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心理战具有极强的杀伤力,其威力不仅危及军人,同时还波及民众。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心理战的对象不仅是军人,也包括民众,不仅其作战过程伴随整个战争的始终,其作战样式也变化多样,且极具欺骗性。它直接影响预备役部队及民众在战争中的行为反应速度及作战能力,甚至对指挥者的战略和战术决策产生干扰作用。因此,实施心理战教育训练,增强预备役部队及民众的心理战意识,提高心理防御能力将是打赢未来战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心理战已成为继陆、海、空、电子战之后的“第五维战争”,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的今天,心理战将给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和平带来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在新军事条件下,心理战显示出新的特点,心理战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现代传媒已成为心理战的利器,媒体宣传已成为打赢未来高技术心理战的重要领域,心理战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紧迫。  相似文献   

3.
进攻性心理战与文化渗透是冷战初期美国对苏东地区的两种不同策略,民主德国骚乱暴露了心理战的内在矛盾,美国不得不改弦易辙,在苏联的对外政策出现松动的情况下,转向了文化渗透演变战略,波匈事件后这种演变战略完全定型。1958年美苏双方达成的文化协议奠定了美国对苏东地区文化渗透的合法基础。此后文化渗透战略被美国历届政府延续下来,最终在苏东剧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以信息技术为主要载体的信息心理战,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国家安全和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心理战不像高技术条件下的“硬战争”那样残酷,但这种“不流血的战争”与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战争相比,蕴含着同样巨大的破坏和毁伤能力。必须从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和研究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的信息心理战。国家心理安全是现代国家安全领域中的重要内容,维护国家心理安全,就是确保本国民众的心理边疆不受他国侵犯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5.
冷战肇始,杜鲁门政府就积极寻求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来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和渗透,心理战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期,杜鲁门政府将苏、中视为遏制的主要目标,同时对新中国周边国家展开争夺以构建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圈,泰国成为美国争夺东南亚的主要目标。为此,杜鲁门政府制定了心理战略和美国对泰国的政策目标,试图通过军事和经济援助、心理干预等手段将泰国纳入以美国为首的反共产主义阵营。艾森豪威尔上台后,继承了杜鲁门政府的心理战略和对泰国的政策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针对泰国的PSB D-23心理战计划。通过实施PSB D-23心理战计划,艾森豪威尔政府巩固了泰国的亲美政府,削弱了泰国国内的共产主义影响,构建了以泰国为核心的东南亚集体防御体系,最终将泰国纳入了西方阵营。考察冷战初期美国对泰国的心理战行动,可以管窥美国的心理战略、对泰国的政策目标和实施手段,揭示美国运用心理战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历史事实,从而推动国际冷战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去年.芙军曝光多种心理战宣传品投送方式.其实在我国.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心为上"的心理战由来已久.早在2500多年前,<孙子兵法>就对心理战进行了一些论述.下面为您盘点中国古代的五次心战.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以美军为首的盟国军队用心理战从精神层面打击日军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借助历史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二战时期美国对日本的心理战战略计划、心理战手段、心理战的成绩及特点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日本士兵在接受军国主义教育后有“效忠天皇”“皇军不可战胜”等信念,狂热信奉“进功精神”和“武士道”精神;对此,美国在大战略背景下确定了对日本心理战的目标是以揭露法西斯主义的本质和危害性为核心,使日本士兵和民众相信,日本政府发动的侵略战争注定要失败的,并相信美国的宣战和胜利将给日本带来民主自由,同时维护日本天皇的尊严,将发动战争的罪行归于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并尽可能减少日本士兵和民众遭受不必要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心理战具体的措施有正面的“白色”宣传,一是对日本军队进行广播宣传或阵前喊话,二是向日本军队占领的岛屿或前沿阵地投放传单,还有讲假话的“黑色”或“灰色”宣传,其基本手法是制造和传播假消息和假情报来扰乱日军士兵的心理,再利用日本战俘向原先部队宣传美军优待俘虏政策,向美国投降是“名誉停战”等;为了让心理战术的效果更明显,美军将心理战行为与军事行为相互配合,用空袭和投放原子弹等对日军士兵造成心理威慑,用真假情报信息迷惑日军士兵,使得日军士兵士气低落,抵抗意志逐渐减弱,“跳蛙”战术和心理战攻势节节胜利,心理战在打败日本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第四种战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全球遏制战略在朝鲜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挫折.继杜鲁门后走马上任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吸取了前任的教训,对美国的遏制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调整后的战略被称为"新面貌"战略."新面貌"战略以"用尽可能最小的代价取得对共产主义尽可能最大的威慑"为目的,其手段包括核威慑、联盟政策、心理战、秘密行动、与对手谈判等."新面貌"战略自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弱点,因而未能实现其预期的遏制目标.  相似文献   

9.
心理战略的运用是联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法宝之一,伊拉克战争中的心理战在作战方式、手段、攻击对象、目标、运用范围等方面开创了心理作战的新篇章,将对未来高技术战争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在与清政府的斗争中采取了丰富的心理战形式,主要包括: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心理战、机变诡诈的谋略心理战和手段丰富的策反心理战。这些心理战对争取人心、激励士气和瓦解对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6.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贾府由盛而衰 ,大厦倾倒。与其相反的是 :赖家虽为贾府的世仆 ,因其在贾府管家时间长 ,权势重 ,善于拍马逢迎主子 ,钻了贾府管理混乱的孔子 ,渐次发迹 ,超越常人 ,最后连主子也要向其乞借遭冷遇。这一主仆贫富易位的典型事例给世人留下颇值得深思回味的人生课题。  相似文献   

18.
对高校学生欠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欠费现象,分析了在高校中,学生学费、宿费在办学经费中的比重及学生欠费问题给高校办学带来的不利影响。指出制度不健全、家庭贫困、就业因素、观望心理等因素是目前高校学生欠费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解决高校学生欠费问题的对策是:建立健全一体化的收费管理体制;解决国家助学贷款问题;严格执行学生收费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消费者的信息追溯标签信任度对购买农产品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390份辽宁省消费者购买可追溯鸡蛋行为的调研数据,通过二元Probit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验证消费信心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信息追溯标签有较高信任度,其对可追溯鸡蛋的消费信心也相应提高,进而更...  相似文献   

20.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