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买菜的艺术     
每个家庭过日子,都必须学点买菜的艺术,如果你会买菜,花较少的钱,可以买到较多的而且十分新鲜的菜;反之,多花了钱不算,说不定买来的却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下面介绍几种菜的选购方法,供您参考。  相似文献   

2.
有位富翁想给在城里当差的儿子送去2万元钱,他把此事托付给邻居家的孩子阿里。在当时,2万元可以买到100匹马和200只绵羊。出发前,阿里小心翼翼地将钱绑在腰间。  相似文献   

3.
论唐代物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东升 《文史哲》2002,(5):134-138
虚估是以虚钱估物价 ,最初因乾元二年 (75 9)虚钱的初次产生而出现 ,又因宝应元年 (76 1)虚钱的消亡而不复存在 ;省估也是一种虚估 ,但它不是因虚钱而产生 ,而是由省估产生虚钱 ;省估因两税法实行后农民负担加重而在建中二年 (781)至贞元二年 (786 )间产生 ,因是各地征收虚估物的标准物价 ,也称中估 ,但不能称“省中估” ,现有文献中无此说法。省估虽然在减轻百姓负担方面的作用很有限 ,但因方便统治者做到“量出为入”而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4.
一、什么是工资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工资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东西”。这种“东西”很实在,因为有它就有购买力,许多人就靠它养家糊口,靠它买这买那。为挣工资,人们不得不象闹钟的发条一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上班、劳作。为挣更高的工资,有些人宁愿离乡别井,远走他方。工资虽然实在,甚至可以量化,但要说清楚它究竟是什么“东西”还是不容易。你可能天天跟工资发生关系,要是你认为,工资“不就是工作挣来的钱”,那么,只能说你对工资的认识和理解还是肤浅和局限的。工资是钱又不是钱,因为它的本质不是货币关系;工资不是钱又是钱,因为越到近代它越是大量地借助于货币形态。当今世界,说到工资,通常都是指一定数量的货币。货币已经成为工资的一种实现形式或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5.
陈明光  毛蕾 《文史哲》2022,(3):124-142+167-168
对宋代头子钱的来源和财政性质,历来解说以及《辞源》《辞海》词条均存在若干误解。头子钱的名称始见于宋初,而非“唐宋时”。宋代头子钱就其财政经济内涵而言,分别来源于五代的仓场加耗、唐朝后期的“公私给与”除陌钱以及后汉的“省陌”,不能只说源自唐朝的除陌钱。宋代名目众多的头子钱可以归结为“公家给纳”类头子钱,即都是在财政经费的收、支过程中加收或者减支的货币所得。不同于唐朝的除陌法,宋代头子钱的征收类型和征收对象逐步增加,征收比例不一。特别在南宋,其重点征收对象是地方财政的所有收支,征收比例不断提高。宋代头子钱的财政性质应根据其征收环节区分为两种,一是对一部分财政收入的法定正额的附加征收,属于财政增收行为,其中有一些具有附加税性质;二是对财政经费调拨或支出的减付,属于财政节支行为。  相似文献   

6.
王小蕊 《家庭科技》2012,(10):10-11
周日回老家,我随口说了一句:“在济南根本买不到好的玉米面.”放行李的工夫,老妈就下了楼,一小时后才气喘吁吁地回来,提了一兜子玉米面,说: “是在最好的一家杂粮店买的.”那家店铺在小城的最西边.看着她满身疲惫,我埋怨她怎么不告诉我,我可以开车过去.老妈说:“你好不容易回来,休息一会儿.”  相似文献   

7.
一、“短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 现在流行着一种理论,把社会主义经济称作“短缺经济”,把资本主义经济称作“过剩经济,并且认为“过剩经济”由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经济效率比较高,生产者不断追求技术进步,市场商品供给丰富,消费者有自行选择的充分自由,显示出繁荣景象;“短缺经济”由于实行僵硬的计划管理体制,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患有“投资饥渴症”,经常造成需求过大,消费者买不到所需要的商  相似文献   

8.
西装的身价     
挑选西装如同选马。像伯乐所说的:“一般的好马,可以从形象筋骨看出来,举世无双的好马,它的特点却若隐若现,难以捉摸。”在美国,便宜的西装几百美元就可以买到,高档的西装却要几千美元。当你认  相似文献   

9.
柠檬镇住着一位紫罗兰夫人,她开的天气商店是个神奇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好东西——“紫罗兰夫人,请来一点儿风!”银杏先生走进来说,“要那种小小的、温柔的风,能吹响铃链、逗得宝宝咯咯笑的那种小风。”  相似文献   

10.
<正>老年人的理财需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老年人看重手中持有的资金,不愿意承担过多理财风险。现如今,老年人逐渐接受“钱生钱”的理财思想,但由于老年人希望资产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保值增值,并追求高收益,理财风险随之出现。如何在保证理财收益的前提下降低理财风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王丹 《社会科学》2023,(11):89-98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本土文学史编纂的代表之作,一问世就因其中西杂糅、新旧不均的体例受到极大争议。学界针对钱基博的文章学观点多有研究,但从他的教师身份以及教材角度切入,亦可解释该著之体例和主旨上的特殊之处。一方面,《现代中国文学史》是新学制规范下的产物,其思想脉络可在钱基博十数年的教材与讲义中找到印证;另一方面,该书亦有意与学界对话,以“提纲挈领”“详考因果”来纠正日式文学史模式,以史家笔法扩充“文学”的外延,以易学“会通”思想融合新旧学术,以文化上坚定的中国立场达到纠正道德人心的强烈诉求。  相似文献   

12.
近年涉猎辽代钱币,有所辨识,而“天正”钱平生仪两见:早在1943年读中学时曾在先师王效曾先生家见过高善谦所赠拓本,未见原钱。1942年7月上海泉币学社主编《泉币》杂志第13期刊载此钱拓本,并有高氏题跋:“此泉天正二字,居穿之上下,面左右及背右各有口月形。天字从二人,遽视之如元字,正宇亦奇,几不可识。而泉之制作,与夫铜质,颇似辽钱。” (见附图1)据此,我在《辽钱考略》一文(载《内蒙古金融·钱币专刊》1985年)中述及此钱。后于1990年8月初,内蒙古钱币学会卫月望君派人送来一枚“天正”古钱,让鉴别真伪,说是北京一位钱币爱好者齐耀东的藏品,近年他从五公斤杂铜中拣得,混在唐开元钱、两宋钱和“正隆”、“大定”金钱之间。四十年前我初见高氏藏钱拓本,以为造型奇特,极其难得;不想近日竟能亲见一枚生坑“天正”钱,诧为奇珍,随手拓得二纸(见附图2),以备校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反映在:一是少数干部群众社会信念有所动摇,国家、集体观念淡薄,“一切向钱看”成为一些人的信条;二是部分干部群众民主法制观念淡薄,违法乱纪现象比较严重,特别在农村,家族(支)干政、聚众赌博、斗殴伤害时有发生;三是一些地方陈规陋习沉渣泛起,买卖、包办婚姻,定“娃娃亲”,索要“身价钱”,婚  相似文献   

14.
1.企业发展目标不明确,出现过改投机和泡沫.近些年来,股市上曾几度出现泡沫较为严重的现象,有些股份被抬到不可思议的高度,国后又发生剧烈震荡。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和复杂的,从深层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为数不少的企业把证券市场融资等同于“目钱”,而且是可以不还本付息甚至不付息的钱.一种普退现台是,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但国有企业所有的深层次难点问题依旧存在。上市公司引进了社会公众股东,从形式上和法律上讲改变了原有的产权结构,但分散的股东除了“用脚投票”以外,并不能对企业治理结构特别是管理…  相似文献   

15.
“四句教”是阳明晚年对自己学问的最终理论提炼,认为是不可移易的宗旨.但“天泉证道”表明其最重要的弟子钱德洪和王畿对“四句教”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引出阳明学中“顿悟”、“渐修”的进路分歧,对阳明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影响.邹守益作《青原赠处》对钱、王在“四句教”问题上的分歧做出回应,强调工夫只在良知发显的寂感神应之“几”,通过致良知实践工夫的回归消解了“顿悟”、“渐修”在理论层面的对立.  相似文献   

16.
夏中义 《学术月刊》2023,(12):122-135
自1940年以降,在“诗—史”关系论域,陈寅恪(下简称陈),钱锺书(下简称钱)相继有各自的思辨路径暨诗学建模。陈从未臧否钱的诗学观,然从1942年《谈艺录》脱稿到1984年《谈艺录》修订本,乃至2002年三联版《写在人生边上·人生边上的边上·石语》所辑钱1978年的意大利演讲,钱数落陈的“诗—史”建模已逾半世纪。新世纪以来,学界介入此案之“孰是孰非”者渐多,大多数著述是判“钱是陈非”,其共同点是皆以钱著所主张的“诗—史分界”说为准绳,来径直错判陈的“诗—史”建模;却几无文献可证明错判者对陈著《隋唐制度渊源》《唐代政治史述》《元白诗笺证稿》也下苦功细读过。故错判者始终未识陈是以社会史家暨文学批评史家之“角色叠加”视角来构建其“诗—史”观,进而不解陈在唐史视域所设定的“以诗补史”(归属史学),竟异质于陈在唐传奇视域所设定的“诗俟史证”(归属诗学)。其结果,也就形同“众声喧哗”地表决,错判了在“诗—史”观一案的“钱是陈非”。本文所谓“献疑”,是愿在对钱著、陈著作一视同仁之文献细读的前提下,指出钱对陈的“错判”,根子亦在钱作为诗学巨子之“臆见矜高”,而对陈著(特别是《元白诗笺证稿》)未肯系统“...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金融学会首届年会上,与会同志就这个问题展开热烈地讨论,具体意见如下: 第一种意见认为,银行储蓄存款不宜用于发放中短期设备贷款,更不能用于基本建设贷款。他们的理由是:1.储蓄存款等于手持现金,随时可以提取,无异于蕴藏购买力,而且还有潜在的危险,一旦市场动荡,就会象“出笼的老虎”冲击市场。2.目前人民储蓄增多,是因为物资缺乏,买不到所需要的商  相似文献   

18.
作为汉民族先民货币的代表物“贝”,及其以之为字根构成的繁衍字承载了古代货币文化;“贝”、“布”、“泉”、“钱”的演变历程则深刻体现了古代货币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9.
试析青海柴达木盆地出土的元“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钞”即纸币。追溯钞诞生的历史,应该首推我国为最早。有人认为钞始于唐之“飞钱”但也有人认为这种“飞钱”是一种汇兑而非纸币,比较多的学者认为纸币始于北宋的“交子”。王献唐遗书载:“布币为物甚微,其关系货币沿革甚大。由物物交易,演为货币交易,又演为信用交易。布币即信用交易之嚆矢,后世票券之先河也。言票券者,类谓起于唐宪宗时之飞钱.飞钱以券相合,如今汇票。入宋张咏镇蜀,又行交子。”这里所谓交子是宋真宋时的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由四川的十六家富户主持发行的纸币,此纸币的出现,在经济史、世界印刷史和出版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时的发行额是125340缗(缗,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在此时是量词,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三年更换一次,备有本钱360000缗。后来由于富户衰落,1023年,政府收回纸币的发行权。徽宗时改称“钱行”。“高宗时复又会子.或称楮币。演为银钞钱钞,行于元明,通于有清,为汇票及银票钱票二类。前于飞钱,有西汉之皮币。皮币出于布币,布币原于契券。周秦以来,积渐推演,椎轮大辂,已为信用交易之前驱。不能谓飞钱以前,无货币票券  相似文献   

20.
<正> 一背景钱穆先生说得好:“宋明600年理学,自濂溪太极图说,康节皇极经世,横渠正蒙,下至阳明之致良知,心斋之‘安身’,蕺山之‘慎独’,皆不出寻求天地万物一体之意……亦可以一语括之曰:‘大我之寻证’是已。”如果宋明理学对“宇宙”、冥冥之本体、“大我”是如此的向往,其对世俗的、具象的、拘泥的“小我”愈加压制是可以想见的。诚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