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国家软实力是国际关系方面一个重要的影响变量,在冷战结束之后表现得更为明显。作为"影响其他国家想要什么的能力",软实力与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等并列作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维度。以语言政策为衡量国家软实力的具体指标,通过经验数据验证汉语热的存在和孔子学院建立的客观基础,及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发现,孔子学院的发展是与经济关系和汉语热显著相关的,而与意识形态和历史关系无关。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而意识形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过程表明 :美国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并不单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 ,要用意识形态来号召西方国家团结在它的阵营中 ,但为在对抗中取得优势 ,又与意识形态不同的中国合作。冷战结束后 ,为遏制中国的崛起对美形成挑战 ,美国又举起意识形态的旗帜 ,拿“人权”大棒打压和妖魔化中国。可见 ,意识形态在美国的对华政策中不过是一件工具 ,要视各个时期国家利益的需要 ,来决定其在对外政策中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冷战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中的特殊时期,中美关系的演变与冷战转型密不可分,其中意识形态问题占重要地位.中美传统历史文化的对抗和新中国与美国社会制度的不同都使两国产生敌对情绪,而走向对立;当意识形态的差异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相抵触时,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占了上风,中美关系缓和,冷战进入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 ,意识形态因素失去了影响国际关系的支配地位 ,国家利益重新成为主导性力量。整个世界出现了一个相对和平时期 ,但霸权主义、新干涉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将成为对世界和平稳定的主要威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扩大将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主要矛盾。新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加深了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关系 ,也使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经济全球化绝不意味着国家主权被削弱 ,国家仍然保持着对内对外政策的最高权力。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历史发展总趋势 ,由于国际力量总体失衡 ,美国谋求单极霸权体系的意图更为突显  相似文献   

5.
何越 《南都学坛》2004,24(4):31-32
冷战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中的特殊时期,中美关系的演变与冷战转型密不可分,其中意识形态问题占重要地位。中关传统历史文化的对抗和新中国与美国社会制度的不同都使两国产生敌对情绪,而走向对立;当意识形态的差异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相抵触时,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占了上风,中美关系缓和,冷战进入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与西方社会党的关系经历了全面对立与个别接触、党际关系的全面展开、党际关系的挫折与全面发展三个阶段。从我党与西方社会党的关系流变中看出,由于我党作为执政党的特殊地位,发展党际关系要超越意识形态、服从于国家利益、服务于国家关系。冷战后,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转变与全球性问题的日益凸显,党际关系从政党的类型和数量急剧增加、政党的国际行为能力不断增强、政党掌控国家的对外政策三个层面加深了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国家利益,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国家全部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制约影响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行为的根本因素。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曾经指出:“我国的内外政策归根到底是由我国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地位所决定的。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者整个世界观的基础”。(《列宁全集》第27卷第339页)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8.
美国对外政策的战略性转变张运城在国际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冷战结束、世界格局转换的时期,面对90年代和20世纪的到来,大国纷纷调整其对外政策与对外战略。美国政府在冷战结束之际,为重新描绘美国版的“世界新秩序”蓝图,为继续保持其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实行了对...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战略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亚洲,对亚洲两个重要的国家—中国和日本发生了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从两国内部产生作用,进而推动着两国的关系的走向。在各国对外关系的基本依据从意识形态变为国家利益、竞争重点从制度竞争变为实力竞争、国际行为主体从国家集团变为国家单元的条件下,中日关系的发展应该确定新的格局,找到坚固的发展的基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民族情感、国际互动和亚太整体发展多角度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美苏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冷战的产生是诸多因素和条件所促成的,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和平政治与两极格局的出现、美苏国家利益相悖、意识形态的分歧成为冷战起源的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仍发挥着影响。冷战前期 ,由于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居于绝对的支配地位 ,中欧关系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和制约 ,2 0世纪 5 0— 70年代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 ;70— 80年代由于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和双方利益的需要 ,中欧建立了外交关系 ,但双方并没有把对方放在应有的高度加以重视 ,双边关系中仍然带有冷战的深深烙印。冷战结束以后 ,随着意识形态因素在国家利益中的作用淡化、经济利益的加强 ,中欧关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后冷战时期,环境问题影响到美国人民与国家的利益,因而克林顿政府决意将环境置于外交政策的主流.1997年美国国务院发布的<环境外交报告>即为标志.美国在报告中提出全球、地区和双边的合作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然而美国在<京都议定书>上的表现却令人失望,反映出美国在环保领域中所倡导的国际合作存在着不公正、无诚意和有偏见的实质,体现出国际环保舞台上的矛盾与斗争.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战略的实施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既坚持反对霸权主义 ,又强调不搞对抗 ;既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 ,又要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 ;既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我国内政 ,又努力促进人权事业的发展 ;既坚持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又适应国际形势的需要广泛建立各类“伙伴关系” ;既坚持“不当头”的方针 ,又始终代表第三世界的利益 ;既坚持“不称霸”的基本立场 ,又强调“有所作为”。这些新特点 ,体现了冷战后我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战略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务实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美国和以色列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虽然给美国带来一些收益,但是也带来一些危及国家利益的麻烦。以色列是美国的冷战助手和反恐助手,曾被认为是美国和以色列建立长期密切双边关系的基本因素,但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视角进行分析,这样的理由是缺乏足够说服力的。事实上,在美国的以色列政策形成过程中,美国犹太游说集团以及与之联系密切的以色列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纵观现行美以关系,它不仅让美国国家利益受损,也不利于以色列的长远发展。以色列的国家安全观和华盛顿的以色列政策都需要改变,两国需要尽快塑造正常的国家间关系。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外交思想中的大国伙伴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 ,国际格局进入了由单极向多极的过渡时期 ,各大国纷纷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 ,以期在变化了的国际格局中争取更多的利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第三代领导人在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础上推行了大国伙伴战略。伙伴战略的推行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外部原因是国际格局的变化 ,内部原因是国家利益的驱动。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国际社会出现国家间关系重组和利益的重构。中美日关系十分复杂,在东亚乃至世界有不同的战略利益和战略目标。美日同盟对中国形成极大的挑战。中国对外政策正在显示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朝鲜半岛是冷战的焦点地区之一。两极格局瓦解后,冷战阴影在朝鲜半岛仍然挥之不去。两极格局瓦解后的朝鲜半岛冷战现象更多地具有不对称性和不平衡性,体现了美国东北亚外交的主导性。美国继续并强化在朝鲜半岛的冷战外交是美国东北亚战略利益的需要。当代关朝关系发展体现了冷战在亚洲结束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丹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一方面它与北欧诸国有着强烈的价值认同,中立主义外交传统深厚;另一方面它又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美国和欧盟关系最密切的国家,外交蕴涵着战略考虑。长期以来,丹麦对外关系保持着平衡状态。随着冷战后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丹麦外交开始显示出主动性。“9·11”后,丹麦采取了更加积极进取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实现从平民行为体向战略行为体的转变。但与此同时,丹麦外交与安全政策面临着一些无法回避的困难和挑战,这必将大大限制其操作和实施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面临许多新出现的共同问题的挑战,这给寻求普遍的国家利益提供了契机;正是普遍的国家利益的存在,给国际合作提供了可能性;在新的形势下,各国对国内外政策进行的调整使国际合作成了现实可能性;各国应在普遍的国家利益基础上,在国际政治中进行积极的合作.  相似文献   

20.
朝鲜作为"冷战活化石",其外交政策的特殊性引人深思.朝鲜在国际上处于孤立地位,并陷于不可摆脱的安全困境,国内经济状况长期不佳,金正日更面临稳固自身政权的问题.分析国际格局、国际系统、国内政治、国内经济等诸方面因素对朝鲜外交政策的影响,结合此次朝美核危机,整理朝鲜外交政策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