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联文化研究勃兴于六十年代中期。对社会主义社会来说,探讨文化理论有着头等重要的意义,因为文化程度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培育新人即社会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最高使命。正如苏联《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文章所指出的,文化问题,总是“永恒的”哲学问题,它成为二十世纪最有生气的问题之一,“成为现代哲学研究的中心”。二十多年来,苏联学术界就文化的定义,文化的本质,文化与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的关系,文化的要素、结构、功能及文化理论的系统方法,历史一文化类型学和文化发  相似文献   

2.
作者在台刊《哲学与文化》第28卷第5期上发表文章指出:(1)文化哲学的兴起和发展是近两个世纪之事,这两个世纪对文化问题的关怀,约由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各占一个世纪。19世纪看重历史哲学,20世纪关心社会哲学。(2)历史哲学探讨文化“纵”的发展,社会哲学专注文化“横”截面的内涵。“纵”的历史哲学不但检讨过去的人类文化现象,还要设法由过去经现在直透未来;“横”的社会哲学不但要透视文化现象,还要认清文化本质,以“预测”未来走向。(3)汤恩比(A.J.Toynbee)的《历史研究》和斯宾格勒(O.Spengler)的《本…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学术界未深入讨论,对于这个核心的特点,人们分歧甚大。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初步探讨。依笔者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哲学。这是因为: 第一,从哲学的价值和功能来看,“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哲学,都是该时代、该民族的思想家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思维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而形成的特定的概念、范畴和思想体系。“人民最精致、最珍贵的和看不见的精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一些文化学人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剖析,将中国哲学称为“君子哲学”,西方哲学称为“小人哲学”。以“君子哲学”为基点,中国传统政治走的是“人治”之路,以“小人哲学”为基点,西方传统政治走的是“法治”之路。这是中西方传统政治最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意识是:“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深刻揭示了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社会意识的基本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关系的学说。  相似文献   

6.
青年卢卡奇批判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科学主义的实证论式的解释模式,形成了以“总体性辩证法”和“实践”为基础,以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和意识批判为核心内容,以捍卫人的价值和自由为基本价值趣旨的文化哲学。青年卢卡奇的文化哲学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原则,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近二十年来,“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在西方知识界可谓最时髦的用语之一。有所谓后现代艺术、后现代文学、后现代文化、后现代社会、后现代政治、后现代管理、后现代科学、后现代电视,甚至还有所谓后现代爱情等等。同样,在西方哲学界也出现了“后现代哲学”。那么,何谓后现代哲学呢?它与传统现代哲学有什么区别?这些即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实践的新发展。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符合社会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9.
石中元 《21世纪》2001,(4):23-25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天人合一”强调的是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息息相通、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管理现代社会,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走出生态危机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的概念。走进21世纪的人类,并没有解除人生、社会与自然的困境,各种矛盾交相错织,问题与困惑似乎越来越多一一这更凸现了“天人合一”的现实意义。“天人合一”的学说可以为人类社会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提供一种卓越的指导思想。 几千年来,对“天人合一”有各…  相似文献   

10.
“白色黑人”理论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诺曼·梅勒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从其理论产生的哲学基础、社会思想基础、宗教思想渊源、理论内涵等方面解读梅勒的“白色黑人”理论的丰富内涵,是把握梅勒创作和认识美国当代文化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1.
哲学与文化     
本文是对美国布拉米尔得(Theodore Brameld)的“文化前景中的各派教育哲学”一书的评论。原文共分三部分,我们略去了第一部分评论布拉米尔得对各派哲学的分析,而摘译了讨论哲学与文化的关系后两个部分;同时也摘译了布拉米尔得的答辩。两篇文章表面上虽然争吵得很热闹,其实际的争执点好象就在“改造”这个名词的理解上:布拉米尔得认为美国当前存在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危机,从而要求进行教育的“改造”;这个“改造”当然一点并不意味着“革命”。但是保守的奈勒却连“危机”、“改造”这种字眼也害怕,一味要粉饰太平,并露骨地主张维持现状。什么“哲学与文化”或者“文化与哲学”的关系实在都只是表面文章而已。  相似文献   

12.
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哲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哲学在20世纪80、90年代成为中国哲学界最有影响的研究领域之一。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与20世纪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危机密切相关,而在中国则是社会转型的深刻的文化显现。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主要是在发展哲学、交往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儒学、后现代主义、价值学、人学等研究领域中展开的,而自觉的文化哲学研究的主要论题在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两个基本层面上展开,涵盖了文化的界定、文化的结构层次、文化的功能、文化哲学的对象、文化哲学的主题、文化哲学的建构原则、传统文化模式批判、主导性文化精神的冲突、文化转型、新文化精神的重建等众多问题。文化哲学在21世纪将成为最有影响的哲学范式或哲学形态,要推动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走向深化,就应当在建构中国现代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精神和转换文化哲学研究范式两个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3.
实践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生成的“开山斧”,“实践──社会─—人”之间的内在的辩证关系是这一文化哲学的理论根基和理论特质。从“实践的批判”入手,探求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来龙去脉,所涉及的是:“人的感性活动”和人的“感性世界”;“人就是人的世界”和人与人的世界的关系;人的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中国社会为一身份社会、伦理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从当代法律解释学这一视域出发,结合传统中国社会之特质,传统中国具备不同于西法意义的“礼法”文化当属自然。传统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一多相融”本体论哲学决定了传统中国法文化是“礼法”同体法文化。  相似文献   

15.
第十七届世界哲学会议将于今年八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七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会议主题是“哲学和文化”。讨论的主要内容有:文化思想的哲学规定性;文化与社会准则:历史观点;当代世界中的个人与文化;哲学与文化;展望未来等。第十七届世界哲学会议将举行四次全体大  相似文献   

16.
当前俄罗斯哲学研究的12个热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联邦国家教育标准》对有关各个学科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其中“哲学部分”指明了这样一些热点内容。 1.哲学的对象以及在社会中的作用。 哲学的萌芽和哲学发展的社会文化前提。神话、宗教、哲学。神话意识的特性。宗教意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指出:“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为发达。”西方哲学家黑格尔也曾惊叹道:“中国历史作家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为任何民族所不及。”从文化历史溯源,中国史学不仅是古代学术文化领域中的“显学”,而且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之最深渊薮。如果说在古代社会,西方世界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哲学和宗教文化,那么中国精神文化的最大载体则是史学文化。因此这是东西方精神文化的巨大差异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是位饱受传统文化价值观儒化 ,而又受西方文化洗礼的一代国学大师 ,身处近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变时期 ,从文化价值层面着手 ,由对康德、叔本华哲学的信奉到以实证科学的精神对其责难 ,孜孜以求既“可爱”又“可信”的“真理” ,希望困扰他的“人生之问题”得到解答。然而事与愿违 ,哲学使他陷入两难的困境中 ,不得不放弃哲学研究 ,走向文学寻觅  相似文献   

19.
“美学”就定义而言,是针对“美”、“艺术”、“审美经验”这三者所进行哲学探究的一门学科。“文化”又分为几个侧面,包括“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具体反映人们一定的生活方式。就服装而言,采用什么材料,通过何种方式加工而成,是与服装相关的物质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产生的 ,它的精神实质和具体内容 ,都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分别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和“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原理的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