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的精神有一定的相似性,体现在历史真实的个人化书写、历史必然性的质疑、大写历史的小写化、边缘历史抵抗主流历史等方面。但是,中国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没有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的复杂的理论渊源和真正的滋生土壤,因而,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在对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嫁接”的同时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异”。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是当代中国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和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相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新历史主义”是当代文学历史题材创作的一个高峰,但其作家群体表现出来的历史意识与当代文学其它的历史题材创作有明显的不同。本文从历史真实观、历史资源、未来观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新历史主义”作家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3.
自"大陆新武侠"产生以来,新历史主义观念就渗透于其发展的各个层面.新历史主义所具有的历史图景、自我主体化、解构方式等特征,使得大陆新武侠小说呈现出了多重面貌,并在作品的历史观、人物形象、情节与场景、人文精神范式等方面产生了复杂反应.创作群、读者群等文学因素的变化,也在多种互动影响中,促进了新历史主义质素的出现.思考新历史主义态势与大陆新武侠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深入理解武侠文学生态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什么历史,而且主义——新历史主义小说流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80年代中期直到当下,新历史主义小说从诞生、命名,到发展壮大并形成成熟的"历史诗学"、"文化诗学",在20年间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经典性的文本,成为新时期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探索与命名"阶段(1986-1992),第二阶段是"成熟与完善"阶段(1993-2000),第三阶段是"深化与转型"阶段(2001-)。新历史主义小说三个发展阶段的不同思想形态与艺术价值取向,规范着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的整体风貌及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历史主义思潮与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历史剧创作出现了非历史化的艺术取向:或将复杂人性作为关注历史人物的切入视角,或以新历史主义态度重构、戏说历史。这种取向为剧作家借助历史评议现实提供了更大自由,但也因过分的主观与随意消解了历史剧本应具有的内在严肃性。  相似文献   

6.
新历史主义与语言论转向和历史转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历史主义是在语言论转向“之上”和“之后”的历史转向 ,它表现为对语言论转向思想成果的积极汲取而非单纯背离 ;同时 ,在人文社会学科普遍的历史转向中 ,新历史主义有其关注的特殊转换层面 ,在这些层面上 ,新历史主义从传统历史主义的转离与向它的转向同时发生。因此 ,对语言论的文本性和历史主义的历史性来说 ,新历史主义具有双重意义 ,其历史转向是转向中的背离和背离中的转向。从某种意义上说 ,对新历史主义与语言论转向和历史转向之间复杂关系的历史化描述 ,就直接变成对新历史主义本质特征的揭示。  相似文献   

7.
顾成华 《兰州学刊》2012,(11):201-203
20世纪90年代,新历史主义被正式引入我国。随后经过短暂的高潮期,步入缓慢发展期,而随着新世纪文学时代的到来,新历史主义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呈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文章在对新历史主义的元历史理论作出基本的概念阐述基础上,对新历史主义叙事下的新世纪初文学呈现的新特征和新历史主义叙事未来的发展作了相关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以格林布拉特为代表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在文学批评领域异军突起,为文学批评探索文学文本与生产它的历史"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方法。新历史主义一词于1982年第一次被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而提及。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受到了后结构主义和福柯思想的影响。而新历史主义批评家蒙特罗斯提出了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高度概括地表述了新历史主义对于文本与历史的"关系"的基本观点。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过去三十年的文学批评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学界在惊叹"新历史主义"的新观点的同时却很少去探讨其理论渊源,有限的讨论也都集中在对福柯理论的挖掘上,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实际上20世纪很多理论家的理论都对"新历史主义"的主要观点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直接影响了新历史主义的核心理论——文学和历史的关系;"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格林布莱特的理论框架和术语都能看到其老师威廉斯的影子;阿尔都塞的"症候式阅读"对"新历史主义"则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对于既往历史话语的反拨/颠覆性释读,随着世纪末怀旧情绪的时尚化已经宣告终结,并由此开始进入一个所谓后新历史主义小说时段。在大量后新历史主义小说文本里,新历史主义小说曾经一再渲染的历史的丑恶与衰败景象,被取而代之为一种"美丽往事"的伤感性叙述;在此,历史不再承当认知的核心义务,而主要是作为一种审美的对象被加以消费的。历史话语在后新历史主义小说那里获得更多的是认同而非批判。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与文学——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之“新”是相对于旧历史主义而言的 ,后者把文学看成是对真实而具体的历史的一种反映 ,新历史主义者则看到了历史的文本性和其中的虚构成分 ,把历史话语中的真实限制在一定的观念构造之中。  相似文献   

12.
发端于 2 0世纪 80年代的新历史主义的思潮 ,就是对占主流地位的革命历史主义所进行的反拨和矫正。《白鹿原》普遍被认为是新历史主义的扛鼎之作 ,但其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新儒学特征 ,决定了其与以“消解崇高”和“虚妄历史”为特征的新历史主义有很大的疏离 ,是一种民族主义的历史小说。正是这个民族历史主义特征使之跃上了史诗的层面。  相似文献   

13.
新历史主义批评强调从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角度对文本实施一种综合性的解读,将被形式主义与旧历史主义所颠倒的传统重新颠倒过来,把文学与人生、文本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话语的关系作为自己分析的中心问题,从而使历史意识的恢复成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原则。本文将从新历史主义批评的产生背景、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特征和新历史主义批评在操作中的方法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海登·怀特的新历史主义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登·怀特的新历史主义理论王岳川新历史主义(NewHistoricism)是诞生于80年代的英美文化界和文学界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一种对历史本文加以重新阐释和政治解读的“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对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文学批评方法加以批判,在张扬“主...  相似文献   

15.
新历史主义批评是对传统历史观以及文本观的一种解构和颠覆,它的核心在于提倡"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学术渊源多样,是一种理论的"碎片化拼贴"。对新历史主义批评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其重要的关键词,同时探讨了它的学术渊源,最后指出了新历史主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新历史主义正在中国文坛变得越来越炫人眼目,新历史主义正在崛起,并成为一支大军,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论述本题以前,对于题目概念,有一个交待的必要.关于本题,有人称之为新历史题材小说或新历史小说,我则倾向于涵括力更强也更切实际的“新历史主义”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17.
新历史主义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文学批评实践,是一种对历史文本进行重新阐释和解读的"文化诗学"。新历史主义注意强调历史的文本性,否认有真正的客观的历史,而只有站在统治者角度的对历史的宏大叙事。在新历史主义看来,文学和历史并无明显的界限,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印证的"互文性"的关系,即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本文就英美文学中的新历史主义理论进行阐述,旨在分析其批评范畴以及其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陆扬 《人文杂志》2020,(8):79-85
20世纪90年代新历史主义紧衔解构主义走红文坛,在保罗·弗莱看来,虽然它主要以文艺复兴文学为其研究对象,但影响很快波及其他领域,在今天也还余音未绝。海登·怀特早在1973年发表《元历史: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可视为新历史主义的先驱。以格林布拉特等人在1983年创办的《表征》杂志为标志,新历史主义批评勃兴之后,其另一个别称是"文化诗学"。而在阿尔都塞、福柯、巴赫金、格尔兹等各路影响中,福柯的权力理论首当其冲。艾伯拉姆斯认为新历史主义批评可以佐证他一以贯之的"文有所为"的立场。但是新历史主义断言文学影响历史一如历史影响了文学,这个命题对于文学的历史功能的估计,似乎多少还是过于乐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现代主义文学和批评本身存在着的局限入手 ,利用新历史主义的“颠覆”与“抑制”观点 ,阐释这一现象的悖论特征 ,同时分析科技思维模式对现代文学以及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深层影响 ,揭示现代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不足和新历史主义自身的困惑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0.
张军华 《学术论坛》2004,(2):138-141
新历史主义是西方当代理论界的重要思潮之一 ,它以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打破了传统历史主义的悖论与困境 ,然而 ,各学派在如何重新阐释历史的理路上众说纷纭。作者认为 ,美国新左派理论家詹姆逊极力张扬的马克思主义“绝对历史主义”是一种“历史地形学” ,对读者来说 ,其启迪意义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