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孤独者》写毕于1925年10月。这篇小说不仅具有象《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那样的较为单一集中的社会主题,而且更多地蕴含着作家自己的精神探索,内容复杂曲折,气氛沉郁悲怆。对于这篇集中反映了鲁迅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和创作特色的作品,学术界至今仍然存在较大分歧。本文试图针对这些不同见解,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觉醒的知识分子是鲁迅小说中着力塑造描写的形象,这类知识分子也可称之为"孤独者",他们是鲁迅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贡献的重要形象.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撞击,这些觉醒者们以"救国"、"救我"为己任,成为旧思想、旧秩序的反叛者,但最终又成为"孤独者",又都走上了从追寻到幻灭、从希望到绝望的人生道路,形成"圆圈"的生命模式.造成这类知识分子人生历程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既有鲁迅创作这类小说形象时的心态因素,更有当时社会心理、社会文化等现实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形成了一个“孤独者”形象群。在启蒙的时代里,孤独是他们的存在条件,也是他们的生存困境。他们以独特的“恶”的精神相向正在死去的时代,也相向难以容身的自己,始终以孤独的身姿显示了绝不苟活的启蒙者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5.
关注国民精神状态是《呐喊》、《彷徨》大多数小说叙事的焦点。对大众无法救赎的灵魂 ,鲁迅表现了一种近乎绝望的沉痛 ;先驱们“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剧 ,使鲁迅感到了置身于荒原的孤单。这种荒原意识既与鲁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更与他早期的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其小说与散文创作中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人们经受的孤独与痛苦,刻画了一系列具有强烈悲剧色彩和孤独特质的人物形象,揭示了旧中国各阶层之间相互分裂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的小说中,通过地理符号的写实绍兴、书写符号的情境绍兴、情感符号的意象绍兴、文明符号的写意绍兴四个维度的构建,把故乡绍兴的政教人伦、自然风物、民俗事象、方言土语、生活模式、人物性格以及对故乡的情感等等,投射、移植到了作品之中,从而构造出了一个完整的“绍兴形象”.并通过绍兴形象反映历史大变局中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路径选择,成为民族历史的文学之镜.  相似文献   

8.
灵魂的“放逐”──“五四”小说中“孤独者”形象初探方化祎"吾行太近,孑然失其侣......吾见放于父母之邦宪。"─-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①"五四"时期,无论是社会历史。还是文化价值观念,都面临一个痛苦的转型。历史的这次非常态的跃进,毫无疑问在人...  相似文献   

9.
<正>翻开《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书,我们依然能感受到80多年前文坛论争的硝烟。鲁迅手持"匕首"和"投枪"与论敌进行激烈较量的历史画面又重现眼前。鲁迅在论争中体现出来的"一个都不宽恕"的"硬骨头"精神,他  相似文献   

10.
在小说《孤独者》中,鲁迅对死亡极尽笔墨地刻意渲染,其用意直指人类普遍的精神困惑。鲁迅通过对死亡本身的叙述,探讨了生存与死亡这一人类困惑并永远困惑的哲学命题,而鲁迅又将这一命题转化为对生存意义的探寻。这也是处于精神困境中的鲁迅对自我处境的挣扎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一在鲁迅不少出色的短篇小说中,《孤独者》是很能够代表它们的思想和艺术特点的。它依旧是坚持着揭示封建主义意识形态所造成的冷漠和麻木,使整个社会和人群都变成了无声的沙漠,多少人在这里默默地活着,默默地死去。这种对于整个封建制度的沉痛控  相似文献   

12.
在文本世界中,鲁迅笔下的女性是丑的,是奴隶.而在沈从文等"京派"小说家的笔下却是美的,是女神.他们的文化想象和文化表达截然不同,前者决绝地反对传统文化,而后者顽固地捍卫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小说<孤独者>采用了独特的复调结构,对传统小说艺术大胆突破创新,展示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多种叙事可能,体现出鲁迅对叙述艺术的现代性追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为《鲁迅意识构成》的系列论文,着重从思想文化角度对鲁迅的孤独意识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孤独意识作为现代人自我意识深化的心理反应,同样贯穿在鲁迅的思想发展之中。文章指出,鲁迅的孤独意识经历了萌发期、发展期、高潮期和淡化期等四个显现阶段。对人及其个体的关注,展现以个体主观精神独立与自由为中心内容的人的精神价值的终极关怀,对于卓越天才思想的阐发,以及由此设计出民族解放、社会解放、人类解放的宏伟蓝图,是鲁迅孤独意识的本质内涵。确立'人'的视角,倡导'立人'思想,致力于思想文化启蒙工作,显示独立的人格意志力量,是鲁迅由孤独意识而萌发的精神文化创造性欲求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我们民族是孤独的思想者.他的孤独是先觉者与民众的隔膜,是最先锋的战士对战友的超前.这种孤独源自他对民族、对同胞的深切的爱.这种爱不可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然而他仍然愿意在孤独中坚持他的爱.他的一生都在与孤独扭打,也与孤独为伴.鲁迅的孤独是一个人间至爱者的孤独.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小说真正成为文学之正宗,是从五四时代开始得到确认的.小说正名所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其创作的空前繁荣.二十世纪中国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在现代小说里得到了全方位的反映,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舞台上出现过多少种人物类型,现代小说人物画廊里就有多少种维妙维肖的形象.鲁迅笔下的“孤独者”与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一  相似文献   

17.
聂华苓小说中的离散者形象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形象的转变反映了美籍华人逐渐融入美国,而美国也由排斥中国人转变到接纳中国人。形象转变的原因有时代大环境的变迁、作家的身份认同、在美国的时间长短及写作语言等。  相似文献   

18.
苏童的“妇女系列”是以《妻妾成群》《红粉》《妇女生活》《另一种妇女生活》为代表的专门描写女性的小说。在这些小说里,他塑造了形象、个性不一的女性。从这些女性形象里面,可以看到男性作家视角下对于女性角色的理解和描写的创新。但同时,也可以看出男性作家对于女性解读的局限和误解。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最具特色 ,也是鲁迅给予关注最多的形象 ,是不觉悟群众的集体形象即庸众形象。这一庸众群像不是一二个有名有形的个体集合 ,也不完成于哪一二篇个别的作品 ,而是一群无名无姓、面目浑沌、无思想无意识 ,有时仅只作为小说的背景或人物生存的环境而存在 ,却具有令人压抑甚至吃掉孤独狂人力量的群体。作为一个整体 ,这个形象本身又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能够从感情上唤起读者的审美理想的艺术典型。庸众形象是对中国国民思想素质和精神状态的精确把握和本质概括 ,是鲁迅对国民性问题探讨的形象化表现 ,是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20.
文学创作从其本体意义上看,可以说是人对自我本质力量的一种特殊把握,它以表现人的心灵、抒发人的情感见长,而“孤独”情感则是创作主体恒久不衰的情绪主旋律(除特殊时期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的文学以外)。我们这里所说的孤独不单单是指人的外在的生存状态,而且是指人的一种内在的生存体验。具体地说,它不仅是个体与群体在物理空间中的距离,而且是心理空间中的疏远,是心灵与心灵之间难以达成沟通和理解的一种状况。回溯中外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