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德的技术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观法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6-29
本文概要介绍了美国哲学家唐·伊德关于人与技术、技术与文化、工具实在论等技术哲学思想,并做了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2.
易显飞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6):82-85
伊德的技术哲学主要包括技术现象学、技术文化观等方面。伊德的技术现象学探究了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基本关系。伊德对技术哲学的最大贡献是把技术哲学从形而上的思辨转向了对日常生活中技术问题的研究,这与国内重视“技术实践论”研究存在着相似性。伊德技术哲学的主要缺陷包括:对人与技术的关系只进行了单向度的研究;过份聚焦于技术的本体论与认识论研究,而对作为技术哲学核心的技术价值论研究明显欠缺;研究对象主要面向的是技术而不是技术创新等。 相似文献
3.
物质身体、文化身体与技术身体——唐·伊德的"三个身体"理论之简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庆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1):12-17
随着“身体性”理论的逐渐成熟,技术哲学家伊德提出“三个身体”理论建立起了他的身体性理论。在他看来,身体一是以胡塞尔、梅洛-庞蒂为代表的现象学派提出的作为肉身建构的身体,即物质身体;身体二是以批判现象学为主的福柯等提出的作为文化建构的身体,即文化身体;身体三则是考虑到技术的因素而作为技术建构的身体,即技术身体。技术的意义凸显而出。这一观点实质上是技术工具论批判的又一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文祥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26-32
规避技术价值的异化是技术哲学兴起的根本初衷。伊德的现象学在国际上已具广泛影响,他的“相对论的”本体论思想虽然是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出发的,但是由于借鉴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科学,所以能够较好地为其主体性风格进行客观性辩护。也正因如此,伊德的“相对论的”本体论“调和”了物质论和观念论的内在矛盾,不仅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而且为更好地理解人—技术—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平台,并进而对弱化技术价值异化这个至今悬而未决的大问题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5.
文祥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2-27
伊德认为传统所谓技术是科学的应用的观点,是没有深入到存在论层次的认识论。从存在论来讲,技术先于科学,所有科学知识都是技术体现、建构或诠释的,当然,科学知识的获得并不是自然的,而是以对技术活动进行艰辛的科学解释为前提的,如此在技术建构的科学知识基础上,又展开着新的技术进步,科学与技术表现出环环相扣的接力关系。此科学与技术的存在论理解,揭示了科学与技术的生成逻辑,对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发展应具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6.
吴宁宁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3)
技术中介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刻画技术中介经验中的自身觉知,伊德的“准透明性”概念针对的是这一问题,其结构是“放大/缩小”,强调技术物质性和感觉身体,但是伊德所述的自身觉知是一种对象式的自反觉知,并没有真正地说明前反思经验中的自身觉知.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中知觉经验的实践意向性出发,可以阐发一种现象学视角下的技术中介,技术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特定的实践任务规范,技术经验中的自身觉知指的是对主体与作为规范的技术本身之关系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舒红跃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3):276-278
通过对已有技术理论的“悬置,”伊德直接从技术与人和世界的相关性研究技术,认为不存在纯粹的技术本身,技术是一种关系性存在;技术既改变了人对宏观世界的认识,也改变了人对微观世界的感知,使用技术的知觉与不使用技术的知觉具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文祥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5):32-35
伊德“非中性”的科学价值观揭示的是科学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价值维度,而传统的科学价值观是事实与价值分离的“中性论”的价值观.伊德认为,传统的科学的价值观没有深入到本体论、生成论意义层次,是缺乏深度的知识论意义上的价值观.停留于此基础上的价值观,难免导致科学的“乌托邦”或“敌托邦”. 相似文献
9.
文祥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2-28
梳理伊德的科学技术文化观,将有利于目前国内日渐兴起的科学技术文化哲学研究。在伊德看来,科学、技术都是扎根文化的产物,文化具有"土壤"的根本性。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诞生,文艺复兴前的技术性文化背景是重要条件之一,以往文化中的视觉主义偏好是重要条件之二,而西方扩张性的文化气质是重要的条件之三。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它们势必又将汇入文化的洪流,相互影响,形成多元互渗的文化发展模式。考古学证明,现代科学、技术的诞生正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多元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欧洲中心论其实只是欧洲人一厢情愿的幻想,任何迷恋欧洲中心论的想法和做法都将是狭隘、短视和固步自封的。 相似文献
10.
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从普世文化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世文化是全球化在文化领域中的反映。普世文化不仅指人类具有“共同的语言”,可以达成的文化共识,而且是指人类共同遵守的文化价值规范。它的生成是因为人类有共同的利益,也面临共同的挑战。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要努力处理好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本土性和世界性的关系,在提倡文化的普遍价值同时,不排斥和否定民族文化个性的张扬。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和”是个精髓。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人之生命价值的尊重以及和生、和处、和达理想社会的憧憬。自中共十六大始,“和谐”作为一个新概念被重新提出,并受到重视。这反映了共产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深刻程度,对当代社会发展把握的准确程度。它也表明了,共产党人力争做好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主动思考中国乃至世界所面临共同问题的自觉程度。 相似文献
12.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文化适应和文化自主的问题,坚持"文化自觉"是对全球化潮流的一种积极回应,也是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途径。"文化自觉"对于我们掌握文化转型自主权、正确认识本土传统文化与外民族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应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实现和谐共处;增强文化发展的主体自觉性,推动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3.
李可繁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09-111
通过找出《说文解字》中从鹿的字和与鹿有关的字,透过它们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意义,找出鹿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并且进行分类。鹿在中国文化中有象征政权或帝位的意义;象征君子贤才的文化内涵。通过分类梳理出鹿文化的不同发展脉络,发现其一直伴随中国文化发展的始终。 相似文献
14.
张颖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1):137-141
“香港乃文化沙漠”一直是外界对于香港的定位,此种言论与香港文化的边缘性不无关系.但在香港文化边缘化的背后,仍旧保留着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并结合西方文化构筑成香港独特的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文祥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8-34
伊德多元稳定的世界观对于基础主义与反基础主义、现代与后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与英美分析哲学等对立的当代哲学思潮以及对于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来说,都具有重要的调解价值.该世界观的形成既与伊德对知觉理论的深入研究与发展有关,也与伊德以生活世界中的实践经验为根本出发点并深入到知觉层面进行具体的现象学变更分析有关.由于伊德是从其技术现象学和科学现象学的研究中得出该结论的,因此,深刻理解伊德多元稳定的世界观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科学与技术,并从知觉的层面来理解科学与技术发生时最为源始的思维结构,从而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提供思维生长点意义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陈莉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4):83-85
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文化空缺词已成为汉语文学作品翻译中一道不容忽视的障碍。如何有效地处理文化空缺词将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译文读者的可接受性及文本的可读性。该文结合杨氏夫妇《儒林外史》的英译本,总结其对文化空缺词妥协性处理的方法,从而进一步证明:恰当合理的使用妥协有利于成功地进行文化移植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谈了对"茶马古道"文化品牌打造的两点深刻感受:"重构"与"重走",以期对打造"百越古道"文化品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题记:无论是“百家讲坛”,还是《阅读与作文》,我们希望做到的都是给观众或读者提供一份精神方面的营养大餐。一本书该怎么读,该选择什么角度去理解,对于那些对这本书已经有很深了解的人来说不难,但对于那些对这本书不了解的或者一知半解的人来说却无异于登天之难,适当地从别人那里学习经验是学习的一个必要环节。“百家讲坛”、《阅读与作文》等媒体都是这样平台中的一部分,我们所做的不是把已经“嚼过的馍”送到别人口中,而是像挑鱼那样,把一条鱼中最有营养、最有滋味的部分摘出来给广大读者品尝,让他们可以品尝到更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展现形式,应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不仅为每一个学生展现自己独有的优势和个性提供空间,而且能够被教师员工清晰地把握,使教师有充分的反思空间。 相似文献
20.
朱丕智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从文化视角去研究重庆抗战文学,是一个很有前途和意义的学术路子.其理论前提有二:一是辨清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并从人类社会的整体层面去建构文化的一套概念系统,使之与文学和诸学科既相区别又有联系;二是处理好重庆抗战文学的区域性与全国性定位问题,主张在全国性意义上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