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趣者,味也。一首诗,乏情寡趣,就会味同嚼蜡,令人生厌,不堪卒读。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叙陈正甫会心集》)。可见,在诗中写出“趣”来,使人体会到“色”、“味”、“光”、“态”等妙处,常常是一篇诗作成功的表现。趣诗是主观的情、意、理、志与客观的景、物、人、事自然结合的产物。从审美角度看,其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晚明的山水小品文,比前代的山水文学更具“人趣”.以袁宏道和张岱的作品为例,这种“人趣”,一是真情之趣:晚明文人将个性生命的认同置于传统社会规范之外,追求性灵之本真之情;二是世俗之趣:山水游记中混杂着对世俗百态的描写,写山水即是写世俗.小品文的特点和文人的山水观念,共同契合了晚明思潮影响下的审美趣味,从而造就了散文史上的辉煌.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袁宏道诗文的排比对勘,对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任访秋《袁中郎研究·年谱》中部分诗文的编年进行了纠误补阙,对袁宏道“客吴”,游庐山,游玉泉山、太和山,主试秦中的时空进行了更为具体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4.
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安派的主将袁宏道任吴县令,万历二十五年,再历游吴越.作为一种较成熟的文化类型,吴地人文相当程度上改变着袁宏道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学观点,为重塑其文化人格和审美品格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参照.在批判接受吴地人文的基础上,袁宏道形成纵情适意的文化品格和"独抒性灵"的诗歌观点.袁宏道与吴地文士在"性理"和诗歌创新观念两方面的冲突分歧,则代表着万历中期革新诗人与吴地文士在学术思想和诗歌创作理论上的分野.  相似文献   

5.
袁宏道《解脱集》所收诗文 ,是他在性灵说指导下实行诗文革新的成果。其散文的艺术精神 ,显示出作者对个性自由的尊重 ,对自得、自适之趣的追求 ,和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在艺术上则表现出“无所不写”、“披露”“直尽”和“信腕信口”、“文无定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张少康先生对袁宏道的"趣"评价过高,不符合实际。袁宏道的"趣"论隐含一个错误的公式:趣=真=自然=本性,从而流于自然主义。这一自然主义误区是由晚明肯定人欲、倡导个性的启蒙思潮和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造成的,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7.
趣,不单单是艺术构成中的审美形态,同时又是艺术生命的元素。如果说严羽的"兴趣"说还侧重于诗的意境中所体现的形上的审美趣味,这与神韵、灵境相融通,不能成为独立的审美范畴;那么至明代,袁宏道对"趣"的独到描述,则把趣视为童心、性灵的内在因子,提倡从返归自然、返归人的本真中发现趣。这体现了穿越时空的艺术精神,摆脱束缚,接近童子之趣,永远是文艺创作的一个新鲜话题。  相似文献   

8.
袁宏道佚文一篇──《公安派考论》之七孟祥荣(中文系)近阅明释如愚的《空华集》(重庆市图书馆藏),得公安袁宏道《空华集序》一文。检钱伯城先生之《袁宏道集笺校》,所列宏道明清两代诸家刊刻本均未收录。如愚俗家袁姓,字蕴璞,江夏人,少为书生,后祝发为僧,先居...  相似文献   

9.
以佛诠儒 返本归儒--论袁宗道对“四书”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宗道是公安派中的首开风气者 ,他通过诠释“四书” ,为晚明文学思潮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依凭。与李贽及袁宏道的“狂禅”气象不同 ,袁宗道诠释“四书”虽出入佛禅 ,但归本于儒。他与宏道和而不同的学术取向 ,体现了公安派文学思想的多样性。宗道的“四书”诠释 ,对张岱的《四书遇》亦有启迪  相似文献   

10.
阳明心学的流播对晚明文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在文学理论和实践中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从文学发生的角度强调文学是从"胸臆流出"的,是"情与境会"的产物;从文学表现的角度强调文学的"真",大力倡行真人、真诗和真情;从文学审美的角度强调文学的"趣",认为"率心而行"是近趣的最佳途径。从哲学观对文学思想形成的影响看,阳明心学的良知灵明与袁宏道的独抒性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1.
安德烈·纪德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早年曾参加象征主义文学团体,作为玛拉美的门生,因其“蠢事小说”受到达达主义者的欢迎,并由于“实践了自己的思想观点”而得到萨特的赞许。他的父亲纪德教授1880年过早去世,使母亲的管教变得愈加专制。1895年,纪德旅居阿尔及利亚时,对母亲的  相似文献   

12.
婺剧的预设观众是成人群体,但如果以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为参照标准来分析婺剧,可以发现这一剧种在人物话语特有的单纯活泼、稚拙朴素美学风格、民间儿歌元素运用、表现素朴价值观和纯真美好情感等方面都呈现出拙朴美;在幽默夸张、滑稽可笑的形式和变形手法运用方面、人物形象的“儿童化”稚憨和活泼特色、故事情节建构的浓郁喜剧性等方面体现出欢愉美;而在戏曲情节的惊险神奇、丰富的人物脸谱、特技和武功运用等方面则体现出变幻美。因此,婺剧就其本身的艺术特性而言,充满了天然的儿童情趣。  相似文献   

13.
真诚的人性与和平的生活环境对于丰子恺追求率真自然的童心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深刻的童年经验构成了他摒弃功利、标举情感的审美观.对万事无常的朦胧体悟又使他与佛教有种自然的亲近.质朴无华的童心是丰子恺追求的自然境界,仁爱超脱的佛理则是他景仰的天地境界.丰子恺的审美理想就表现为童心与佛理的契合之间.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书中占大量篇幅的现实情节是支撑这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基石。但《红楼梦》也有为数不少的不容忽视的非现实情节。《红楼梦》的现实情节与非现实情节构成一种虚中见实、虚实相生的关系。抽取了《红楼梦》里的非现实情节 ,我们对《红楼梦》的阅读、理解、鉴赏将大受影响。文章主要探讨《红楼梦》第一回非现实情节“补天”“还泪”神话故事在对《红缕梦》进行审美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小说文本深刻的内涵主要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深入发掘 ,精选品位高、审美信息量大的题材及对题材进行匠心的艺术处理。小说 ,从本质上说 ,是一种叙事艺术 ,叙述是小说存在的前提 ,是决定小说审美价值的必然因素。串连叙述与并联叙述、省略叙述与双层叙述、延宕叙述与双面叙述等是强化小说意蕴、深化小说文本审美内涵的理想的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从'间离效果'看莱辛的《金色笔记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色笔记本)的独特行文结构引起众多评说,共碎片式的框架和小说中套小说的故事情节令人感到扑朔迷离,本文运用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问离效果'对之加以分析,指出阅读(金色笔记本)应切实把握其中从分隔到整合的奇妙过程,以获得整体认识,最终将阅读体会从审美感受提升到审美反思,实现阅读效果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纳撒尼尔·霍桑的长篇小说《红字》因其流畅的文字,透析的心理描写,歧义的象征主义,以及深刻的道德观冲突,在美国引起了文学界一个多世纪的关注与批评。本文是系列论文“霍桑及其《红字》”的首篇,对作品的批评史作了一个简略的回顾。作者发现,无论采用何种批评方法对《红字》进行解读都可产生有意义的释义,这是十分有趣的。《红字》的多解性更增添了这部名著的神秘与魁力。  相似文献   

18.
爱米丽·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具有深刻的悲剧性。其悲剧性的建构是以心灵世界的冲突与和解为中心的。私人的天堂与人间的幸福、野性与文明、存在与沉沦这三个方面的冲突与和解构成了小说的悲剧性结构。冲突体现了自由与命运的对抗 ,而和解则显示了作品的博大气魄及深沉的人类意识  相似文献   

19.
对叙事模式的探讨是把握小说审美特征的有效途径之一。考察中国女性小说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女性小说惯于采用内聚焦尤其是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事模式,现、当代的女性小说代表作很多都如此。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文学形式发展的内在规律之外,女性性别在历史文化中的从属地位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女性作家更依赖于自己的经验世界,女性小说常常呈现出自传化色彩。应该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给女性小说以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华兹华斯留给后人的佳作除了歌颂自然的诗歌之外,还存在着大量歌颂儿童,或是满怀童趣的诗歌。他对儿童、童年时代有着独特的看法及情感,无论是对于自然还是儿童的推崇,都体现出他强烈的“回归”或者“逆流”意识。他用诗歌表达“童心”,实现对人生的“反刍”。他在凝思中获取诗意的欢情,在灵视(vision)中解读大地上的悲情,而“童心”始终影响并参与了这些过程。华兹华斯式浪漫主义对儿童或“童心”的推崇旨在强调保持人的天性中能与山川大地共栖的灵动活力,且追求盎然生趣的幸福人生,是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