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在2015年3月提出了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技工教育是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打上“中国制造2025”的烙印,实践“中国制造2025”。  相似文献   

2.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的制造业正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已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制造大国”。然而,世界各国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一直都很激烈,制造业的尖端核心技术、制造工艺技术我们并不占优势,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与制造强国差距更大,充其量也只是世界的加工厂,是产业链利润的未端,因此,我们远不是制造强国。  相似文献   

3.
王宝友 《职业》2023,(1):15-16
<正>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数字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化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大力培养“数字工匠”。  相似文献   

4.
张树强 《职业》2018,(10):122-122
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制造业占据主体地位,是兴国之器和立国之本。如今,我国制造业规模已跃居全世界首位,是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中国制造”需要普通劳动者来支撑,要想从制造大国逐渐转变为制造强国,更要有不断追求专业技能极致的大国工匠。一直以来,“工匠精神”都在改变着世界,专注于创造发展和提升技术的“工匠精神”是国家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源泉。  相似文献   

5.
蒋虹 《职业》2022,(19):13-15
<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强调“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企业新型学徒制”是旨在引导帮助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培养和储备的机制,以“企校双制、工学一体”为主要培养模式,是国家在职业培训领域实施的重大举措,是企业具备快速发展实力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坚固基石。一、我国学徒制的发展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6.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造就一支庞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工匠大军,对于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培育"工匠精神"迫在眉睫。"工匠精神"——集精益求精和严谨专注为一体的精神理念,是当前社会转型期重要的内在驱动力,是提高高校艺术人才的设计能力与创造性的需要。高校要以"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为基点,分析当前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积极探索和创新"工匠精神"下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张静侠 《职业》2008,(35):54-55
<正>目前我国已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制造强国。其原因就在于当前我国不仅缺乏高端的发明家、设计师,更缺乏技艺精湛的高级技能人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相似文献   

9.
王子杰  马伶伶  陈立勇 《职业》2016,(14):21-23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工作还处于规划阶段,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行业企业、中高等职业院校、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的职能和改革创新的积极性,科学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完善“服务需求、开放融合、衔接贯通”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构建技术技能强国,势在必行。本文以技师学院为依托,对推进“引厂入校”合作模式、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技工教育集团化办学、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终身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宁显海 《职业》2023,(7):18-20
<正>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普遍认为,弘扬工匠精神,使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更多人的职业追求,才能促进企业精益求精、提高质量,带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历史证明,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而要完成这些,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支撑。  相似文献   

11.
周胜利 《职业》2022,(9):22-2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职业技能竞赛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本文从国内外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现状分析、职业技能竞赛选手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技能竞赛选手的选拔、职业技能竞赛选手的培养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以期为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人才培养提供经验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绍华 《职业》2020,(12):62-63
我国正处在由工业制造大国向工业制造强国转变的新时期,对工业化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机械专业人才是工业人才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建设工业强国的必备人力资源。本文从整个工业化发展的趋势着手,针对现阶段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专业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旨在提升整体的中职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专业一体化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文化强国”战略政策的不断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已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环节。当前,国家处在一个伟大的民族复兴时期,尤其是在世纪之交的大环境下,我们必须加强自身的软性力量,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推动其发展,最终实现以工业为依托、以文化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本文立足于“文化强国”的战略视野,立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以推动“文化强国”的战略发展目标。一、“文化强国”战略的基本概述“战略”一词源自军事名词,泛指与战争整体规律有关的事物,后来逐步引入经济学和社会学,用于整体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谢华 《职业》2021,(5):16-17
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高技能人才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者,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技能主力军的作用。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支撑;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是实现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5.
骆潇 《职业》2002,(11):14-17
在今年8月31日至9月2日的沈阳“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上,我们已经能看到“中国制造”的微笑,但我们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制造”谁来制造,技术工人的短缺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已经来到了世界技能强国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隘口。 短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突破这一发展中的瓶颈?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曾教授曾应邀出席了这次沈阳制博会,并做了重要发言。  相似文献   

16.
贾玉玺  保惠 《职业时空》2008,4(5):94-94
我们今天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急剧转变的年代,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一阶段,职业技能已成为一种较为主要的生产要素。我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和“中国制造”强国大国。虽说“中国造”已经遍布全球各地,但我们不能忘记“中国造”产品有许多等同于低技术或技术含量不高产品。这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低。  相似文献   

17.
曹卫国 《职业》2017,(15):31-33
近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确定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战略决策.拟用10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45年,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稳步实施,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会进一步加快,从而对技能型人才带来重大的影响和需求.然而,技能型人才短缺,恰恰是制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以,研究技工教育如何顺应制造业升级趋势,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袁贺丽 《职业》2018,(5):70-70
技工院校承担着为本地区及国家培养企业一线技能人才的任务。随着“中国制造2025”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的实施,需要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去实现制造强国战略。技工院校作为培养一线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教师肩上的责任重大,需要一大批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高超实际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相似文献   

19.
《职业》2024,(3):36-39
<正>2023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谈话时强调,“要围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本期《职业》杂志“校长对话”栏目邀请龙岩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生分享学院在产教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李黄珍  靳静  孙祺童 《职业》2016,(25):6-7
工匠精神对任何行业都很重要,目前,我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因而对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这就需要技工院校培养更多优秀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