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于遵守法律。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清末法制改革家沈家本说,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英国19世纪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更是指出: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  相似文献   

2.
一、法治最核心内容是对权力的制度规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实现法治,离不开国家法治、政府法治与社会法治的共同推进与一体建设。其中社会法治的建设,就成为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而社会法治的重心与重点之一,就是要培育全民法治观念。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  相似文献   

3.
法律信仰的建构,民众的守法精神固然是根本,但只有对法的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产生了双重认同,对“法律人”有了内心的信任,守法才可能真正内化为主体心中稳定的精神内蕴。因此,法律信仰的精神内蕴是以法学家的批判精神和法律职业者的法治精神为其前提基础和内在动因,以守法精神为其完美展现的统一,而在中国法律信仰的建构道路上,并非是民众,而是法学家和法律职业者应当担负起特殊而艰巨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法律的无条件遵守需要法律具备相应的精神和社会必须给予的教育,这两点缺一不可。法律并不是具备了所谓的“法律”名称就需要得到遵守。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法律的遵守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法制社会的建设也只能是一句空话。现代法律需要社会成员无条件地遵守,也只有在遵守法律之中,社会成员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惟有两者的互动,才有法制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论法治进程中的守法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社会的显著标志就是法律在社会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以及人们对法律普遍的遵守和服从。必须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和至上性,充分发挥法律对合法权益的保障作用,从而使人们形成那种发自内心对法律的信仰和崇敬,并把法律内化为自身行为的准则,形成守法的氛围。自觉自愿的守法符合法治社会的根本要求,法治社会中理想的守法状态就是在政府守法的榜样之下,民众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  相似文献   

6.
十八届四中全会为适应当代变革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与部署,并对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动力和保障。然而,法治建设是个涉及面很广、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飞速发展所引发的网络公民文化建设问题则日渐突出。笔者认为,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一环,网络公民文化建设所蕴含的公民品格与守法精神需要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7.
论守法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守法是一种法定的义务和道德要求。表现为遵守法律的行为,而从内在的角度看,守法更重要的表现为一种守法的精神。在现代法治社会,守法道德既表现为对法定义务的恪守,又同时是对自己合法权利的积极主张。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律至上,所有的社会主体都要遵守法律,按照既定的法律框架,展开自己的行为,拥有权利,履行义务。依据法律经济分析理论,守法主体是经济理性人,追求一定的利益;守法是一种富有经济性的法律行为,有其内在的经济机制、经济形式,存在着一系列守法成本,从而导致追求不同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公民守法道德作为实现法律的德性保证,其对法治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在向度上,公民守法道德表现为强制守法、自觉守法和信仰法律三个层面.就实现条件而言,公民守法道德的养成离不开公民意识和保障机制的确立,也需要政府切实有效地履行自身应尽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关于全民普法的重要论述是引领中国新时代普法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新时代全面开展普法工作、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和建设法治中国而提出的科学理论.习近平关于全民普法的重要论述涵盖了普法与全民法治宣传教育、普法与提高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普法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普法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习近平关于全民普法重要论述的时代意义在于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中国化开辟了新境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擘画了新蓝图,为当代世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贡献了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1.
对守法的固化认知影响着守法的实效,因此将主体性引入守法中,重新解读现代社会守法的含义,更正以往对守法的误解,从而认识到主体性是守法支撑力量,非主体性尤其是法律强制性不是守法的动力所在。在现代社会,主体性才是破解当前全民守法困境的钥匙。  相似文献   

12.
公民道德建设要靠法律,守法是公民基本规范.通过分析"法治-守法"公民道德建设新模式及其理论和实践依据,指出以"法治-守法"为依托的公民道德建设不仅具有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模式而且获得了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公民自由守法精神、利导式激励机制等丰富内涵."法治-守法"与公民道德建设,殊途同归,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3.
公民道德建设要靠法律 ,守法是公民基本规范。通过分析“法治—守法”公民道德建设新模式及其理论和实践依据 ,指出以“法治—守法”为依托的公民道德建设不仅具有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模式而且获得了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公民自由守法精神、利导式激励机制等丰富内涵。“法治—守法”与公民道德建设 ,殊途同归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4.
公正问题历来为伦理学家所关注,亚里士多德作为伦理学学科的创立者,他的关于公正是什么以及如何建立的"中道"特征的公正思想十分丰富。他把公正同守法和平等联系起来,并指出建立公正必须有公正意识的公民,完善的政体,依法治"邦"。他的这些论述对我国当前的制度伦理建设带来了启示,即必须以公正为核心。  相似文献   

15.
法与正义有着紧密的联系,正义可以做不同的分类,其中形式正义是一种重要类型.我国选择了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的方式,而法的形式正义是法治的首要标准和重要内容,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优先选择形式正义而牺牲实质正义.守法是法治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论法律制度的有效性与公民守法意识的内在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国家法律制度创建时,就意味着法律制度自身所内蕴的法权要求、追求的价值目标以及为社会主体设定的行为模式等应该转变为社会现实,而且也只有当这些应然要求转变为社会现实,法律制度才能是有效的。法律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该国家公民的守法状况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因为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离不开公民对法律的自觉遵守,而公民对法律的自觉遵守又是以公民的守法意识为主观心理基础。由此可见,公民的普遍守法既是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的表现,也是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培养公民的自觉守法意识,以形成公民对法律的的普遍信仰和自觉遵守。  相似文献   

17.
守法不能简单地从依据上理解为对法律的遵守 ,而应当从行为上理解守法的多层次含义 ,以对守法行为的评价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为了厘清公民的守法意识和法治建设的相互关系,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孔子与苏格拉底这两位东西方圣贤对于法律的不同心境,透过“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对法律截然不同的心境,进而分析中西法律文化的精神差异和起源差异以及守法精神的培养与法治社会的构建之间的内在契合与联系。分析认为,守法乃是法治的精神要素,法律只有被信仰才是有效的;同时公民内心对法律的认同是其接受法律、践履法律的内因,而将法律认同与法制环境的有机结合,才能使社会主体的守法由可能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9.
法治秩序持续再生产何以可能?从伦理精神维度反思,宪法法律制度未必能使法治秩序持续再生产,除非它伴生一种伦理文化传统,此种伦理文化传统有牢固的宪法法治信念,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具有普遍承认、契约法治与公共政治参与的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20.
正义具有不同的边界和层次;全球正义作为全球伦理的基石构成了正义的最高层次。全球正义的可能性存在于全球化过程价值选择和经济全球化、人类生存现状的全球化。全球正义作为一种高阶伦理、超国家伦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国家正义,是一种"以人为关注中心"的正义,其价值取向是世界主义的。全球正义要实现战争正义、分配正义和环境正义。全球正义的实现要坚持相对主权原则、普遍人权原则和全球责任原则,需要构建一种融合东西方政治智慧的世界制度、"世界政府",并充分发挥各种组织在推动全球正义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