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发生现象学是胡塞尔后期现象学研究的重点。胡塞尔认为,任何一种判断,都必然要追溯到一个明证性的基底上去,必然以一个预先给定的对象为前提。追究谓词判断的明证性、追究其明证性的起源,就是要跳出静态的现象学研究方法,追溯判断得以发生的构造问题,追溯到判断背后的基底,即我们的经验。胡塞尔在发生现象学中提出了生活世界概念,这是预先给予的和日常的世界,是科学和哲学等理论性建构的基础。处在生活世界中的我们,也就是一种在世界中存在。不管胡塞尔的发生构造向后回溯到多么原初的境域,这个境域也依然是在意识的维度里,这里的主体始终是先验的主体。而梅洛—庞蒂则在这个意义生发的视域中,为我们发现了身体。梅洛—庞蒂所说的意识是具身性的意识,所说的知觉是具身性的知觉,他的主体始终是身体—主体。  相似文献   

2.
李荣 《学习与探索》2006,(2):262-265
在对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理解和阐发中,人们往往囿于概念的纷争而忽略了这一理论的独特意蕴.事实上,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是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继续和拓展,澄明人的感性直观生活的基础地位、弥合人与世界之间的意义断裂是其理论的一贯命意.因此,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重建理性的统一性和实现人性向自身的复归就成为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的旨趣所在.  相似文献   

3.
孙飞宇 《社会》2013,33(1):38-74
舒茨从对个体行动的意识分析出发,基于胡塞尔的现象学与伯格森的意识哲学,对韦伯所建立的社会科学概念体系作了一个意义基础的建构工作,并进而运用理想类型的方法发展出了自己的社会世界的图景。在这一工作中,对他者问题的处理涉及了一系列深具社会学意涵的问题,而其核心则是主体间性问题。对主体间性之可能性这一问题的探讨,从社会思想史的传统脉络来看,不仅关涉社会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在舒茨的努力下,更成为了一项通过以我群群体为基础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来回答近现代以来社会学的核心方法论问题--社会如何可能--的基本追求。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论“生活世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生活世界”(Lebenswelt)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它的提出具有范式转换的重要意义。在哈贝马斯之前已有很多哲学家,包括胡塞尔、维特根斯坦对这一概念进行过探讨,但哈贝马斯无疑是将这一概念从认识论引入交往理论并进行全面系统解析的哲学家。本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活世界的一般性结构;(二)生活世界作为交往行为的背景假设;(三)生活世界作为相互理解的“信念储存库”;(四)生活世界与世界;(五)生活世界概念的地位,由此对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中可以看出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概念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5.
胡塞尔现象学的诸多特征,决定了他在一生的哲学劳作中使用异常繁多的概念词汇。近年来,随着胡塞尔哲学一、二手资料中译文出版物的增多,他的现象学概念中译名统一的问题便日趋频繁地被提到讨论议程上来。本文选择胡塞尔现象学的几个重要术语,力图根据基本含义的分析,作出中译名方面的初步确定,并希望能为进一步的讨论提供一个开端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点摘编     
文化哲学理解范式的理论前提
  陈树林在《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撰文指出,作为一种哲学理解范式,文化哲学显然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独特的学术价值。所以有必要厘清文化哲学理解范式的几个理论前提,才能避免对文化哲学的误读误用乃至泛化。第一,文化哲学理解范式合法性争论原因。首先,文化哲学概念的提出者们所属的新康德主义流派缺乏合法性。这个流派的基本哲学立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它拒绝对文化世界的认识给出“绝对真理”,这显然与传统的具有合法性的苏联教科书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了冲突和对立。其次,文化哲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缺乏合法性。由于文化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界定起来十分困难,因此,作为部门哲学的文化哲学的理论边界就变得十分模糊。文化哲学作为一种不同于思辨哲学、形而上学的哲学理解范式,存在的价值正是对传统哲学的超越。第二,哲学面对的是自然物理世界,还是文化精神世界。综合胡塞尔、康德等哲学家的论点,指出哲学面对的对象是与人的生存活动息息相关、由人改变过和创造的世界,而不是纯粹的物理自然界。并强调哲学应该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文化世界,并且以解决生活世界中的问题为旨趣。哲学家们自觉地认识到,应该在生活世界、文化世界中建构哲学,而不是把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在文化世界中进行简单应用。第三,哲学是大写的理论哲学,还是小写的实践哲学。哲学必须接受经验科学的易错论式自我理解和程序合理性,哲学不能拥有特殊的真理观,以及独有的方法和对象领域。只有这样哲学才能在内部分工中发挥其最大效力,才能坚持其普遍性的问题和合理重建的操作方法。第四,哲学的旨趣是获取规律,还是一种理性反思批判。文化哲学承认人类社会存在某些共同性、共通性、普遍性、一致性等特征,但是更加注重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差异性、特殊性。文化哲学并不排斥理性及其在把握生活世界中的作用,但是,对理性的理解更为丰富多样。哈贝马斯在总结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思维特点时指出,神话中的整体思想、万物归一思想等都是同一性思想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林丹 《浙江学刊》2004,(1):78-84
胡塞尔的思想,从<逻辑研究>时期到先验现象学阶段,再到后期的"生活世界"理论,始终贯穿着"悬搁"的思路.先验现象学的特点是,通过"悬搁"的彻底化,剥离出完全独立于自然世界、又构成着后者的纯粹意识,实现哲学的绝对的自身奠基,并释放出<逻辑研究>未达到的自身(被)构成的现象世界.这个思路的问题是,由于隐蔽地受制于胡塞尔力图克服的"自然"态度,因而从广义上说来,还原仍只是悬搁某一现成者,回到另一更微妙些的现成者,因此未充分地实现"构成"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殷旭辉  王华 《社科纵横》2014,(1):99-102
生活世界是胡塞尔晚年给予现象学的第一主题。生活世界的突出特征是"前给予性",它在历史上、普遍性上和创造次序上都优先于科学世界。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的理论思考中具有双重含义:既是经验世界又是先验世界。  相似文献   

9.
哲学如何表达生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向生活世界转向,不仅意味着哲学研究对象和主题发生了变化,同时也要求哲学的认识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改变。研究生活世界的表达方式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哲学发展的主题话语之一。按认知论哲学观点,在哲学与生活之间隔着科学认识的层次,科学世界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着哲学的认识方式。如果把哲学理解为生活世界观,它直接面对的是生活世界,那就应该找出不同于科学认识的理解人的生活的特殊方式。在研究生活世界的表达方式时,涉及理性与经验、逻辑与直觉、烦琐与简约等几种矛盾的表达关系。  相似文献   

10.
哲学就是生活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把哲学特别是马克思哲学理解为生活观,既符合哲学对象和主题的发展逻辑,也贴近马克思创立新哲学的本意,同时也更能体现马克思哲学的现今时代意义和人类价值。马克思把"劳动"(实践)作为解读人类生活的核心概念,以"劳动"(实践)为基础阐述了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生存矛盾、生活意义等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晓春 《学术交流》2006,(7):189-19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界的历史人物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历史人物研究,尤其是人物早期史研究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重构历史人物早期史,愈是接近人物早期的原生态,就愈能为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提供对象保证。王士俊研究员在《赫鲁晓夫研究》中,重构了赫鲁晓夫的早期史,着重分析了他从“自然人”变为“政治人”的过程,揭示了社会、国家、政党等政治要素在完成这一转变中的作用。其研究不仅视点新颖,且切入点独特,令人耳目一新。这种重构的研究方法不仅激活了人物早期史,也重构了当年社会的一种缩微模本。  相似文献   

12.
王建民 《社会》2019,39(6):87-120
费孝通先生晚年倡导面向“精神世界”的社会学研究,不仅强调了社会学的人文性格,而且指明了回溯和整理传统思想资源以理解人心的意义。古代士人在仕隐之间的进退趋避是精神世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盛唐诗人王维可作为重要个案。本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以王维的生命史、编年诗及他与其他诗人的交往为线索,考察其如何在仕隐之间调适精神世界的矛盾冲突。王维通过人际和诗文往来形成的社会交游空间、自然山水空间和灵性佛理空间,构成一个融和自然与人文的“人生圜局”,以寻求精神世界在“入世有为”和“消极退避”之间的平衡,而其精神苦痛也可以从这个圜局的层级变动或缺失中探寻根源。本文认为,把握世风民情、生命史的再现以及理解和体会的功夫,是研究士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门径。  相似文献   

13.
This essay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interpretive" or "hermeneutic" approach to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t draws primarily on the work of Wilhelm Dilthey (1833–1911), a philosopher and literary historian who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the "father" of the modern hermeneutic enterprise in the social and human sciences. Dilthey argued that the human world was sufficiently different from the natural world that special methods were required for its study. Hermeneutics, the deliberate and systematic methodology of interpretation, was the approach Dilthey proposed for study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human world. This essay summarizes Dilthey's vision of hermeneutics and considers his conception of the so-called hermeneutic circle, which characterizes the complex dynamic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 It then illustrates Dilthey's approach by interpreting a brief interview narrative using a method based on his work. It concludes with an exploration of some of the ethical implications of adopting a hermeneutic approach to psychologic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14.
潘利侠 《社会》2005,40(2):76-110
以其早年对货币经济下的个体处境及两种个体主义的思考为背景,晚年的齐美尔在生命哲学的基础上集中阐述了有关伦理准则的个体法则。西方的主导伦理思想视伦理为普遍法则对个体行动的约束,普遍法则的合法性建立在一种二元对立的、机械的、理性的、目的论的视角之上。个体法则却以作为应该的个体生命为源泉,打破了以康德为代表的西方伦理思想中的各种视角局限,同时回应了齐美尔早年有关货币经济、文化悲剧和个体主义的思考,提供了一种与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不同的个体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15.
试评吕坤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坤是明代商丘著名的思想家,一生独立治学,以理学著当世。其哲学思想兼容并蓄,又学有所宗,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理气关系这一本体论问题上,他在主张“气本论”的同时,又提出“理”本论,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性。他关于自然、当然和偶然、“续”与“恒”、“常”与“变”、“渐”与“顿”关系的论述,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受其世界观矛盾的影响,其认识论存在着反映论与先验论的矛盾。他坚持可知论,认为人是可以通过向外格物来正确认识天地万物的客观世界的。但是,当面对外在的客观世界时,他主张向外格物穷理,是一个反映论者,当涉及到道德认知和修养时,主张向内反求,又成了一个先验论者。在知行问题上坚持“知先行后”、“知行并进”和“行重于知”等观点,强调知行的辩证关系,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充满了辩证法的卓识。在历史观上主张以民为本,十分重视民的作用,并认为社会历史本身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主张“因时顺势,皆可变通”。  相似文献   

16.
安静 《阅江学刊》2012,4(2):106-112
"何时为艺术"是美国美学家纳尔逊.古德曼在反思"什么是艺术"的基础上提出的艺术哲学问题,其目的在于解释先锋艺术颠覆传统艺术哲学所带来的理论难题。"何时为艺术"从符号功能的角度重新定义艺术,试图把艺术与科学统一纳入到制造的世界中。这不仅是对艺术定义的一次新尝试,同时也是新实用主义者对艺术与生活相关联的进一步推进和努力。  相似文献   

17.
Many people have written about the life, literary work and pedagogical activity of L. N. Tolstoy, but only the found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great Lenin, fully and correctly indicated his real importance and role in Russian life, explained the sharp contradictions in his world outlook, presented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great writer's creativity and showed that Tolstoy the artist and thinker mirrored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features of the first Russian Revolution, its strength and its weakness."  相似文献   

18.
潘殊闲 《阅江学刊》2014,(4):105-111
元代陈草庵的散曲透露出浓浓的叹世伤感情怀,其中有他的社会梦想,更有他人生苦旅中的颖悟。他劝谕世人要退守雌让、淡泊功名、安分随缘、与人方便,也告诫世人及时行乐。这些劝谕看似矛盾,其实正是作者浮世中矛盾心态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9.
赵亚珉  夏玉玲 《阅江学刊》2012,4(2):129-134
悲剧素来被看作艺术的最高形式,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人在情感与理智、现实与理想、生存与死亡的复杂悲剧矛盾关系中,始终不懈地追求自我本质力量的实现。悲剧并非仅指生命的苦难与毁灭,更重要的是面对不可避免的苦难和死亡的来临时,人所持的敢于抗争的态度和勇于超越的精神。尤金.奥尼尔以悲剧进行创作、借悲剧阐释社会现实、用悲剧精神启迪人生,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王昌树 《求是学刊》2007,34(3):32-36
胡塞尔的现象学把意识看作是最核心的课题加以研究,他求助于先验意识的主体来看待这个世界,希望意识也能像数学那样显现出缜密的科学性。胡塞尔的视域构成突破了二元建构的认识论思维模式,力图建立一种原初意识的本体论,但是由于这种意向性和视域构成是建立在先验意识和超验主观性的基础之上的,就难免有绝对主观主义的嫌疑。海德格尔正是抓住胡塞尔的这一弱点,把意蕴和世界的展开建基于生存,而非超验的意识之上。为了与胡塞尔的“意向性”相区别,海德格尔提出了“操劳”这一概念,它指的是日常在世的我们与世界内的存在者打交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