兆利 《西藏研究》2010,(3):107-113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已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初中级技术人员和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西藏职业教育相对内地发达地区来说存在很大差距。研究西藏职业教育问题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西藏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著作和论文,并作简要评价,提出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明代内地与西藏的交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明代是内地与西藏交通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明中央政府在藏族地区实行“多封众建”的政策,“封西番朵甘、乌思藏诸酋为王师官长”。并命受封的僧俗官员“领其人民,间岁朝贡”。明王朝也频繁派员出使藏地,仅“永乐,宣德数十年间,诸内监奉西使之诏无虑十次,穷探远徼,绵历岁时,为前代所罕有”。同时,明代茶马互市空前繁荣,官私茶商络绎于途.这种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等方面广泛密切的交往,促进了内地与西藏交通的发展。驿递往还旧线畅通,新线增辟;道途险阻渐有修治,交通设施日趋完备,为尔后汉藏交通进一步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从藏汉文献记载看西藏古代体育及其发展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吐蕃时期开始,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藏汉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西藏古代体育也相应地有所发展,许多藏汉文献记载了具有浓郁藏民族特色的西藏古代体育内容。西藏古代体育承袭了中国古代体育的活动内容,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碰撞与交流的见证,是中国古代体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央珍 《西藏研究》1992,(4):89-98
一、佛教传入西藏应在松赞干布时期关于佛教何时传入西藏地区,民族史学界与宗教史学界都做了不少的研究。其中,一些论著认为公元2——5世纪的五赞王时期为佛教正式传入西藏之期。其主要依据是某些藏文史书中,关于“拉妥妥日年赞时期,天降装有金塔,经书、佛象之宝箧”的记载,《西藏宗教源流考》中所说的五赞王时期的赤扎朋赞就已“创造各种器具,并演说  相似文献   

15.
本教,亦作“钵教”,“笨教”,俗称“黑教”。汉族因语言关系,称之为崩崩教。它是藏族古代盛行的一种巫教,崇拜鬼神和自然物。据《本教源流》载,“黑教开始传播于现在阿里三区之一的向雄地方,旧名古盖”。因为本教发祥于此地,故西藏人称该地为向雄本教地方。本教创始人名叫本·馨饶米伯耶馨,后人简称馨饶。本教的主神是滚杜桑布,根本大寺坐落在西藏原工布地区的觉木宗境内布曲拉康寺  相似文献   

16.
赵心愚 《中国藏学》2022,(6):59-65+214-215
《西藏纪述》是清代成书较早的西藏地方志之一,目前对其研究仍较少。是书著者张海,据其著序及书后类似跋的一段文字的简要记述,可大致了解其撰书前后的经历,并可推定此书成书时间在乾隆十四年或乾隆六年至乾隆十四年三月间。《西藏纪述》中有关西藏的记载占全书的三分之一,涉及诸多方面,并具有4个特点,使此书有关西藏的内容具有研究价值。《西藏纪述》的成书及刊印反映出在清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地区治理及西藏与内地人员往来增多、全国地方志编纂处于高潮的历史背景下西藏地方志出现了第一个发展高潮,也反映出像张海这样具有进出西藏及在西藏任职经历的官吏对西藏的关注和对有关西藏资料的重视与搜集。  相似文献   

17.
西藏"安居工程"建设:基于公共产品视觉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西藏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其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仍比较差,自我发展能力还比较弱,因此,西藏新农村建设也有别于内地其他省区,实现广大农牧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安居工程便成为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成为农村准公共产品。文章对西藏“安居工程”建设模式、实施及成效进行分析,提出了“安居工程”建设持续推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写在前面在本刊1985年4期,笔者曾发表了《西藏研究历史文献简述》一文,该文主要根据日本《世界历史事典》“中亚篇”编译而成。但其中仅收录了国内藏、汉文及国外日文等部分,而对英、德、法、意等国对西藏研究的文献并未收入。近有许多读者来信要求补充,因此,为使这部分资料完整、开阔视野,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信息沟通,作为《西藏研究历史文献简述》的续篇,特将这部分文献分:概述、吐蕃、分裂、达赖喇嘛地方政权建立后等三个时代补述于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张晓非 《中国藏学》2023,(3):73-82+213
元代西北诸王海都前后三次自西域斡端(今新疆和田)南下进扰西藏地界,分别是止贡之变、元贞元年(1295)之乱、延祐六年(1319)之乱。藏文史料仅有“止贡之变”的记载,且一些史书将“止贡之变”与元贞元年海都属下亦怜真进扰西藏混淆为一。结合汉藏史料可知,元贞元年之乱与止贡之变是海都不同时间段的两次扰藏行为,并非同一次,止贡之变结束于1290年。前两次领兵进藏平叛诸王是西平王奥鲁赤及其子铁木儿不花,第三次为镇西武靖王搠思班。元朝出兵平息西域海都对西藏的进扰,并建立乌思藏纳里速古儿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蒙古军都元帅府,巩固了在西藏地方的统治,使西藏始终处于元朝中央政府统治之下。  相似文献   

20.
再探西藏的双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曾于1987年第四期上发表了作者题为“关于西藏两语教学问题的探讨”的论文。作者根据最近十年来所获得的新材料和西藏双语教学的新情况,补充编写了此文。包含如下四个内容:(1)我之“双语教学”观;(2)西藏藏汉双语教学的历史状况;(3)西藏藏汉双语教学的现状;(4)我对西藏双语教学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