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叶贸易是近代中西关系一个重要的内容,茶叶是近代中西贸易的主要商品。荷兰是中西茶叶贸易的先驱。中荷茶叶贸易始于17世纪初,至鸦片战争前夕趋于式微。中荷茶叶贸易的形式包括间接贸易、直接贸易、间接贸易与直接贸易相结合三种。荷兰对近代中西茶叶贸易的兴起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中国茶叶外销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清代及民国时期是浙江茶叶经济大起大落的关键时期。受茶叶外销的刺激,浙江形成了散布产区、较为广阔的茶叶初级市场。产区所产茶叶集中到初级市场后,再汇集到宁波、杭州、温州三大茶埠。但从发展趋势来看,浙江茶叶经济无论是茶叶生产、茶叶初级市场,还是出口茶埠,最终均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黄山地理标志茶叶为例,运用logistic模型对消费者购买黄山地理标志茶叶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计量经济分析。研究表明,消费者购买黄山地理标志茶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消费者对黄山茶叶地理标志知识的了解程度、对黄山茶叶地理标志标签的信任程度、消费者茶叶的偏好以及购买茶叶的主要用途等因素是影响消费者购买黄山地理标志茶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福建是全国第一产茶大省,涉茶主体众多,但行业利润率并不高,茶叶产业运行绩效较低。本文基于福建省主要茶叶产销地区1036个样本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识别茶叶产业链运行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结果表明:政策环境因素、技术因素、沟通因素对茶叶产业链运行绩效产生的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02、0.002、0.22;质量因素、管理因素、关系因素对茶叶产业链运行绩效产生的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08、0.36、0.18。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统一政策安排、破解茶叶产业科技人才瓶颈、提高茶叶实际消费效率、维系畅通的茶叶产业链环关系、提升茶叶经营主体管理水平等途径提高茶叶产业链运行绩效。  相似文献   

5.
金石碑刻画像中的茶文化资料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它的价值特突,内容丰富,主要包括茶叶生产、茶叶贸易、茶字演变、茶政茶法、茶叶消费、茶叶礼仪、茶叶传播以及荼事活动等方面,应该引起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由盛转衰解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是中国19世纪最重要、最大宗的出口商品,曾经占中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可是到19世纪末,中国出口茶叶急遽下滑,并迅速被印度、锡兰超过,至20世纪初,中国出口茶叶已不到世界出口茶叶总量的10%。中国近代茶叶贸易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茶叶生产方式落后,在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茶叶品质难以保证,缺乏市场竞争力;杂税繁多,层层盘剥,中国茶农和茶商生存环境恶劣;多年战乱影响了茶叶生产和贸易路线,造成市场萧条;贸易的主动权在外商手中,中国茶商承担风险的能力低,在与外国茶商的竞争中,中国茶商很难取胜。中国茶叶出口由盛转衰折射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情,是19世纪危机的一个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7.
近代福建茶叶外销消长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与八十年代是福建茶叶外销的极盛时期,每年输出五、六十万担,最高达八十万担。但自公元一八九○年以后,由于印度、锡兰、日本等国茶叶的竞争,加之本省茶叶质量每况愈下,外销茶叶一年不如一年。为什么在国际市场上福建茶叶竞争不过印度等国的茶叶?此中原因是很值得认真探讨的。第一,耕种制作技术落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我国城乡茶叶市场的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我国的茶叶生产继续发展,城乡茶叶市场也不断扩展.作者分析了明清时期茶叶市场发展的基础,认为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茶叶市场扩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对茶叶的农村市场、城市市场进行了深入探讨,剖析了城乡茶叶市场在茶叶生产和消费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冰箱储藏法。将干燥茶叶盛入茶叶盒内,放入冰箱。这是最理想的贮藏茶叶的方法。但必须封装严密,否则茶叶会串味。 二、罐储法。用草纸包好茶叶放入双层盖的铁制茶叶罐内,将茶叶罐放置干燥处 三、塑料袋储藏法。用白纸将干茶叶包好,装入无  相似文献   

10.
唐和五代时期四川的茶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茶业生产的大发展 四川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种茶饮茶的发源地。从先秦到两汉都只有四川才有种茶和饮茶的记载。魏晋六朝时期四川的饮茶活动才传入江南地区,其后又由江南传入华北地区。到唐代,饮茶活动已遍及全国。“茶之为物,无异米盐。人之所资,远近同俗。既蠲渴乏,难舍斯须。至于田闾之间,嗜好尤切。”人们对茶叶需要的增长,促进了茶叶生产的飞跃发展。唐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的时期,并且形成了我国盛产茶叶的局面,在全国形成了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江、黔中、江南、岭南八大产茶区。中唐以后,茶叶贸易已相当繁荣,茶叶经济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封建政府正式开始征收茶税,并把茶税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适应整个社会对茶叶经济的普遍重视,专门记述茶叶生产、  相似文献   

11.
清末新疆地区的茶叶贸易,主要包括湖南安化官茶交易、晋商私茶贩运以及俄商茶叶走私,呈现出国内茶商与俄国茶商之间无序竞争的局面。而其中官茶滞销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晋商大量贩运私茶以及俄商茶叶走私导致茶叶倒灌的结果。这一时期私茶案件的大量涌现,反映的是清末新疆地区茶市的混乱,具体表现为经济贸易纠纷频繁,中俄商人之间、当地民众与俄商之间矛盾冲突不断。清末新疆茶叶市场的乱象,根源于清廷及新疆地方政府应对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我国茶叶生产的历史悠久。迟至唐宋时期,茶叶生产兴盛,引人注目。进入明清以来,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茶叶生产的繁荣,茶叶生产的组织形式、配置资源的方式也日趋复杂,市场在茶叶生产中配置资源的作用日渐扩大,茶园、资本、劳动力和茶叶生产技术等茶叶生产要素在市场的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茶叶生产组织形式,不同的组织形式尽管生产规模大小不一、生产效率有高有低,但都对茶叶生产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学证实,茶叶含有很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药理功能,具有抗癌、减肥作用,列全球四大饮料之一。可是你知道吗?茶叶还是美容佳品。 茶浴美容 茶叶的主要成份有咖啡因、茶碱、鞣酸、可可豆碱等,茶浴具有护肤功效,特别是皮肤干燥的人,经过几次茶浴浸洗之后,皮肤会变得光滑细嫩。茶浴简便易行,在浴盆中冲泡茶叶水即可,浴后全身还会散发出茶叶  相似文献   

14.
孙军辉 《江淮论坛》2007,(3):129-134
唐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的盛世,也是中华饮茶文化的兴盛时代。唐代茶叶经济的繁荣促使政府加强对茶叶经营的管理,政府行为对茶叶经济的影响,形成了唐代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15.
云南茶叶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晓丹 《学术探索》2003,(11):88-91
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用隐蔽性较强、透明度低、不易监督的保护措施,对我国农产品中的茶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的茶叶出口造成了很大障碍。这种"绿色壁垒"是当今国际贸易中最难对付的贸易壁垒之一。因此,研究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企业的生产和出口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清以来山西商人曾辉煌商界五百年,茶叶商人即是其中一支劲旅。清代民国时期,山西商人茶叶贸易更趋于鼎盛。这一时期茶叶贸易的发展壮大,除因山西商人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品质外,也与其善于总结、积累办茶经验密切相关,办茶规程即是集中体现。清代民国时期山西商人茶叶贸易集采购、加工、运输、经营与销售为一体,体现出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流通以及精细化营销的特征。这些特征也是山西茶叶商人工匠精神、开拓创新和商业智慧的精神表达。  相似文献   

17.
湖南是茶叶生产和消费大省,茶叶产业是湖南农业的优势产业.本文利用迈克尔.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理论,从湖南省茶叶的要素禀赋、国内需求、相关产业和产业组织等四个方面,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茶叶经济在中国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茶叶企业的管理模式,同时,茶叶企业管理的优化与创新也一并推动茶叶经济的发展。本文结合当代茶叶经济的发展状况,阐述茶叶企业管理优化的重要性,并分析茶叶经济发展与茶叶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从而将茶叶企业管理细化,并提出相应的管理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9.
绍兴县是全省重点产茶区之一,全县11万亩茶园,年产量约为13万多担。近几年来,绍兴县茶叶生产经历了起落过程,1982年是建国来历史上茶叶生产最好的一年,产量为13.7万担;1983年和1984年茶叶滞销,供销社采取限制收购、降低价格等办法,严重挫伤茶农积极性,产量下降,一部分茶园荒芜;1985年取消茶叶派购制度后,茶叶产销情况好转,产量又开始回升。这个起落过程,促进了茶叶购销体制由原来供销社独家经营转变为多渠道流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了贸工农一条龙。1986年产量13.5万担,其中供销社推销3.5万  相似文献   

20.
茶叶是黄山市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出口创汇的传统优势农产品。近几年黄山茶叶出口虽发展较快,但由于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以及应对措施和市场开拓力度的不足,使茶叶出口的发展与之丰富的资源优势不太相符。为此,应及时制订应变对策,采取有力措施,保持黄山茶叶生产和出口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