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老司城遗址周边土家族村落以老司城为中心,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形成了一套类似于“专业化”的分工合作体系,以服务于老司城的军事防卫、政治治理、经济所需及文化引领。这套体系凸显出老司城在土家族村落中不可忽视的军政及文化上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民族事务是关系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事务。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肩负着13.7亿人口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重任。同时,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面对着消除民族问题"历史遗产"的复杂形势、面对着解决民族问题现实因素的繁重任务。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际相结合,确立和实行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定了一整套以制度、法律、政策构成的,立足于真正平等基础上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诸方面的民族政策体系,有力地维护了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坚持和完善这套民族政策体系,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必须高度重视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默顿科学规范是一组以维护科学的自主性为目的、围绕科学的制度性目标的实现而形成的价值观统一的社会性规范.默顿以实证主义的科学知识观、小科学时代的科学价值观为理论基础,以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为研究方式 所建立起来的这套规范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必然会随着其理论基础、思维方式的革命而被质疑与动摇.默顿科学规范理论必须革命,回归到认知性规范与社会性规范相统一框架中去.  相似文献   

4.
<正> 商业会计学是商业经济统一核算体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和商业方面的计划、统计、业务等学科,构成有机的、完整的、统一的核算体系。当前,建立和健全这个四位一体的理论系统和相应的工作制度,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构筑商业经济统一核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主席在中南西南十省区经济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种市场,逐步建立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我们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特征。对市场体系作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后,它的特征就是:(一)市场体系的统一性;(二)市场体系的开放性;(三)市场体系的竞争性;(四)市场体系的有序性。  相似文献   

6.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在全国推广使用已近五个年头了。这套教材强调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注重了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新增了一些贴近现实生活的课文,这无疑是一个较大的进步。但在使用过程中,这套教材亦暴露出多方面的不足,有些问题则是不容忽视的。现不揣浅陋,略述刍荛之见。一、编排体系缺乏科学性这套教材试图改变统编教材以记叙、说明、议论三大文体为主干的结构体系,建立以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为中心的结构体系。它把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课文反映的生活内容分类组织单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的前提出发,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涵义和框架。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框架应是由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等实体法和程序法相互配合而构成的统一体系。  相似文献   

8.
试论经济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及其同经济学的基本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体系、探讨经济与社会互动关系的一门科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其学科体系包括基础经济社会学等。经济社会学与经济学都以经济客体为研究对象,两者之间是一种差异性协同、互补性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西南民族经济结构的多样性、不完整性决定了西南民族法律的多样性和不完整性。西南民族地区大致存在过原始经济残余形态下的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的氏族习惯法、奴隶经济现象下的等级制与不平等的习惯法以及封建领主经济体系时的习惯法向成文法演变和封建地主经济体系下的国家统一法制  相似文献   

10.
跨国统一物流体系的建设是区域经济合作的物质基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瓶颈之一是跨国运输和国际物流服务。建立东北亚区域物流统一网络,其核心是通过东北亚各国物流合作机制的建立,加快东北亚区域物流统一网络的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合作,实现经济互补,创造区域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11.
秦汉之际的制度是秦制、楚制、汉制的嬗变。楚政权的封君赐爵制度包括封君、封侯及其他爵位,主要为虚封,不食邑;楚政权的赐爵制度以战国时代的楚国爵制和秦爵制为主,兼采其他诸国爵位又有所变化,对西汉爵制起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史记·秦本纪》叙述的非子之前的秦的祖先世系存在很多矛盾和抵牾之处,这和秦政治权威的出现及相应的文化建构有关。秦人的政治权威出现在非子时期。非子是秦人第一个政治权威。秦人政治权威的出现凝聚和凸显了“秦赢”族群,并且对文化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秦赢”族群需要相应的文化建构,以非子为首的秦人自然地将文化建构的目光投向周的宗法文化。秦的祖先世系突出的是宗族的神圣性、祖先的功业、宗族的历史,反映了秦赢宗族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现实的文化需要。秦的祖先世系的文化价值和史实价值相比较来说。文化价值更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3.
历代学者已从多个角度对秦国兴起并统一中国的原因作过探讨.但从政治文化史角度来看,周室的衰微客观上为秦的兴起创造了历史机遇,秦朝历代统治者连贯的一统思想和秦国的文化特质是其最终统一中国的推动力量,这也为后世王朝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东西方古代均产生了地缘政治学的萌芽 ,苏秦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地缘政治学家之一。他以“连横”之策说秦惠王 ,极其准确地分析了战国时期的地缘政治形势的真实状况 ,预测了秦必将统一全国。从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来看 ,战国早期 ,七雄并立 ,相互制衡。战国中期 ,七雄接壤 ,地缘冲突不可避免 ,秦国极其明智地避开与六国的正面较量 ,向西南吞并巴蜀 ,它标志着秦国从此与六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七雄并立的均势格局自此被打破。战国后期 ,秦势如破竹 ,统一全国。虽然秦惠王没有重用苏秦 ,但是秦国后来进行的统一活动事实上采用了苏秦的建议。用现代的地缘政治学理论结合苏秦的纵横说 ,以全新的视角 ,分析秦统一全国这一史实 ,从地缘政治角度更深层次地考虑战国七雄的区位特征、邻国分布状况、人口、军队、资源、粮食产量与贮备量、交通状况等方面的情况 ,说明秦国享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形地势优势、体制优势。秦国广泛招揽天下的人才为其所用 ,实行变法 ,推行农战政策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武备 ,因此富强。从而可以规律性地得出结论 :秦统一全国是必然的。将地缘政治因素视为制约国力强弱和国际关系的首要变量 ,并以地缘政治因素作为研判国际形势、制定应对战略的主要依据 ,对我们处理当?  相似文献   

15.
秦灭蜀后,蜀地开始全方位融入华夏。在这一宏阔的社会历史进程中,蜀地农业和水利在自身悠久传统的基础上,汲取秦人带来的北方先进文化,又有了长足的发展,这就为汉以后蜀中天府之国的形成奠定了广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观下港口物流内涵与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港口物流系统是港口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港口物流提供了新的内涵,港口物流的发展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对可持续发展观下的港口物流内涵深入剖析的基础上,从港口物流经济水平、港口物流资源利用以及港口物流对社会的贡献三个子系统构建一套衡量港口物流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港口物流绩效的二维评价模型,弥补了现有评价方法仅做综合评价而忽视协调性评价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汉武帝时征讨南越国,《史记》记载三路主力都是循岭北南下进军.照此实战经验,秦代征南越,当无《淮南子》所讲“分五军”之理.史学前辈吕思勉已经指出淮南说法的荒谬.据各可能的进军线路的地理、水文状况和地上考古的发现,驳正淮南的旧说,重新检讨秦征南越的线路和军事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8.
瓯越人和东瓯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东南部的瓯越人历史悠久,是于越人的近亲.越国乱时,大量于越人南奔瓯越,建立闽越国,后被秦所灭.越君摇佐汉平秦,汉封摇为东海王,都东瓯.汉武帝建元三年,东瓯国除.元鼎三年,设东部都尉,曾以鄞(今宁波市)为尉治,管辖东瓯国故地——今浙江省东南部。  相似文献   

19.
目前出土了战国时期秦国的两篇祝祷辞,《诅楚文》与《秦曾孙骃告华大山明神文》。《诅楚文》作于秦楚蓝田之战前夕(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是秦国欲发动鬼神的力量以战胜楚国,在神灵面前数说楚王罪状、诅咒楚王的文字。《秦曾孙骃告华大山明神文》的作时在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至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之间,是秦骃因自己病重而向华大山祈祷自己能够康复的文字。两篇都属于祝祷辞中的策祝一类,前者祷战,后者祷病。两篇都对前代祝祷辞有一定继承,但同时又有了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战国后期 ,秦国抓住有利时机吞并了蜀、巴 ,图谋与楚对抗 ,以求统一天下。为了实现蜀地的直接统治 ,秦在统一蜀地之初 ,在蜀地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封蜀侯 ,置蜀守、蜀相 ;移民、筑城 ;开发蜀土地、山林资源。秦国在蜀地的统治政策可以说是后代羁縻政策乃至土司制度的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