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以赫哲族为例,论述了渔猎民族文化征集的特点,范围和内涵.  相似文献   

4.
人类同所有动物一样,一直面临着适应环境的问题,这个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赫哲族在远古时为了适应极为严酷的自然地理环境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经济文化类型——渔猎文化。这种经济文化类型建立起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达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研究馆员张敏杰女士新著,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于2008年12月出版的<渔家天锦--赫哲族鱼皮文化研究>,内容新颖,方法独到,资料翔实,图文并茂.从内容看,展示了很多鲜为人知的鱼皮服饰、纹饰、器物、建材、制作技艺等,并对其历史沿革、民俗内涵、审美意义、艺术价值等作了充分的论证.从研究方法看,采用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实地考察参与,并利用阿伊努、那乃人的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提出了"鱼皮包绣"、"鱼皮传统猎装"等新见.本书配发了408幅珍贵图片,多数为首次问世,图文并茂,是我国第一部研究鱼皮文化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6.
赫哲族作为中国东北三江流域的古老民族,其造物的形制、选材、工艺及思想等既表现出鲜明的地域与渔猎经济特征的一面,也呈现出原始的宗教信仰与民俗礼仪土著性的一面.她的造物始终印存着渔猎文明的痕迹,同时也时刻观照着渔猎人的思想与情感;如果说赫哲民居是人类与自然界互动呼应的一种巧妙创物与创生行为,那么它所诠释的不仅仅是人类造物初衷之物以致用及以用为美,更主要的是它还生动地描述了赫哲族别样的地域特征、民情风俗、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及审美趣味等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7.
"乌日贡"大会是以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为背景,以表现古今赫哲人生产生活为主题,集民族民间文化体育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节日.在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逐渐成为濒危文化遗产之际,"乌日贡"大会无疑承载着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任.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对<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研究>一书的内容及其特点等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分析赫哲族现实社会与文化处境入手 ,剖析了制约赫哲族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 ,提出了赫哲族发展战略的基本方案  相似文献   

13.
赫哲族曾经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但是当前赫哲族的文化传承已经危如累卵,保护迫在眉睫.文化生态视角下的赫哲族非遗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本文讨论了赫哲族文化的现状和保护意义及保护方法,希望籍此引起更广泛的注意,使这个古老、优秀、命运多舛的民族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焕发更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多年以来,以街津口赫哲族中心校为代表的赫哲族学校,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为赫哲族文化与技艺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伴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却受到冲击,赫哲族作为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新形势下赫哲族文化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发展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赫哲族“伊玛堪”作为古老的说唱艺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用它生动的语言和演唱形式征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赫哲人,成为赫哲族人民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伊玛堪”包容了赫哲族的历史、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所有的精神和物质文化,堪称赫哲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既是研究赫哲族历史、文化、经济、习俗的宝贵材料,又是该民族在记忆里牢固保留的尽可能多的思想文化记录.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方志研究的一部力作──《黑龙江方志考稿》述评王欣方志以其涵盖某一特定地域、由古通今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内容,且大多由当地撰者将其当时所闻所见,载志详尽,既可详正史之记,又可补其阈遗,故历来为史家所重,并日益引起各方面研究者的注意。随着社会...  相似文献   

17.
口头叙事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布洛陀>因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个性和民间原生特质而成为民间叙事的范本,对它的研究,对于民族民间叙事文本的转译、民族文化认同以及民间口头文化遗存的挖掘、保护与研究,均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京旗文化是由清代回屯京旗在黑龙江地区长期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形成、由黑龙江满族人世代相承,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而遗存指的是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和文物.黑龙江京旗文化遗存是黑龙江本土珍贵的历史文化宝藏.在重视历史文化的新时期,为有效保护和开发黑龙江京旗文化遗存,应当根据其特有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制定科学的决策.  相似文献   

19.
20.
从问题的角度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为研究视角肯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价值,梳理了现代化进程中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出现的问题,从政府保护与社会保护结合、生产性保护与整体性保护相结合、赫哲族非遗传承人监管、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和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化保护传承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与地域特色的非遗保护道路,形成一套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体系,能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