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一情感是艺术的生命,一切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情感,一切艺术作品都不能不灌输情感。没有情感,便没有艺术。在文艺批评史上,人们一直把艺术创作的情感因素放在主要的突出的地位。俄国的文论家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爱德华·古别尔诗集》)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认为文艺家创作时其情感越是强烈真挚,具有个性特点,其作品就越有艺术魅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强调诗的抒情特性,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十卷第二一一页);“诗的本身乃是情绪的潮流”(《诗歌的创作》,《文学》1944年二卷三、四期),是“情绪的自然消涨”构成为诗的“内在的韵律”(《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十卷第二○○页),“表现成一种旋律的言语”(《论诗三札》,《沫若文集》第十卷第二一一页)。  相似文献   

3.
一世界的文明古国,差不多都有自己的民族史诗。如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印度的《摩訶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等。而古代中国却找不到这样规模宏大的民族史诗。(按:本文所用的“中国史诗”概念,均指汉民族史诗)华夏民族有没有自己的民族史诗,对于这个问题,中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最早说中国没有史诗的是黑格尔:“中国人却没有民族史诗,因为他们的观照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从有史以来最早的时期就已形成一种以散文形式安排的井井有条的历史实际情况,他们的宗教观点也不适宜于艺术表现,这对史诗的发展也是一个大障碍。”(《美学》第三卷下册第170页)朱光潜先  相似文献   

4.
散文与诗歌一样是一种抒情的艺术.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罗丹则更明确地指出“艺术就是感情”(《罗丹艺术论》).一篇作品要想具有艺术魅力,首先要能拨动人们感情的心弦,引起强烈的共鸣.可以说,真正优秀的作品都是由作家鲜明独特的感情所熔炼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说:“在我看来,鲁迅的气质毋宁说是位诗人。”从“气质”上对鲁迅作总体的认识和把握,实在是最有眼光,也实在是最有见地的。正是这个“气质”使得鲁迅的诗人的精神渗透了他的全部作品:鲁迅的诗作和散文诗集《野草》自不必说,他的叙事散文和小说也无不蓬勃着诗情。也许正是这种诗人的气质使然吧,郭沫若才敏锐地指出: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而“偶有所作,每臻绝唱”。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诗歌作品相对他的杂文、小说,数量并不多,影响也有限.然而他的诗歌创作,又是不可完全忽视的一部分,表现出中国近现代诗歌在过渡时期的明显特征.鲁迅青年时期开始旧体诗创作,多与朋友交流,表达他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有抒情、言志和讽世多种.他的自由体新诗响应五四新文化运动而作,艺术成就略逊,但《野草》集中的一些散文诗足以展现他的诗歌才华.在诗与散文的写作上,鲁迅用笔有所区别,散文技巧相对成熟.另外,针对鲁迅诗歌研究状况,简要地提及当前诗歌研究需避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文学……就其基本性来说,它不能不是时代愿望的体现者,不能不是时代思想的表现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上卷第55页)。别林斯基也强调:“在构成真正诗人的许多必要条件中,当代性应居其一。诗人比任何人都更应该是自己时代的产儿”(《别林斯基论文学》第21页)。面对我们国家分裂的渗透着血与泪的特殊的历史与现实,每一个有民族正义感和时代责任感的作家,都必须给予必要的充分的关注。谁能理解海峡两岸炎黄子孙渴望国家统一的理想和追求,谁能为促进国家的统一与繁荣贡献心力,并在自己的作  相似文献   

8.
《朝花夕拾》是一部文情并茂的回忆性散文。它以浓厚的抒情笔调,诗的意境描述了鲁迅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是作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抒情诗篇;它紧密地联结五四以后的现实,闪烁着战斗的火花,是对封建势力及“正人君子”斗争的锋利武器。《朝花夕拾》又是散文艺术中风格独异的珍品,在优美的散文中恰当地揉进杂文笔法,浓郁的诗意里交织着尖锐的社会批评,使《朝花夕拾》在艺术上放射出奇异的光辉。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小说充盈着诗情,这是大家所公认的,日本学者增田涉说:“鲁迅写小说的时期,是他生活中的早期或前期,……他的诗人的、或抒情的一面,适度融合于为进化论的人道主义所支持的尖锐讽刺里,开展了有声有色的世界。”(《鲁迅的小说》)唐弢则认为:“从作品存在的普通特征考察起来,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的另一独特的内容,是它的抒情性,凝炼通达,酣畅舒展,几乎每一篇小说都是一首动人心弦的抒情诗。”(《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这方面的论述,还可以举出许多。众多的论述对于“融合”的范围、程度等虽有不同认识,但认为“抒情”乃是这种“融合”的标志,庶几相近。  相似文献   

10.
散文,作为与诗歌、戏剧、小说相对举的文体艺术,常见散论居多,尤其是散文作客谈及创作的篇什更多,而有关散文艺术专著的出版,还是近十年的光景。众所周知,林非《现代六十一家散文扎记》(1980年3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和《中国现代散文史稿》(1981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先后问世,影响很大。第一,林非的研究从实践上和理论上为现代散文的成功树碑立传。鲁迅说过:“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  相似文献   

11.
这首作于一九○○年秋的、独具特色的诗(《鲁迅全集》第七卷,714页),一向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有关鲁迅诗歌的注释和研究中,要么略去它,要么就给予它“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思想感情”,“说明具有高尚情操的莲蓬人却不断受到秋风的侵袭,受到权贵的奚落和世俗的冷遇”但“没有畏缩”、“没有妥协”之类的断语。这类断语之所以产生,我认为受《爱莲说》的影响很大。两者也确实在题材上一样(写莲),作者对莲的态度一样(歌颂),手法也一样(都是象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一九三三年七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译文)开头写道:“七月四日信收到。上海的寒暑表,室内七十度,室外七十七、八度。”(《鲁迅书信集》第1140页)我怀疑排印有错。查看根据增田涉赠送的手迹照片影印的《鲁迅致增田涉书信选》第34页,没有错。据我推想,第二句应是鲁迅回答增田一涉对他生活、身体的关心,特意写出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抒情与抒情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散文艺术及其传媒语境研究》[1](以下简称《现代抒情》),是青岛大学王金胜博士最新的研究成果.王金胜的研究视野非常广阔,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自我认同”问题有着很深的认识.近几年,他的研究领域又扩展到了现代散文的理论研究.一直以来,散文理论研究,都是文学研究的难点之一.其原因在于,散文的文体意识,与意识形态相对疏离,在表征现代民族国家的叙事性上,不如小说、诗歌等文体那么明显.散文更多地表现出情感的个体性和多样发散性.从抒情性的角度,阐释和理解当代散文,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醉翁亭记》数百年来,脍炙人口。但“醉翁之意”究竟如何,似乎尚无真解。不少评论和赏析文章,抓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就断言此文“表现出当时士大夫娱情山水、悠闲自适的情调”(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第246页)。有的则以肯定语调指出它“以细致的艺术笔触,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四周的景色,抒写了他寄情山水的深厚而委婉的感情”(《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部分二第75页),仍然不过是说这篇文章没有多大思想价值。有的则说“虽然这篇散文的社会意义并不强烈,其中表  相似文献   

15.
古代许多文学大家,都是诗文兼长的,陶渊明也不例外。他的诗歌,历代评论几无异词,公认为我国中古诗坛的杰作。而对其散文的艺术成就,相对而言,就略嫌论述不足。其实,他的散文,如同他的诗歌卓立于晋宋之际的诗坛一样,是我国古代文苑中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鲁迅先生曾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并从文学创作与政治生活、社会风气的关系方面,指出汉末魏初的文章的特点,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而“师心”和“使气”“便是魏末晋初文章的特色”。“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和平。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同上)  相似文献   

16.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手段之一。“作家如果离开了想象,联想和幻想,他就根本无法进行创作。”(刘叔威《文学概论四十讲》,第155页)散文,作为文学体裁之一,它的创作离不开想象。秦牧的散文之所以脍炙人口,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流光溢彩的想象艺术。  相似文献   

17.
《朝花夕拾》,是鲁迅文学散文的代表作,也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艺术珍品。总结、学习鲁迅散文的艺术成就,对于繁荣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特别是散文创作,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这项工作过去已经有人做了,应该在那个基础上继续做好。由于“四人  相似文献   

18.
诗主性情,固然是不错的,然仅仅表现性情,也未必就是佳作。因为构成一部真正伟大艺术作品的基础,除性情之外,“同诗的艺术一起而来的还有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345页)鲁迅也讲过类似的道理:“盖世界大文,无不能启人生之閟机,而直语其事实法则,为科学所不能言者。所谓閟机,即人生之诚理是已。” (《鲁迅全集》第一卷203页)就诗论诗,理若不至,情亦浮泛。唯其情依乎理,方能使情在更  相似文献   

19.
(一) 《庄子》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用汪洋恣肆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故事,奇特大胆的想象,文质并茂的议论,开了我国古代散文艺术的先河。郭老在《庄子与鲁迅》(《沫若文集》第十二卷)一文中曾经夸张地这样评价过:“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 但是,由于《庄子》散文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它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的复杂性,也引起了对《庄子》散文评价上的长期争议。持极端否定意见的人,认为庄子是战国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思想家,是“绝  相似文献   

20.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话;“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皆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课本上对其中的“客何为者”未予加注。查王伯祥先生选注的《史记选》,其中对“客何为者”的注解是:“你是干什么来的。”(见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史记选》第44页)又,《古代散文选》中对“客何为者”的注解是:“(这个)客是作什么的。”(见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古代散文选》上册第186页)从这两个权威性选本的注解中不难看出:一个是把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