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3世纪后叶以来,随着高句丽势力的南下,原居住在乐浪郡的汉人集团已经出现向带方郡南移的态势,而4世纪前叶乐浪、带方二郡的覆亡则加剧了汉人的逃亡。残余的汉人集团于带方郡故地的黄海南道北部逐渐形成聚居区,加之此时中国北方大陆的汉人新移民也不断迁徙至此,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朝鲜半岛西北部汉人集团势力在4世纪中叶出现短暂的中兴期。  相似文献   

2.
日本佛教的本土化历程及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作为日本的外来宗教之一,于公元6世纪中叶从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在经过几个世纪的消化吸收、改革创新之后,日本佛教终于在镰仓时代成功地完成了本土化的历程,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佛教--镰仓新佛教.  相似文献   

3.
朝鲜半岛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决定了其必然要受周边大国的重要影响。19世纪下半叶扩张到太平洋沿岸的沙俄开始了与朝鲜半岛为邻的历史,从沙俄与中国、日本争夺对朝鲜的控制权和影响力到冷战时期苏联与朝鲜的结盟和对韩国的敌视,再到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与两个朝鲜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与平衡发展,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各自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之间的关系也起起伏伏,错综复杂。现在的俄罗斯在实现富民强国的目标时,在朝鲜半岛事务中也越来越起到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早在汉代,中日两国间就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两国间的文化交流过程中,移居日本群岛并被称为“归化人”的汉族人民,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到两晋时期,由于汉族人民不断进入日本群岛,中日文化交流日益广泛。本文试图从下述几个方面,对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归化人”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文化交流,汉唐时期达到了高潮,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条主要的文化线路,即北方经辽西辽东到朝鲜半岛的陆路、从山东半岛出海的海路以及南方从长江口出海的海路。这三条主要文化线路的畅通,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与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新罗建国神话传说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它反映了自远古东夷少昊时代开始直至新罗建国时期中国居民移居朝鲜半岛的历史事实 ,自新罗建国之时朝鲜半岛就已纳入了东亚汉字文化圈 ,而中国边郡乐浪、带方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弥生时代是日本的整个历史文化产生了质的变化的决定性时期,其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便是稻作文化的传入.日本学界一般认为这批稻作民来自朝鲜半岛.本文以诸多事实证明当时的朝鲜半岛不具备给日本列岛提供这批稻作民的可能性,而从航海条件、社会动因、地理意识、人种特征以及相关文化现象的地域分布特点等方面,论证了这批稻作民来之于中国的吴越地区.  相似文献   

8.
龚红林 《云梦学刊》2011,32(1):38-44
屈原作品进入朝鲜半岛后经历了两个接受的黄金时期,即李氏朝鲜时期,文人对其内容与形式的仿效、阐释或评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教育科研机构对楚辞的教学、翻译与研究。屈原忠贞、爱国精神倍受朝鲜文人推崇。屈原作品的汉宋辑注本决定了朝鲜半岛读者接受屈原精神的忠君爱国基调;而“壬辰倭乱”激发了朝鲜文人与屈原的爱国“共鸣”。中韩端午缘昭示了屈原精神的超时空永恒价值特性及屈原精神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唐朝时期,汉文化发展至顶峰,向海外传播和辐射的力度亦变得空前强大。新罗是朝鲜半岛国家中与唐朝关系最为特殊的国家,双方不仅保持着政治和经济上的密切联系,文化上的互动关系更是超越了前代以及同时代东北亚地区的其他民族和政权。新罗对以盛唐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的强烈追慕、借鉴和利用,以及在此基础上汉文化向朝鲜半岛的全面传播,不仅推动了新罗自身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朝鲜半岛,乃至于日本列岛,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历史文化认同的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林东 《河北学刊》2005,25(3):71-74
瞿林东认为,研究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统一进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考察历史上各民族的历史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发展;另一种是考察历史上人们在历史文化认同问题上的思想观念的发展;而从历史认同的传统、文化认同的传统等角度论述这种思想观念之发展尤其需要加强。许殿才对先秦到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进行了考察,指出这种认同对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产生了积极影响。李鸿宾从西晋江统的《徙戎论》的冷落命运谈到隋唐“天下一家”的格局,认为排斥文化认同的狭隘民族观念并不符合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大势。向燕南认为,从10世纪到19 世纪的中国史,无论是分裂阶段,还是统一阶段,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意识都在不断发展和加强。周文玖论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大中华的民族意识对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坚持的深层次作用,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和民族精神的胜利。张越梳理了从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共同纲领》所展示的民族认同思想的发展脉络,认为确立正确的民族观,对促进全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慕容鲜卑是中国古代北疆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立的三燕政权影响着东北历史的发展进程.辽西走廊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历史时期东北民族聚合和文化交融的重要舞台.东部鲜卑通过战争完成了内部整合,段部、宇文部汇入慕容部,同时吸纳了部分汉人、周边夫余、高句丽等民族成分,期间经历了民族间的“同化”与“异化”,最终形成了慕容鲜卑民族共同体及独具慕容鲜卑特质的三燕文化.  相似文献   

12.
谢晓东 《学术研究》2023,(6):34-42+177
从东亚视角考察朱子学可以发现一个重要事实:朱子学的中心出现了多次转移。在朱子之后至罗钦顺去世之前,朱子学的中心无疑是在中国。罗钦顺之死以及16世纪中期韩国性理学的高度繁荣标志着朱子学的中心转移到了朝鲜半岛。16世纪末叶至17世纪前期韩国的内忧外患以及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的崛起标志着朱子学的中心从朝鲜半岛转移到了日本列岛。朱子学的两次中心转移现象背后的动力是天理及其实现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作者认为“塔不烟”作为人名盛行于辽和西辽契丹人中的原因,是出于契丹人对从汉人学会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经济,从而巩固强大了地方政权一事的无比欣喜。文中简述了契丹人向汉人学会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并详述了辽和西辽朝契丹统治者如何通过政权组织力量把从中原汉人方面学来的农业生产知识、技术、经验传播到北方、东北,特别是西北新疆以及中亚地区的情况。作者对古今汉语的异同以及日语和汉语的关系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塔不烟”即“挞不也”这一契丹语新词产生和被用为“人名”的时间不早于公元九世纪晚期至十世纪初叶。其来源,可能出自古汉语“田父、田父爷”的移殖语(借词)回译,并有可能与日本语中的“田植[名]·”一词有某种关系。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历史主义语言观认为,南方地区吴、闽、客、赣、粤等方言是不同地域的北方汉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南迁所用的汉语发展而来。这种观点的基础是通过对现存方言事实与《广韵》音系的比较来构拟古今语言结构对应关系;而族群互动的文化史观则认为,南方汉语方言并非汉语,强调南方土著民族语言在这些方言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东南诸方言在上千年的历史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是北方汉人带来的“纯正”的中原汉语,南方各民族都有不同程度的融合,而在族群的融合中,每种方言都在混化、交融的过程中走过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对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日本中流意识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之后的中流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中流意识消失”说;有的学者认为日本两极分化严重,社会被分成了“胜利组”和“失败组”;还有学者认为日本已经沦为“下流社会”。在以上诸观点的基础上,从历史与现状的角度对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的中流意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一、“南北国时代论”的形成和发展 渤海国是粟末靺褐人大祚荣在被唐朝封为渤海郡王的基础上在我国东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建立的王国。新罗国是在辰韩、卞韩的基础上建立的王国,以后又占有百济全部和高句丽的部分领土,统一了朝鲜半岛南部。从7世纪末到10世纪20年代,渤海和新罗同时存在,同是唐朝的藩国,但它们无论从民族、疆域、历史传统上讲都是各自存在不相联属的两个国家,史书上从来也都是这样记载的。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佛教宗派对朝鲜半岛、日本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和产生了八大宗派,其发展达到巅峰时期.中国佛教宗派在朝鲜半岛和日本迅速地传播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佛教宗派的传播和影响不仅仅限于宗教领域,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对朝鲜半岛和日本社会中的其他社会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北、南分制,即契丹人与汉人“因俗而制”,是辽代统治的一大特色。辽对地处长城内外社会经济和政治落差较大的不同民族与地区,采取“一国两制”,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双重体系,“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①,即以奴隶制统治契丹广大畜牧业地区,以封建制统治占领的渤海幽云十六州等较为发达的汉人农业生产地区。“以国制治契丹”,既没有脱离契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没有超越时代而采用汉制即封建制,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尽量吸取先进的文化,有利于契丹的进步和强大;另一方面,“以汉制待汉人”,使具有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的地区得到…  相似文献   

19.
女真族是我国历史上古老的民族 ,1115~ 12 34年曾建立过金朝。金代女真族不断吸收汉、契丹、渤海和奚人 ,因而迅速壮大。蒙古灭金后 ,除一部分女真人留居东北故地外 ,大部分仍居于中国北方 ,在元朝“四等人制”中 ,与汉、契丹人一样 ,同属第三等级 ,统称“汉人”。他们与汉人通婚 ,习汉字 ,操汉语 ,逐渐与汉人融合。  相似文献   

20.
沈登苗先生因《新民晚报》报道日本友人在安徽歙县为王直修墓及两位大学老师出于民族义愤砸了王直墓碑事,发表了《从“王直墓”风波谈学术成果社会转化的重要性》一文①。文中说:“王直的千秋功罪自有评说。”我很赞同沈先生这一意见,并认为不仅应评说王直这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更应评说王直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时代,只有这样才能以正视听,还历史真实面目。为此,有必要弄清三个问题:(一)王直所处的时代;(二)倭寇与明王朝的海外政策;(三)王直反对明王朝的性质。一、王直所处的时代王直生活在16世纪上半叶,也就是明朝嘉靖时期。16世纪是个非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