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关系,就其实质而言,体现着大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历史事实表明,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关系,是国共党内合作、党外联合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内以国民党的名义领导大革命;同时,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党外联合,在国民党外独立自主地领导大革命。无论从国民党党内党外而论,都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大革命的领导者  相似文献   

2.
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国民党开始进入新疆,先后经历了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执新时期的曲折发展过程.1943年,国民党新疆省党部重建,这为国民党在新党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基础.1947年初,国民党新疆省党部召开了第一届全省代表大会,它是国民党在新疆历次党务活动的一次总结.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台湾民主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台湾的政党制度也逐渐从国民党一党垄断权力的霸权党制转变为各个政党分享权力的两党制。究其原因,既有中美关系改善给国民党带来的外部挑战,也有党外运动和省籍矛盾给国民党带来的内部冲击;既有政治腐败和选举体制僵化给国民党带来的自身困境,也有儒家文化与自由主义观念冲突给国民党带来的两难处境;既有李登辉不当的改革措施给国民党带来的分裂和伤痛,也有党外势力的团结合作给国民党带来的打击和毁灭。  相似文献   

4.
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就其内因而言 ,则是腐败所致。腐败成为国民党政权的毒瘤 ,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灭亡。  相似文献   

5.
国民党改组后,为了贯彻孙中山“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的政治理念,国民党的政治精英们利用已有的政治资源和已建立起来的政治权威,进行政治动员,开展“党化教育”,以精神力量弥补自身资源的不足,提高了民众的政治意识,增强了民众对国民党及国民党政权的政治认同感,国民党在民众中的权威有所提升。国民党的“党化教育”得益于苏俄模式的启示,但其政权的自利性又使其政治动员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改组后国民党的革命性和革命作用作了过高估计。通过全面分析国民党压抑、排斥和打击共产党的态度及其政策倾向 ,并深入探析国民党的阶级构成、组织特点、权力运行机制等 ,可以揭示出国民党依然是资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实质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期间 ,国民党对地方党政关系进行了调整 ,试图于抗战时期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政治控制 ,但在实际运行中 ,国民党地方党部无力影响同级政府的决策 ,在地方党政纠纷中处于弱势。这表明国民党对政府及整个社会的控制力在减弱 ,国民党“以党治国”的效能是孱弱的  相似文献   

8.
国民党山西抗日游击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山西抗日游击战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战场。它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华北日军的力量 ,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对阻止日军进攻西北、西南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 ,由于国民党的阶级本质所决定 ,并且由于对游击战争认识的偏差 ,国民党山西抗日游击战最终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9.
黄文华 《天府新论》2005,(Z1):260-262
从抗战胜利到国民党统治彻底崩溃的四年多时间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内战的最终爆发,伪国大的召开,民盟的被解散,人民的反内战,直到国民党在军事上的一败涂地,社会的舆论始终关注着这些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舆论的分析、褒贬、扬抑在客观上对大众有着导向的作用,对国民党的看法由"国民党的反动派"到"国民党反动派",揭示了国民党政权崩溃的过程和政治原因,也是在这种逐渐明朗的舆论下,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最终陷入孤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一、马英九就任国民党主席 国民党第18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7日上午在新庄体育馆登场,包括新任党主席马英九、“行政院长”吴敦义、“立法院长”王金平、前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和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与2000多位党代表出席会议。大会一开始,现场便播放吴伯雄在担任党主席时的历史画面,向吴伯雄致意。随后在监交人邱创焕的宣布下,马英九接下吴伯雄的党主席信印和党旗,再度成为国民党主席。  相似文献   

11.
王锐 《江海学刊》2022,(2):185-193
在探讨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时,国民党“改组派”的言说有着颇为重要的意义。为保持1924年国民党改组之后的革命性,避免国民党走向士绅化、权贵化、军阀化,“改组派”详细分析“清党”之后国民党变质的过程与原因,提供了人们审视“清党”前后国民党发生蜕变的绝佳视角。而为了重建国民党的活力,“改组派”成员在政治组织、意识形态等方面也进行了不少探讨。虽然他们的主张一定程度上切中时弊,从国民党内部来看极具批判性,但由于始终不敢直面现代政治活动与政党建设当中的关键问题,加之为了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进行区隔,导致其言说难以真正根治国民党的症结。重新思考“改组派”的政治主张,十分有助于审视中国现代史上的政党、阶级、意识形态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乡村建设是梁漱溟为复兴本真儒家人生和解决现实中国政治、经济问题而得出的一个结论或方案。这种初衷与国民党原无相关之处。因而梁漱溟从主观上一直力图摆脱国民党对乡村建设的控制,竭力避免乡村建设成为国民党加强官僚政治的工具。无奈乡村建设实验权和财权一直仰给于国民党,梁漱溟又不愿与国民党发生直接冲突,因而最后乡村建设逐渐偏离了其理想设计,落入了国民党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国革命史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破裂,其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内的右派刻意造成的,国民党右派利用孙中山理论体系中的缺陷蓄意歪曲放大制造反共理论依据,借用国民党"以党治国"政治体制排斥中共和国民党中右派势力逐步集聚形成反共强势等等原因才是导致合作破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期间 ,国民党对地方党政关系进行了调整 ,在省、县市分别采取了“党政联系”、“党政融化”的形态 ,使国民党组织打入地方政府内部。这种体制使国民党加强了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有利于国民党政策在地方的贯彻落实 ,在制度层面上不无可取之处 ,但权力的高度集中与薄弱的民众基础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国民党的阶级本质决定了体制的调整并不能挽救其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早期国民党人对阶级斗争有着相当准备的认识,但国民党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然而在国民革命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阶级斗争事实,以省港罢工来说,以反对帝国主义为直接斗争目标,使得其中的阶级斗争呈现出既联合又斗争的现象。国民党在扶助农工同时,提倡工商联合积极协调双方的矛盾纷争,虽有一定成效,但由于国民党阶级的局限性,也因为国民党对民族矛盾之下的阶级矛盾认识片面,所以,无法正确处理省港罢工中的阶级斗争。  相似文献   

16.
国民党政权奉行以党治国的思想,其党力强健与否,直接关系到其治国的广度、深度与力度。抗战前的无锡国民党党员群体、党务运作、党政关系极其混乱,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因不重视党的基层建设,导致党力软弱,在社会整合、社会动员与社会控制方面国民党地方组织都没有作为。  相似文献   

17.
"五卅"惨案发生后,国民党曾一度声援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主张,但随后却进行对内的军事行动.在应对各种批评和决定改组政府的双重考虑中,国民党开始积极支持和主持广东各界的声援活动.国民党提出由"国民"督责执政府实行度除不平等条约.其自身却不居其任.但当执政府向各国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后,国民党却给予批驳.从国际法理和事实两个角度分析,国民党的言动其实是为成立国民政府而实施的一种宣传策略.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执政的国民党通过拉拢大学教授入党、在高校中设立党部及对出国教授进行政治集训等方式,加强对知识精英的操纵和控制。但大学教授在国民党化过程中种种表现只能看做是其拥护抗战的政治姿态,并不能说明教授已经成为国民党忠实的追随者,从结果来看,大学教授的国民党化也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19.
国民党对日“持久消耗战略”述析李安增中华民族长达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与国民党紧密相联。无论是战略防御阶段,还是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重要性都无法否认。但对国民党对日军事战略方针及其运用情况的系统探讨,尚付阙如,这无疑会影响对国民党正面战场以至...  相似文献   

20.
继清党之后,1928年5月国民党进行党员总登记,使党员人数急剧下降,元气大伤。党员数量结构的这一重大变化,使国民党向基层社会植根的契机遽然中断。以后,党员群体的数量始终“未达理想之比率”。本文试图以1929年为中心,对国民党群体进行量化考察,揭示国民党党治基础、党力变化和群体结构的变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