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世俗化与宗教的未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 ,世俗化不仅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而且对宗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 ,宗教在公共领域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日益减退 ,宗教信仰越来越成为个人的私事 ;另一方面 ,世俗化并没有导致宗教的死亡 ,相反 ,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全方位地为各种新兴宗教提供了生存环境 ,而且 ,在某些情况下还出现了传统宗教的明显复兴。如何处理宗教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如何处理传统宗教与新兴宗教的关系 ,将是宗教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宗教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宗教社会学资源。马克思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宗教现象的前提基础,实现了世俗化理论的创造性变革,他不仅阐明后来体现在宗教社会学理论中的一般原理,而且清晰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将“人的宗教”深化为“实践的宗教”。马克思着重论述了宗教世俗化的种种表现,并对宗教消亡问题作出了符合社会发展现实的评论。  相似文献   

3.
宗教世俗化是宗教适应社会的必然选择,宗教社会服务是宗教世俗化的表现形式。宗教参与养老是转型社会时期宗教顺应社会责任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在养老领域开展社会服务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宗教世俗化脱下了宗教的神秘面纱,拉近了宗教与人之间的距离,成为宗教参与养老的基础;另一方面,宗教参与养老的实践活动又在宗教社会服务范围、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方面促进了宗教世俗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罗马法的世俗化是罗马法历史发展演进的结果。世俗化的本质是去宗教化,反映的是人对神的驱逐。罗马共和国前期发生的罗马法走出神龛、为平民所知悉并不是"世俗化"的表现,而是大众化过程。因为当时不具有"去宗教"的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费里领导的教育世俗化改革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场重要的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本文主要分析改革的动因,介绍改革的主要内容,总结改革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世俗化趋势作为宗教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深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然而,这股世俗化潮流在促进宗教发展,带来"宗教热"的同时,也带来了宗教信仰的冷淡与衰退,导致了宗教形式的保留和自身精神价值的丧失.  相似文献   

7.
奥斯曼帝国曾经是一个雄踞三洲的封建军事大国,但苏莱曼大帝之后日渐衰落。为了帝国的强大不被灭亡,它曾试图自我改造,富国强兵。首先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随之而来的是教育世俗化改革。教育改革遇到了宗教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另外由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诸多因素,也影响了改革的进展。但是改革为凯末尔总统共和国时代的世俗化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宗教中国化必然要在中国现代化和世俗社会空间景观中实践.整个中国现代化的空间景观布置必然要推动宗教进一步走向中国化.中国社会的世俗传统和文化环境必然约束宗教在中国的空间实践中进一步深入中国化.宗教中国化是现代化和世俗化的根本方向,宗教现代化是中国化和世俗化的基础目标,宗教世俗化是中国化和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中以宗教文化为题材的作品是一个突出的部类.这些作品多以宗教文化为背景,却在总体上具有十分明显的世俗化特征,表现出强烈的世俗精神.剧作中神佛常用引诱和逼迫的方式来度脱凡夫俗子,凡夫俗子们却极端留恋于世俗的享受和情感,对于宗教有强烈的拒绝态度.在这些宗教戏剧中,玄妙的彼岸世界往往不过是一袭华美的包裹,而真正涌动其间的则是百味杂糅的世俗情感,世俗社会的势力、影响和作用显得格外分明,宗教职能则为审美职能所排挤,它们在传扬教叉的框架之内,莫不加演着一幕幕情味各异的人间活剧.元代宗教戏剧世俗化形成的原因,既与宋元宗教本身掺杂的世俗因素相关,亦受到元杂剧的作者心理、观众好恶和演出环境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战后英国宗教教育的发展和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英国学校的宗教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从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到教学的内容以及评估都发生了改变,通过描述英国学校战后宗教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可知现代宗教教育体系在英国演变的具体形式。从而反映出英国学校宗教教育的面貌及其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1.
路德宗教改革系统阐发了因信称义的福音主旨,促进了宗教信仰观念的世俗化,打破了教会宗教信仰垄断地位;批判了宗教神权对世俗权力的僭越,极大消解了宗教专制愚昧,重塑教会与世俗政权职能边界,推动教会向社会领域回归;对宗教基本命题的新诠释,冲破了教会禁欲主义,缓解了属灵与属肉、宗教职能与社会职能间的紧张关系,彰显了宗教道德的世俗价值意义,推动了中世纪宗教的世俗化进程。然而,由于未能从根本上否定封建专制制度,路德宗教改革只能实现信仰理性的有限伸张。  相似文献   

12.
宗教祭祀活动受世俗的影响,逐渐解脱了肃穆的外套,向节日、游乐甚至向市场贸易方向演化,这是历史的必然过程。《诗经》中的很多情诗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过程:宗教祭祀活动向宗教节日的转化,宗教节日向青年男女游乐集会的过渡。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活动将更多地融入世俗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道教美术拥有雅俗双重品格,"雅"是指其符合中国文人的审美需求,蕴涵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皇室、贵族崇奉道教的见证者,构成皇室艺术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文化性、文人性、庙堂性与贵族性之特质;"俗"是指它常常侵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相胶着,充当普通民众的精神安慰剂。它又处于民间庆典祭祀的中心地位,与民众最欢乐、最庄严的时光共在共融,其内容贴近民众的生活,为世俗民众所喜爱,具有民间性、世俗性、大众性以及草根性之特质。道教美术双重品格的形成是由道教及道教美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从1974年起开始实行的经济开放政策是萨达特时期埃及最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举措。这一政策的实质在于减少对经济的国家社会主义式的控制.将埃及的贸易与投资向国际资本主义市场开放;同时.改革公营企业;鼓励发展国内私营经济。经济开放政策实施期间,埃及吸引到了部分外资,并得到了大量来自阿拉伯国家和西方的援助.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开放政策的成绩无疑是巨大的;但一些新的问题出现,对埃及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尝试以近代教育理论中之两个重要观念“世俗化”与“现代化”为主线,探讨宗教教育在西方社会的转变历程,进而分析宗教教育在香港的情况。作者选择以教会大学之一的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作一个案,并就香港的经验提出有关现代化宗教教育的新理解。  相似文献   

16.
金代末年一些知名文士将写作重点放在叙述史实的作品上,诗歌之中也表现出明显的叙事化倾向。金代诗人自然平易的风格,和曲的美学追求相一致,还采用俗语进入诗文。因此,研究金代文学就成为正确理解和评判元代文学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世俗化指宗教面临外部环境的冲击,而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它反映了宗教自身的调整功能以及宗教和外界的交互作用,在本质上意味着宗教神圣性的弱化。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和中国佛教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良好的土壤。“人间佛教”对佛教世俗化作了某种程度的修正并成为新时期佛教发展的主流,但如何合理地把握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