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邦华(1902-1983)是我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新中国首批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浙江大学校史上的杰出师长。他从1939年起担任浙大农学院院长13年,在浙大校史上写下辉煌的篇章。然而,蔡邦华在杭州解放初期曾担任浙江大学临时校务会主任委员这一段历史却鲜为研究者所关注,本文将就此进行初步考述。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期间,国立浙江大学被迫西迁,马一浮应浙大校长竺可桢之请为浙江大学师生开设国学讲座,为浙大创制校歌,这段历史成为浙大校史上光辉的一页。但相关文献和档案却显示,马一浮与浙江大学的交往充满各种误会与纠结,浙大险些因此错过这位“士林宗仰”的国学大师;而走过国立浙大的马一浮亦在他唯一任教的大学里,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学生摒弃实用主义的现代工业观,回归对文化根本的关注,尽管讲学效果与其预想相距甚远。马一浮在浙大讲学并传道,结集而成的《宜山泰和会语》是马一浮一生讲阐六艺国学最集中的部分,由此完成了更为高迈、通贯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人格的构建,并以一场场思想与精神的盛宴,寄予浙大很深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解放前,浙大学生爱国民主运动连绵不绝,具有丰富的爱国民主传统,以东南民主堡垒享誉史册。其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从求是书院到五四运动、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从抗日战争到浙大西迁、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钱永红、吴大信、高亮之等《浙江大学学生运动史研究》,2011年6月,浙江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在近现代中国革命史  相似文献   

4.
2016年6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在浙江期间,专程到《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进行了调研。李司长在调研中充分肯定了《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近年来的办刊业绩,尤其在期刊精品化、数字化和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所做的探索,希望浙大社科学报能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5.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坚持办学和保存文脉,竺可桢校长率领全校师生进行艰苦卓绝的“文军长征”和西迁办学.这是浙大历史上的一个特殊办学时期,师生筚路蓝缕,培养人才,创新科研,服务社会,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创造了“东方剑桥”的奇迹.本文以张侠魂、徐瑞云、姚文琴为考察对象,探讨当时浙大女性对浙大发展的重要影响.在浙大历史上,有一位特殊女性将永远教人们追念,她就是竺可桢校长夫人张侠魂.张侠魂是近代妇女活动家张默君的胞妹,也是“中国第一个乘飞机上天的女性”(郝巨恒《神州第一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09页),自幼习武,素有大志,曾豪言“吾技成,将尽除国贼也”(国立浙江大学《竺夫人纪念册》第3页,浙江大学档案馆,档案编号:ZD-2010-ZL12-15).  相似文献   

6.
竺可桢在主持浙江大学期间,坚持大学要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领导人才,教授是大学的灵魂,大学最大的目标是蕲求真理等办学理念;他立“求是”为浙大校训,实施通才教育,以非凡的能力潜心经营浙大,把浙大由一所地方性大学建设成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获得“东方剑桥”的美誉。其大学理念对于当下中国大学坚守大学理想,重建大学精神,进行教育改革,仍具有不可多得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1947年10月26日,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1944级学生于子三在校外被国民党中统特务秘捕,三天后惨遭杀害。于子三牺牲后,浙大学生发起了反迫害、争自由的于子三运动,先后得到杭州、北平、天津、昆明、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大学校史研究蓬勃兴起,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普遍设有校史研究机构或组织,着力推进校史研究工作,打造各具特色的大学文化.浙江大学于2009年底正式成立校史研究会,由党委书记张曦担任会长,党委副书记王玉芝和副校长罗卫东担任副会长,同时专门设置校史研究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并聘请了一批特聘研究员专门从事浙江大学校史研究.这些工作的开展,对浙江大学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弘扬浙大求是精神、传承浙大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2009年7月13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收到波兰<哥白尼索引>(IC)的通知,经过评审,<浙江大学学报(人言语社会科学版)>已被IC列为来源期刊,并自2009年第1期开始作为收录刊源,这标志着浙大社科学报在期刊"面向世界"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于1937年8月14日首次轰炸杭州.此后,整个杭城便笼罩在战争的紧张氛围之中.浙江大学是迁离杭州还是原地不动?这是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抉择.作为当时浙大校长的竺可桢必须综合校内各方意见,作出一个正确决断.  相似文献   

11.
“浙江大学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于今年5月召开 在浙江大学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人文学院暨历史系于2001年5月27日至5月31日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成功地举办了“浙江大学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规模适宜,强调实效,与会代表包括中国大陆各学术机构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学者、台湾省学者以及美国、日本的代表,共计三十余人。 历史地理学是浙江大学最先发展的几个优势学科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求是书院开设的历史学和地理学课程,而在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张其昀任史地系主任(后又任人文学院院…  相似文献   

12.
张其昀是竺可桢在东南大学地学系培养出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在学术思想上深受竺可桢的影响,师生之间情谊深厚. 1935年,浙江大学师生强烈要求驱逐校长郭任远,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迫于压力,最后选定竺可桢出任浙大校长.而竺可桢最终同意出任浙大校长,陈布雷、张其昀等人的游说功不可没.时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的竺可桢倾心于学术研究,无心政治,自认"不善伺候部长,委员长等,且亦不屑为之"(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6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未注明者皆出自此文献),对出任浙大校长一职不为所动.任教于当时中央大学的张其昀知悉后,竭力劝说竺可桢执掌浙大并协助解决相关事宜.  相似文献   

13.
“求是”是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的院名 ,也是竺可桢校长 1 93 6年到校后制定的校训。这种源远流长的“求是”精神 ,伴随着学校成长壮大的历程而愈益发扬光大 ,已成为今天推动浙江大学探求真理、改革创新、忘我奋斗的一种精神力量。竺可桢校长到浙江大学任职后不久 ,在一次讲话时曾这样说 :“浙大的精神可以以‘诚’、‘勤’两字表示。”“学生不浮夸 ,做事很勤恳 ,在社会上的声誉亦很好。”为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校风 ,竺可桢于 1 93 8年在广西宣山定“求是”为校训。“求是”在当时的解释取的是王阳明所谓“君子之学 ,惟求其是”之意…  相似文献   

14.
赵诚 《中华魂》2012,(16):38-40
1937年,黄万里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一个月内,先后有浙江大学、北洋大学、东北大学三所高校请他去教书。浙大校长竺可桢先生还亲自登门并宴请,邀他出任水利系主任。但黄万里志在治河,他感到自己实际经验不足,想先当一个水利工程师,做点实际工作,到学校教书和谋官均非他的志趣所在。他去了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担任技正,长期在外从事测量和设计施工。  相似文献   

15.
张朝富 《小康生活》2001,(10):22-23
1999年,我了解到浙江大学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取得野生石蛙人工驯繁技术的成功。于是,我同村支部书记三赴省城杭州,寻求帮助。浙大专家也两次来到我们村,帮助建起了石蛙繁育养殖基地。去年春季,石蛙开始产卵,到目前为止,14个共200  相似文献   

16.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陈立副教授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该书系王承绪教授主持的浙大人文社科"强所"项目"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的成果之一。全书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越南高等教育与法国殖民",重在揭示越南现代高等教育的源头;二是"越南高等教育与越南革命",探讨在民族民主革命张力之下越南高等教育的变革;三是"越南高等教育与越南社会主义建设",分析全国统一之后越南高等教育的  相似文献   

17.
张其昀(1901~1985)是我国著名的史地学家、教育家。1936年至1949年,他协助竺可桢办学,创设浙江大学史地学系,并任该系系主任。十三年中,在他的辛勤努力下,浙江大学史地系发展成为一个包括四个单位、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成果丰硕的系科。浙江大学史...  相似文献   

18.
正1943年,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大儿子竺津从浙大附中毕业,报考浙大史地系,总分只差5分没有达到录取标准。负责史地系招生的教授是竺可桢的学生,这位教授准备瞒着竺可桢将竺津录取。而竺可桢在最后审定录取名单时,发现了这一问题,严厉地批评了这位教授,  相似文献   

19.
我校前身之一是原浙江大学文学院.原浙江大学曾于1947、1948年编辑出版了《浙江学报》.这是一份发表人文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刊物,由原浙大教授张其购任编委会主席,夏承焘、王焕镳、陈乐素等教授任编委.这份学报为季刊,先后出版了第一、二两卷,每卷各两期.第一卷第一期为“瑞安孙仲容(诒让)先生百岁纪念专号”.四期学报内刊有我校已故夏承焘、任铭善、严群教授,和现仍任教的蒋礼鸿、徐规教授,以及曾在我校任教的陈乐素、钱南扬教授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由浙江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当代中国话语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4月22日至24日在浙江大学举行。会议吸引了海内外八十余所大学的百余位著名专家、学者参会。本届会议主题除常规的理论及方法创新研究之外,主要包括:中国性别话语、中国外贸纠纷话语、中国民族文学话语、中国人权发展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