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封建主义残余不仅是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产生种种弊端和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重要根源之一,而且也是今天乃至今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重要障碍,严重困扰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邓小平关于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思想,促使我们认真思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去完成反封建主义残余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又没有比较彻底地完成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的任务,这就使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将长期面临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不仅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表现及其严重危害,而且从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继续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重大任务及其思想政治原则、方针和方法,形成了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反封建思想。  相似文献   

3.
封建主义在近代中国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造成了中国百年来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在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封建主义残余依然广泛地影响和束缚着人们的头脑,给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一次又一次的损失和影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4.
论邓小平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不仅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表现及其严重危害,而且从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继续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重大任务及其思想政治原则、方针和方法,形成了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反封建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未圆满完成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思想意识层面的封建主义以残余形态潜伏下来。由于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新中国的反封建斗争存在着以下不足:把社会形态意义上的封建制度的终结等同于观念形态上的封建主义的消亡;对清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重要性估计不足 ;对封建主义思想本身缺乏具体准确的如实认识;在反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问题上主次失调等失误,封建主义残余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因此,批判封建主义是21世纪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性抉择,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思想方法论为指导,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制度性安排,加强制度性建设,加大反封建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反封建主义与21世纪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未圆满完成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思想意识层面的封建主义以残余形态潜伏下来.由于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新中国的反封建斗争存在着以下不足把社会形态意义上的封建制度的终结等同于观念形态上的封建主义的消亡;对清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重要性估计不足;对封建主义思想本身缺乏具体准确的如实认识;在反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问题上主次失调等失误,封建主义残余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因此,批判封建主义是21世纪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性抉择,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思想方法论为指导,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制度性安排,加强制度性建设,加大反封建的力度.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极为关注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问题,他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反封建残余影响的观点.其主要有;明确规定了肃清思想政治方面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深刻揭露了封建主义残余在我国现实社会中的种种表现;正确提出了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举措。这些反封建思想是邓小平特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学术界提出应当重视批判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问题。这是符合实际的。本刊七月初,邀请部分作者,以“批判封建主义思想影响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题,举行了专题座谈。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就我国的国情来说,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小生产者的思想影响,都是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大敌。其中尤其是封建主义的东西,不仅在我国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领域内有其深刻影响,而且又长期被我们所忽视,没有受到有力的批判。这正是林彪、“四人帮”得以横行十年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批判封建主义的思想影响,应当是当前和今后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任务。当然,如同资产阶级和小生产者的思想影响一样,要根除封建主义的思想影响,也不是单靠批判所能奏效,而是必须看重从它所由产生和赖以存在的社会物质条件上解决问题。但是深入开展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必将有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扫清障碍,促进问题的解决。基于这种考虑,本刊特将座谈会上的几个发言摘要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现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还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克服小生产的狄隘眼界和保守习气,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振奋起全国人民献身于现代化事业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这也就向我们提出了加强少数民族思想文化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开展,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建立与我国有计划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观念体系。这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民主和法制的逐步健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几千年的封建主义思想遗毒,长期的小农经济占统治的自然经济观念,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资本主义思想和奴化意识和建国以来形成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程的阻碍。  相似文献   

11.
封建残余是我国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必须予以肃清 ;封建残余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仍然存在有其深刻的根源 ;封建残余在现阶段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 ;肃清封建残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国情认识的一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旧中国的国情及社会性质究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这是一个仍然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旧中国国情的封建主体性直接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现代化建设。深刻认识旧中国“半封建性”与“半殖民地性”两大基本特征 ,对于正确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实践“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 ,正确对待现存的落后生产方式 ;必须从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中把握先进生产力 ,跟踪世界生产力发展的新潮流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必须正确处理生产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促进生产力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发展理论构建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上,它以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动力为哲学依据,是对中国近代史以及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国情深刻反思的结果.这一理论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本质,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基本原则、根本任务、发展战略、根本动力、内外部条件、政治保证、发展模式、发展趋势、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内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从中华文化原创期各家社会理想中寻求社会主义文化资源,把大同思想与社会主义相贯通,批判封建主义,分析、评判资本主义,根据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主义进行解读。这其中虽有一些误读和偏颇,但也包含了一些思考和创造,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引入社会主义术语的第一人。在中西文明撞击和相互影响的时代背蒂下,他以贯古通今、执中鉴西的学术风格和思维范式,把先秦“轴心期”的大同思想与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相贯通,深刻揭示大同、小康、和谐、民生等传统命题与社会主义的密切联系,借以批判封建主义、判断资本主义和阐释社会主义,根据中国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进步要求对社会主义进行全面解读。这其中虽有一些误读和局限,但更包含着严肃的思考和独特的创造,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雏形,也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文化前提,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研究文艺思潮,对唯心主义思辨哲学通过宣扬自我意识和绝对理念所表现出来的错误的历史观念、封建主义和封建社会主义所宣扬的滞后的倒退的历史观念、空想社会主义文化思潮所宣扬的超前的虚幻的历史观念和教条主义的社会文化思潮所宣扬的各种时空错位的历史观念等进行了深刻的解析,对推动历史发展,弘扬历史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统大同思想是一个具有历史生命力的"轴心期命题"。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追求中,它在进化论的影响下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并且在与西方社会主义的共鸣中与之实现了贯通,成为批判封建主义、判断资本主义的根据,为中国人民认同社会主义,以它为目标选择现代化的道路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人的个性发展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最终目标、价值尺度和发展动力。生产力标准和人的个性发展标准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两把重要尺度,二者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把马克思的个性理论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对于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教训、对于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和实质、对于未来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想不断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家,即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生产力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标准不动摇,把生产力的发展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